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大会议

2023年霞山区政府工作报告(湛江市霞山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 : 2023-03-17 18:14来源 : 霞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查看解读:一图读懂霞山区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3年3月10日在湛江市霞山区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霞山区区长吴王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本届区政府依法履职的第一年。面对新冠疫情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和区委决策部署,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坚持“三化”“三大”和“四大牵引”发展思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霞山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我们万众一心,精准防控,坚决打赢了新冠疫情防控大仗硬仗。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条和新十条措施,优化调整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的应急指挥体系。180多个临时党组织6500多名党员尽锐出战,累计投入各类疫情防控资金1.7亿元,五大能力短板全面补齐,迅速高效扑灭“0506”等五轮疫情,无危重病例、无极端事件、无负面舆情,较短时间实现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有效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们攻坚克难,统筹兼顾,努力稳住了经济发展基本盘。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实落细,减税降费规模历年最大,助企纾困达6.9亿元,净增各类市场主体7588户、总量达4.5万户。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9.1亿元,下降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1亿元,下降12.6%;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700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92.9亿元,下降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6亿元,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亿元,下降9.6%;外贸进出口总额35.2亿元,增长4%,经济回稳向好基础持续巩固。

  ──我们积极作为,有效防范,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三保”底线兜紧兜牢,加大对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重点领域投入,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6%,积极争取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7.6亿元。重点风险有效管控,富昌广场等保交楼项目扎实推进,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居全市第二,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平安霞山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维稳安保任务,平安建设考评居全市第一,实现工矿商贸领域事故零发生,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得到“双提升”。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向港产城融合要活力,高质量发展基础更为坚实

  现代流通体系加速构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霞山港区通用码头通过验收并对外开放,宝满港区铁路专用线、湛江港拆装箱一期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宝满港区集装箱码头一期扩建工程进展顺利。交通网络外联内畅,全面完成广湛高铁主线征拆、站场地块清场工作基本完成“三电”及管线迁改,霞山段轨道工程开工建设,湛江大道正式通车,海港大道、森林大道、综保三纵路前期工作稳步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步伐加快,天禾农资等5个流通项目加快建设,引进超亿元物流项目3个,商品、要素跨区域流通更加顺畅。

  园区引擎功能越发强劲。园区发展机制持续优化,建立“区领导+管委会+平台公司”运管模式,开发运营向资本化、市场化、专业化转变。园区承载力稳步提升,控规修编、临港扩园申报工作加快推进,860亩扩容征拆工作有序实施,谋划申报专项债9.9亿元,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引进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优质企业16家,投资额超35亿元,储备招商项目63个。园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实现园区总产值489.1亿元、增长20.1%,税收收入89.7亿元、增长1.2%,2021年度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居全市前列。产业载体多元化发展,盛邦文化创意园初具雏形,与群峰大厦合作打造总部大楼,集中签约入驻重点企业16家,都市产业、总部经济生态圈加快形成。

  实体经济韧劲持续增强。农村产业加快发展,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粤字号”农业品牌4个,实现预制菜产业产值2.1亿元。工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康年橡胶休闲健身器械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中航油湛江储运基地等26个超10亿元项目加快建设,燊煌食品加工基地等10个项目竣工投产,累计完成投资76亿元。服务业提质升级,银地上悦城建成开业,国贸大厦完成升级改造。商品房销售面积实现全市唯一正增长,增速达27.5%。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74.5亿元。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全年新增“个转企”139家、“四上”企业35家,粤海饲料成为全市首家登陆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

  科技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26.2亿元,增长14%。创新平台稳步建设,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众创空间在孵企业达20家。企业创新主体不断强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科技创新投入稳步增长,R&D经费总量增长10%。产学研融合持续深化,广东医科大学、南国药业、同德药业等联合成立市医药产业联盟。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专利授权591件,增长6.7%,地理标志产品运用实现零的突破。高层次人才加快聚集,区级人才驿站投入使用,引进硕博人才18名。

  二、向“西拓东提”战略要空间,城乡融合迈出坚实步伐

  区域发展布局破题开篇。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范围64.3平方公里,获得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1万多亩土地管理利用成效突出,出让土地4宗共286.8亩,出让金合计8.9亿元,集中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7公顷、闲置土地61公顷,预计获得市奖励用地指标44.7公顷。统筹全域资源,谋划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港等七大功能区综合开发建设,编制形成概念性规划初步成果,“1+7”片区(功能区)发展布局初步成型,“西拓东提”战略路径具体化、实践化。

  高铁新城建设全面启动。组织架构建立健全,贯彻落实市指挥部决策部署,组建区级“总指挥部+派驻工作组+工作专班”架构,上下联动、合署办公、多方协同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规划工作统筹推进,初步形成高铁新城发展规划,制定完善产业导入、开发策划、投融资等发展方案。高铁新城起步区正式动工,配合申报获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到位资金6.6亿元,紫荆大道等6条市政道路全面建设,站产城发展鼓点愈加紧密。

  旧城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路动工建设,洪屋路完成改造并通车,绿化覆盖面积增至1965公顷。引调水工程建成通水,有力保障霞山供水安全。公共配套提质提量,建成消防设施2000多套,新增停车泊位4103个,停车难等“城市病”问题得到一定缓解。精细化治理卓有成效,大力实施文明创建“一把手”工程,创建省级、市级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共4个,升级改造农贸市场6个、垃圾中转站3座,治理内涝点2处,集中处置违建面积13万平方米。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完成“三旧”改造面积163亩,改造背街小巷138条、老旧小区289个,面积达574万平方米,惠及居民超3.5万户,城市居住品质实现质的飞跃。

  数字化治理不断深化。“城市大脑”底座持续完善,地图数据全面升级,融合通信等支撑平台基本建成,“一网统管”治理体系基本构建。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新增5G基站156座,增补视频监控摄像头1165路,新建智能充电桩设施1415套。数字治理取得新成绩,布局智慧场景应用89个,数据回流治理总量达4.7亿条,城市场景深度覆盖、集成共享。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粮食安全保障有力,复耕复种撂荒地1866亩,粮食播种面积1.3万亩、增长4.1%。东堤水产品市场入选省级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投入约2亿元实施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村内道路硬底化128公里,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基本建成,新改建公厕37座。成功打造特呈岛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海头街道岭南特色农村建筑风貌示范带。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市级1个、区级14个,所有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常态化监测帮扶脱贫人口,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三、向大文旅开发要效益,城市精神品格持续彰显

  全域旅游迈上新台阶。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岭山森林公园通过国家4A级景区复核验收,特呈岛获评国家3A级景区、入选全市唯一首批省级乡村旅游优质项目名录。旅游供给不断优化,市儿童公园完成改造并重新开放,日均客流量超700人。建成多层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滨海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接待游客160.5万人次,旅游收入16亿元。

  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2021年度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居粤西第八、湛江第一。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建成使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63个,“多馆合一”项目全面封顶,新增公共藏书量超30万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系统推进,挂牌保护古树名木219株,全面整修烈士纪念设施11处。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完成村(居)体育公园建设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高至2.9平方米,高于省、市平均水平,“10分钟生活健身圈”逐步形成。

  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空气质量优良率96.7%,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完成水源涵养林造林抚育327亩。环境治理成果不断拓展,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处理率分别提高至76.2%、99.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连续3年达100%。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办结率93.1%。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1亿元、增长86.2%,获评国家级节约型机关2个、省级绿色学校3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步向前。

  四、向改革开放要动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国资国企改革蹚出新路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机制更加完善,完成43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基本实现国企“党建入章”,进一步健全国企出资程序,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收官。区属国企发生历史性、转折性重大变化,实施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组建霞发集团,现代公司组织架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布局形成12大功能板块,整合重组国有资产14亿元,新增融资金额2亿元,区属国企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营商环境建设提速领先。“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梳理下放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149项,动态管理权责清单事项3112项。开辟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并联审批率提高26%。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企业开办网办率98%以上。推出“办成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3件,“一窗办理”政务事项150个,在全市率先实现304项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优化营商环境指标居全市前列。

  服务新发展格局作用凸显。重大开放平台加快构筑,湛江综合保税区一期通过国家正式验收,霞山片区成功纳入广东自贸区湛江联动发展区。主动参与融入“双区”、三大平台、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引进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来霞投资15亿元,配合湛江港开通“陆海新通道+中欧”衔接国际班列,海铁联运班列增至27条。对外贸易稳中提质,支持湛江港开通粤西地区至印度唯一直航航线,基本实现RCEP东盟国家航线周班运作,承接服务外包执行金额569万美元。中菲湛江企业在南非开普敦建设全市首个海外仓。

  五、向民生服务保障要温度,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民生保障力度加大。完成十件民生实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万元,增长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增长4%。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巩固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30万人,城乡低保等困难群众救助补助整体提标。稳就业工作亮点突出,岭南社区获评全市唯一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建成市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1个、区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三项工程”技能培训1925人,直接带动就业创业2439人次。发放就业创业补贴3662万元,全年新增就业9035人,失业再就业4065人。欠薪高发态势有效遏制,依法处理欠薪案件392宗,为3219名劳动者追回薪酬3900万元。公共服务半径不断延伸,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全面完成,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获评全市标杆性社工站2个,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完成搬迁改造。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完成市六中等7所学校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新增公办学位3705个,民办学位占比按规定调整至9.98%。49所公办学校教室照明改造全面达标,校舍改造加固一期竣工使用。优化“总校+校区”办学模式,义务教育学校实现课后服务“双覆盖”。区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全省首批评估认定。医疗卫生事业稳健发展,骨伤科医院一期完成改造,港区人民医院感染楼加快建设,完成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创建省级卫生村2个。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82%,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增至84元。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平安建设根基不断夯实,创新开展“千警入格”问民情创平安活动,“春风利剑”“百日行动”深入推进,建成最小应急单元457个,实现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两降一升”。率先打造社区(村)“微派出所”69个,基本实现“一社区(村)一警两辅(一辅)”。信访“国满件”群众满意率工作居全市第一。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30件,调解金额608万元。城市运行安全稳定,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完成,区级应急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挂牌运作,建成消防所10个,油气长输管道占压隐患清零,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连续18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过去一年,我们全面加强政府系统政治建设,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全部工作的重心,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更有力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5件、政协提案79件,办复率100%。“粤执法”平台落地应用。东纯村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政府效能更有速度。深化政府内部改革,挂牌成立代建项目服务中心,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制逐步定型,农村集体“三资”平台落实归口管理。项目谋划储备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两函两书”督查质效大幅提升。推动数字政府建设,行政许可事项时限压缩率达95%,即办率90%,在全市率先完成政务外网IPv6升级改造到终端。作风建设更有深度。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压减一般性支出10%以上,审计监督和整改效果全面提升政府自身建设更加坚强有力

  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海防打私、外事、统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和群团等工作均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极为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区干部群众一道拼搏、一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参与疫情防控的广大干部群众,向驻霞部队、驻霞单位、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霞山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霞山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港城联动不足,产城融合程度不高;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城乡融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各类资源缺乏高效整合利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国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尚未发挥主导作用;部门服务意识不够强,营商环境还有待持续优化;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抓落实能力有待提升,等等。今后,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力度推进解决。

2023年目标任务和工作安排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认真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全市开展“竞标争先”行动、展现“比学赶超”状态动员大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我们必须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统领全局、统揽工作,坚定不移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勇前行、苦干实干,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霞山实践,努力实现霞山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今年区政府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两会”、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市“两会”精神,按照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制造业当家,落实“三化”“三大”发展思路,推进“四大牵引”,大力开展“竞标争先”行动、展现“比学赶超”状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高质量打造滨海魅力中心城区,为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各项主要工作指标尽快迈入全省第一方阵作出霞山更大贡献。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为实现今年发展预期目标,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制造业当家,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项目为王”。按照“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要求,大力实施项目建设“一号工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跟踪项目、区四套领导班子挂点联系项目机制,实行项目全过程服务,建立项目进展“红黑榜”,压实区领导牵头、行业部门主管、街道属地责任。初步安排重点项目61个,年度计划投资92.5亿元,安排重点前期预备项目18个,开工建设能源集中供给配送及加注基地等14个项目,加快建设中航油湛江储运基地等41个项目,竣工硕基一品等6个项目。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导向,高规格建立征拆工作指挥体系,力争征拆土地4479亩,其中新增产业用地2240亩,推进挂牌出让地块339亩以上,落实“预审查”“代办制”等措施,实现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省制造业当家战略和市五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抓制造业当家领导机制,抓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力争提高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至20%,力争提高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至70%。大力开展产业集群“链长制”,壮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推动南国药业总部及研发项目二期动工建设,支持同德药业二期建设,引进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合作设立湛江基地,构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引进天津格耐泵生产基地项目,推动润炜文具年产5亿支铅笔项目建成投产,扶持壮大志信燃控等先进制造企业。发展大数据产业集群,推进5G基站建设,实现5G信号城区全覆盖,搭建大宗商品、大健康等数字交易平台,加快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二期建设,实施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项目,加快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绿色石化、资源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新推动12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力促金港糖业108万吨精糖加工项目加快建设,推动中科炼化本质安全项目、豪汇植物能量饲料项目竣工投产,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优做强产业园区。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区领导+管委会+平台公司”运管模式改革,健全入园亩均考核评价体系、园区政策支撑体系,推动行政管理更高效、市场运作更专业。加快园区扩容提质,完成控规修编、1500亩扩园工作,推动华港工业小区纳入临港省级产业园区,打造特色“园中园”,谋划建设产业转移平台、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力争创建省级高新产业园区,承接省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园区转型升级,通过国有资本市场化手段,加快盘活988亩闲置低效用地,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推进“九通一平”标准化建设,建成园区信息化平台,加快建设智慧园区、数字园区,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社区,全面聚合土地、项目等资源要素,实现总部、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发展,谋划打造新能源汽车、现代建筑、生物医药、安全应急、环保等一批都市产业园。

  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创新全民招商、全员招商模式,优化招商工作机制,压实区领导、部门、街道、村各级招商任务。推进一二三产业招商全覆盖,突出制造业招商,用好“1+7”片区(功能区)和农村、企业等资源,协同湛江港、湛江综合保税区,大力开展以商招商、联合招商、以链引商,设立产业基金,引进金融服务业,赋能资本招商,积极引入一批大型央企国企、知名民企,重点招引建链强链扩链型、集群配套型、龙头基地型项目。全年引进招商项目50亿元以上,其中制造业项目3亿元以上,新投用招商楼宇2万平方米以上。优化项目遴选机制,强化招商项目全周期管理,推动招商项目“当年招商、当年入驻、当年开工”成为常态。

  二、突出扩内需稳外需,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作用,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建立项目“周通报”、固定资产投资“月调度”制度。用好项目策划、财审等专业智库力量,围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积极申报上级专项资金,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一般债、专项债,支持国企申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形成项目接续滚动机制,实现项目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成一批,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安排保障区级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积极争取省市资金开展前期工作。推行教育、医疗等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发展壮大烟火经济。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聚焦“衣食住行学、生老病死养”,谋划一批经济社会事业领域项目,做旺霞山“烟火经济”。谋划发展集设计、生产、销售、展示的服装产业链条,促进服装产业提质升级。谋划建设一批特色夜市街、网红打卡地,打造饮食、娱乐、休闲夜经济。争取谋划建设一批保障性安居工程,支持改善型和刚需型住房消费。谋划建设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和一批智慧交通设施,改善交通出行环境。谋划建设多样化教育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服务质量。谋划建设一批婴幼儿托育所,打造托育服务管理网络。谋划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谋划建设公益性生态公墓,统筹解决征拆坟墓搬迁、殡葬改革等问题。谋划建设一批康养中心、养老院,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开工建设中捷等总部项目,做强群峰建筑总部大厦,谋划打造特色总部楼宇集群。发展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加快建设天禾农资等5个流通项目。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依托人民大道南、海滨大道南、东新路、东堤路,谋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消费中心,支持盛邦家居建设文化创意园和婚庆用品商城,推动红星天铂广场建成开业,升级改造城市广场,改造提升步行街,力争创建省级特色步行街(商圈)。深化大文旅融合,谋划建设1—2家五星级酒店,推动特呈岛升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全民健身消费集聚区配套设施项目,配合推进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产业综合体项目建设,打造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力争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力构建双循环战略支点。深度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RCEP市场,建立区港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湛江港联合招商,配合加快宝满港区铁路专用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区。配合推进湛江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综保三纵路等交地工作。加快复制承接44项广东自贸区改革经验,推动霞山片区纳入广东自贸区粤西新片区。抢抓湛江建设大型出口加工产业区机遇,打造粤西跨境电商产业园、物流园,与阿里巴巴、抖音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培育年销售额百万元以上跨境电商自主品牌4个。做大红舫直播基地。积极对接三大平台,落实“核+副中心”动力机制,支持广湛高铁枢纽建设,打造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平台。对标学习广州市黄埔区,提高霞山经济贡献率。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支持粤海饲料境外投资,力争全年实现实际利用外资1亿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三、突出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心城区

  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坚持集约高效、协同联动、改革创新等原则,以“1+7”片区(功能区)、乡村振兴为支撑,壮大中心城区综合实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推进城乡五个“一体化”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高标准推进“1+7”片区建设。大力建设高铁新城。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优化区级指挥协调机制,完成2420亩土地征拆收储和交地任务。积极推动广湛高铁及站场建设,加快高铁新城起步区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开展联合招商,发展互联网企业等总部集群,力促签约10个项目、落地建设3个项目,加快打造产城融合、站城一体的高铁新城,全面赋能霞山城市能级跃升。全面启动七大功能区建设。在高铁新城东北侧,以楼下村、屋山村、原智慧城区块为主,重点围绕商贸展销、汽配养护等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供应链产业,打造约4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港;在高铁新城南侧,以坛上村、蓬莱村、南柳村区块为主,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商贸服务等产业,打造约7.1平方公里的南柳河沿岸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在高铁新城西侧,以华港工业小区、东纯村、新建村区块为主,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绿色建材等产业,打造约9.6平方公里的森林大道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在高铁新城西北侧,以西厅村区块为主,重点围绕现代农业种植、农业体验、乡村休闲等产业,打造约2.4平方公里的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示范区;在城区东侧,以历史文化街区、特呈岛区块为主,重点围绕文化旅游、滨海旅游、商务商贸等产业,打造约5.8平方公里的东部岛湾文旅融合发展区;在城区西南侧,以三岭山森林公园及其东南侧区块为主,重点围绕产教研学、生态康养、特色农业等产业,打造约13.5平方公里的国家森林公园文教康养产业区;在城区南侧,以临港工业园、湛江港、宝满村、石头村区块为主,重点围绕保税商贸、智能制造等产业,打造约23.8平方公里的临港综合经济发展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七大功能区建设,实现港城联动更紧密、产城融合更深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协调,助推打造滨海魅力中心城区。

  力促老城焕新彩。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坚持“留改拆”并行,加快建设钰海豪庭等16个旧改项目,建成竣工2个旧改项目。盘活海头化工厂等闲置厂房、楼宇,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工改M0”“工改商”项目,改出一批新型产业综合体。坚持“拆治兴”并举,完成城中村调研摸底,试点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打造一批新型城中村。坚持以“绣花”功夫实施微改造,承接市下放国资小区改造任务,推进步行街片区、东堤片区等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片区化示范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启动森林大道征地工作,加快建设路改造通车,力争开工建设银帆北路,改造东新路,打通银苑路。启动中心城区水系综合治理二期建设,完成南山铁路涵洞内涝点整治。推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4个、转型4个。新扩建一批智能停车场、智能充电桩。配合建设南柳公园。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科学谋划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稳妥推进骑楼群等历史建筑保育活化,加快新“三馆”完工开放,引入文化创意、特色市集等消费新业态,让老城焕发新活力。

  深化城市全周期管理。提高智慧城市运管水平,建成智慧城市二期项目,完善指挥中心建设,升级扩容统一物联网平台、人工智能平台,构建“一网统管”三级用户体系,推进智慧城市运营全覆盖、全周期、全天候。打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编制城市精细化管理方案。全面推行“红色物业”服务,构建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四级党组织架构,建立“党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机制,引入国企、社会资本参与物业运营管理,实现老旧小区从“无人管”到“共同管”。加强网格化管理,科学合理调整社区分布、资源配置,创建一批“一站式”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示范村(社区),推进城市管理共建共享共治。

  锻造农业农村“潜力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提质年”行动,有序启动编制村庄规划,释放更多用地空间。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动国企村企合作,引导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支持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产业”,培育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家,创建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个,大力发展民宿经济、预制菜产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推进自然资源领域重点工作,实施农田灌溉排水项目。推进农村现代化,开展“五美”专项行动,健全供水、保洁、污水处理长效管护机制,谋划开展农村供水“三同五化”,启动自来水表改造项目,建设智慧渔港、美丽渔港。强化农房管控与风貌提升,建设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打造1条乡村振兴示范带。落实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释放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做大做强国资国企。加强党对国企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党建入章”“前置清单”制度。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国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企业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国资国企监管效能。深化国资公司改革,组建霞兴集团,重点经营物业管理、公共服务等6大版块城市运营服务,继续完成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革。提高霞发集团核心竞争力,升级为区属一级国企,提升信用等级至 AA-以上,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立产业基金,推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构建招商、投资、融资、建设、运营全链条发展格局,力争实现资产规模40亿元、产值30亿元,努力向百亿级现代化国企目标迈进,完成利润上缴30%任务,发挥国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导作用。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落实“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完善行业市场主体培育库,力争市场主体总量突破6万户。用足用好税收优惠、专项资金补贴、上市资金奖励等政策,打好“一企一策”“绿色通道”组合拳,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完成“个转企”143家、“新上限”20家,新增“小升规”4家,新增股份制改造企业1家、上市后备库入库企业10家。鼓励本土企业进驻全市预制菜、医药等产业联盟“抱团”发展,探索成立生蚝产业标准联盟,组建一批商会、行业协会,服务霞山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国内先进城市,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建立全程代办工作专班,实施“首席代办员”制度,聚焦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推行全流程代办服务,确保营商环境工作稳居全市第一方阵。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开展商事制度改革三年行动,定制实施“一件事”主题服务不少于10项、“秒批即办”个性化定制服务不少于100项。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大力开展“局长在大厅”“窗口随人走”等系列服务活动。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施“金融+制造”工程,力争新增社会融资规模提高20%。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落实信用监管行业领域10个以上,开展“红黑名单”联合奖惩行动,维护好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政研企合作,培养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优化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服务,力争新增省级博士工作站1家,加快引育集聚创业创新人才团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以上,打造一批创新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隐形冠军”企业,创建省级、市级众创空间1家,新增市级以上工程中心1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建设孵化器、加速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新增一批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重点市场建设。

  五、突出以人民为中心,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扎实推进稳就业保民生。扎实做好“三保”工作,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三项工程”,培训622人次以上,新增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深化粤桂劳务协作,加大跨区域劳务协作力度,扎实抓好农村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完善根治农民工欠薪机制,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助标准。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筹集和待遇调整机制,建立区医疗保障事业管理中心。推动医养融合、康养联合分类指导,加强各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规范化运作。打造全市婚姻登记服务品牌标杆。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布局基础教育资源,构建均衡建设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加强学位建设,协调推进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学校项目,新增中小学公办学位2970个。巩固提升“5080”成果。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改造加固中小学校舍3所,升级改造一批中小学运动场、电脑室。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巩固拓展“双减”成果,发展特色托管服务,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建设健康霞山。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港区医院感染楼主体结构封顶,谋划建设骨伤科医院改扩建项目,完成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工作。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加强港区医院结核病科专科,骨伤科医院骨伤科专科,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儿保科建设。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至89元。按照“乙类乙管”总体方案要求,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

  全面建设绿美霞山。落实“双碳”战略,加快生产绿色转型,实施“三线一单”刚性约束,谋划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园区、机关单位分布式光伏规模应用。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制定实施全域生态环保治理方案,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实施南柳河、菉塘河综合整治开发项目,加大南溪河返黑返臭治理力度,实现危废规范化考核达标率100%。加强生态保护修复,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推进南柳河湿地公园建设,谋划建设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全面完成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

  深入建设平安霞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防范化解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坚持减存量、控增量,化解问题楼盘风险,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健全重点信访案件清零机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深化公共安全治理,常态化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机制,食品安全抽样检验量不少于每千人5.5批次。排查整治75个事故多发路段,推进“平安村口”升级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强化全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编制修订应急预案8个。成立一类事业单位消防事务中心,推进4个街道组建专职消防队并投入使用,强化消防车辆装备建设,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加强社会治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大力推进“清风2023”“春风利剑2023”“平安夜访”专项行动,深入打击整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深化社区警务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四个一”体系建设,加快构建霞山新安全格局。

  六、突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纵深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贯彻政治要件闭环落实机制,完善政府党组工作制度,深化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强化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完善政府议事制度,谋划建设政府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切实服务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规范和强化外聘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定期清理规范性文件。深化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好议案、建议、提案。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四张清单”,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推动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强化高效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大力开展“竞标争先”行动、展现“比学赶超”状态,提高领导干部“八项本领”“七种能力”。树立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建立督察专员制度,持续完善闭环管理机制,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有序对接省、市公共支撑平台政务数据,加强“粤系列”推广应用,加快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强化廉洁政府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肃廉洁纪律和财经纪律,深入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强化审计整改,推动“三类监督”协同贯通。扎实抓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长期坚持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坚持彻底的求真务实精神,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营造会干实事、多干实事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力谱写霞山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作出霞山新的贡献!

名 词 解 释

  1.三化: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深度融合。

  2.三大:加快大园区建设、推进大文旅开发、深化大数据运用。

  3.四大牵引:以高铁新城建设、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大文旅开发、全面从严治党为牵引。

  4.三区三线: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5.一网统管:依托数字政府一体化支撑平台和感知体系,统筹数字化治理资源,提升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数字化履职能力,实现省域治理“可感、可视、可控、可治”。

  6.“粤执法”平台:行政执法信息平台、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平台、行政执法公示平台。

  7.亩均考核评价:实施以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等为核心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引导科技、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和区域集聚倾斜。

  8.“九通一平”标准化建设:“一平”指土地自然地貌平整;“九通”指道路通、给水通、排水通、电力通、网络通、燃气通、公共交通通、热力通、配套通。

  9.代建制:政府设立代建项目管理机构,对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实施集中建设管理,负责组织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招标等工作,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管理,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安全和工期进度,竣工验收后移交使用单位的制度。

  10.五外联动: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

  11.“三名”品牌:湛江餐饮名店、湛江名菜、湛江名点。

  12.“1+7”片区(功能区):“1”个片区指高铁新城片区;“7”个功能区指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港、南柳河沿岸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森林大道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示范区、东部岛湾文旅融合发展区、国家森林公园文教康养产业区、临港综合经济发展区。

  13.工改M0:工业用地改造为新型产业用地。

  14.工改商:工业用地改造为商业、商务、宾馆、酒店、写字楼、旅游、娱乐等经营性用地。

  15.“五美”专项行动: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专项行动。

  16.农村供水“三同五化”:城乡供水同标准、同质量、同服务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智慧化服务。

  17.两函两书:预警函、督办函和表扬书、批评书。

  18.三大平台:横琴、前海、南沙。

  19.“四个一”体系:社会面治安巡防管控任务“一张表”、指挥“一张图”、管控“一张网”、勤务“一套机制”。

  20.森林大道:原南岑路霞山段,东起东新路,西至东纯村西侧,约6.7公里。

  21.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22.“八项本领”“七种能力”: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