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霞山 > 走进霞山 > 霞山风情

第七章 渔 业

发布时间 : 2011-10-12 09:22来源 : 本网

 

第一节  海域概况

 

霞山区三面濒临湛江港湾,海岸线总长28.5公里,其中东北段(平乐村海滩至海滨村海滩)5公里;东段(塘村海滩至湛江港石油码头)8公里;东南段和南段(石头村海滩至北月村海滩)8公里;还有特呈岛周围海岸线长7.5公里。全区海滩涂面积512.4公顷,10米等深以内浅海面积约4000公顷,30米等深以内的浅海渔场约1400平方公里。离岸10公里以内的渔场有广 州 湾 渔场、雷州湾渔场和湛江港渔场。本区距北部湾、南海等深海大渔场也较近。

海域气候属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1℃,全年日照时数1956.3小时,平均日照率为45%。年平均降水量1567.3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2%。

海域潮夕属湛江市东部海区潮夕,为不规则的半日潮。

由于气候、水温、水质适宜,水深而浪不大,海域内的浮生物、生物资源丰富。藻类和鱼、虾、蟹、贝类等繁殖快,生长迅速。海滩涂广阔,土质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滩涂养殖潜力大。渔场汛期长、产量高。主要海生物:鱼类有鳘鱼(厚鳞)、马鲅、马鲛、鱼、石斑、黑鲳、白鲳、大黄鱼(黄花鱼)、鱼(沙钻)、海鳗(门鳝)、血鳝、花鳝、海鲶(赤鱼)、青鳞、吉尾、鲈鱼、海龙鱼、软唇、鲽鱼(比目鱼)、红鱼、鱿鱼、墨鱼(乌贼)、章鱼、鲦鱼等。虾类有中国对虾(白虾)、长毛虾、墨吉虾、沙虾(泥虾)、日本对虾,狗虾、虾姑(利尿虾)等。蟹类有锯缘青蟹、梭子蟹(花蟹)、乳斑虎头蟹等。贝类有牡蛎(蚝)、花螺(花甲螺)、青口螺、角螺、红口螺、东风螺、指甲螺、铁丁螺、猪仔螺、泥蚶、贻贝、毛蚶、舌形贝(海豆芽)、拉丝贝、海仔贝等。还有海参、海胆、海蛇、海马、沙虫、泥丁、海豚、鲎等。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生活排污和一些石油、化工、造纸企业的污水排泄,已对区域内的海洋资源造成危害,海洋的生物资源已日趋贫竭,海洋捕捞量已逐年减少,网箱养殖和滩涂养殖也深受影响,

 

第二节 渔业生产

 

一、生产概况

沿海村庄的村民世世代代居住在海边,有从事渔业生产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农(渔)民生活贫困,有渔船的不多,加上渔船、网具落后,渔业产量不很高。湛江解 放 前夕,全区渔业人口500人,渔业劳力300人,渔船(非机动)97艘,全区水产品总产量160余吨。

新中国成立初期,渔业生产仍然以单家独户的个体作业为主。1950年,人民政府第一次向失业、贫困渔民发放贷款,资助购置网具,恢复生产。1954年,渔民成立了互助合作组。1956年,成立渔业生产合作社。渔业生产关系实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变革,由个体经济变为以生产合作社为形式的集体经济,渔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生产积极性高。1957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219.3吨,其中海洋捕捞171.4吨,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37%。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渔业生产合作社改为渔业大队,归人民公社管辖。1958年至1961年,由于受到“大跃进”“共产党风”的影响,挫伤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渔业生产陷入困境,产量下降。1961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只有170多吨,其中海洋捕捞120多吨。1962年,全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纠正“共产党风”错误,重新明确恢复1957年的生产核算制度和政策,渔民的生产积极性随之调动起来。同时,推广应用胶丝、尼龙新型网具和使用动力机械进行海捕作业,渔业生产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65年,全区有机动渔船1艘,载重吨位11.5吨,功率29.44千瓦;非机动渔船116艘,总载重吨位382吨;水产品总产量376吨,其中海洋捕捞339吨,分别比1961年增长121.18%和182.5%;总产值12.6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渔业生产受到干扰,水产品产量下降。1968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从1966年的443.15吨降至288.60吨,同比下降34%。1970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渔业生产实行“三定一奖”(即按船定员、定产量、定工分,超额奖励)管理,重新调动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渔业生产恢复正常,水产品产量开始回升。是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465.00吨,其中海洋捕捞451.65吨;总产值18.6万元。总产量比1968年增长61%。1972年后,通过网具改造和逐步发展机动渔船作业,海洋捕捞作业范围不断扩大,从近、浅海作业向远、深海作业转移,并以远、深海作业为主,水产品产量随之增加。1977年,机动渔船由1970年2艘发展到12艘,总载重量229吨,总功率580千瓦;非机动渔船95艘,比1970年减少15艘,总载重量398吨,比1970年减少36.5吨。是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1160.15吨,其中海洋捕捞1140.05吨,比1970年增长149%;总产值46.3万元。

1978年后,全面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渔业生产体制进行了两次改革。首次是1981年,对“一大二公”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进行改革,由“三定一奖”改为“大包干”到船。第二次是1983年,按照湛江市水产局《关于稳定完善渔业管理体制的几点意见》,对原大队核算的管理体制和“三定一奖”、“大包干”责任制进行改革,建立以船核算、独立经营的管理体制。至此,渔业集体所有制改为私人股份所有制。同时,也对水产品流通政策进行调整,允许渔民自产自销,价格随行就市议价销售。通过改革,调动了渔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渔业生产进一步发展。1985年,全区从事渔业生产的总人口4387人,其中海洋捕捞的4355人;渔业专业劳动力1803人,其中海洋捕捞1194人;渔农兼业劳动力207人;机动渔船281艘,总载重吨位1361.5吨,总功率2781.9千瓦;非机动渔船238艘,总载重吨位743.5吨。是年,水产品总产量3754吨,比1977年增长223%;其中海洋捕捞3268吨,比1977年增长186%;总产量825.6万元。1985年7月后,湛江市大力发展“两水一牧”(水产、水果和畜牧业)项目,霞山区渔业生产迅速发展。1988年,全区水产品总量4493吨,其中海产品3720吨,淡水产品773吨;总产值1472.3万元。1988年后,霞山辖区内由于填海造地及其他原因,海洋自然生态和海洋资源大受影响,海洋渔业作业减少,海产品产量有所下降。但此期间,为了不影响沿海渔民的收入和生活,区、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引导渔民转产,扶持渔民发展海水网箱养殖和海滩涂养殖,渔业生产得以向前发展。1990年,全区从事渔业人口1264户,4753人,其中渔业劳动力2101人;有机动渔船685艘,总载重吨位3265吨,总功率8127.63千瓦。是年,水产品总产量7445吨,其中海产品5835吨、淡水产品1610吨;总产值1921.5万元。

1991年10月,湛江市人民政府将海头渔和海滨渔2条专业渔村划归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区后(渔政仍由霞山区管理),全区从事渔业人口和生产情况随之变化。1995年,全区渔业人口1056户、4180人,其中渔业劳动力1854人;机动渔船484艘,载重总吨位4299吨,辅助船16艘,总吨位68吨,总功率167千瓦。是年,水产品总产量6008.5吨,比1990年减少1436.5吨,下降19.2%,其中海产品3798.5吨,比1990年减少2036.5吨,下降34.9%,淡水产品2210吨,比1990年增加600吨,增长37.2%;水产品总产值3448万元。

1996年,“9615号”超强台风正面袭击湛江市区,霞山渔业损失惨重,尤其是海水网箱养殖是重中之重,3500多个海水网箱全部被摧毁。灾后,在市、区、镇政府和有关部门、村庄的支持下,广大渔民迅速展开生产自救工作,在两个月内就恢复生产。1997年,特呈岛网箱养殖从灾前的3500多个网箱发展到5000个。2000年,全区渔业人口4257人,渔业劳动力2204人;渔船499艘,载重总吨位1660吨,总功率4231千瓦。是年,水产品总产量9386吨,其中海水产品6230吨(海洋捕捞3315吨,海水养殖2915吨)、淡水产品3156吨;水产品总产量比1995年增加3377.5吨,增长56.2%;全区渔业总产值6272万元。

霞山区1985~2000年渔业基本情况表

表7-1                                                               单位:个、人、艘、千瓦、吨

年份

渔业    村

户数

人口

渔     业      劳      动      力

机动渔船

非机动

渔船

总劳             力

其   中:

总吨位

总动力

总吨位

海捕

海养

后勤

淡捕

淡养

兼业劳力

1985

2

1289

4387

2447

1194

637

 

13

280

323

281

1362

2782

238

744

1986

2

1266

4317

2347

1132

651

 

 

261

303

467

2080

4479

98

247

1987

3

1246

4283

2437

1785

18

 

46

271

317

558

2680

6062

 

 

1988

3

1248

4281

2551

1713

145

 

196

120

377

716

3343

7465

 

 

1989

3

1260

4445

2565

1716

145

 

196

120

388

731

3255

7356

 

 

1990

3

1264

4753

2091

1757

45

45

 

 

244

687

3343

8332

2

3

1991

3

1271

4732

2138

1791

32

55

 

260

 

617

4076

8250

 

 

1992

1

1059

4347

1734

1231

410

 

 

 

93

509

2144

4507

 

 

1993

1

1054

4334

2402

975

650

 

 

323

453

469

1811

4006

 

 

1994

1

1054

4334

2619

918

650

379

 

323

349

488

1989

4138

 

 

1995

1

1054

4180

1854

718

480

93

 

409

154

484

2060

4299

 

 

1996

1

1058

4350

1965

716

480

92

 

503

174

447

1505

3802

 

 

1997

1

1098

4159

1625

541

252

 

 

60

772

491

1667

4176

 

 

1998

1

1056

4228

2021

471

334

 

 

65

1051

528

1685

4330

 

 

1999

1

1041

4177

1821

463

350

 

 

49

959

499

1642

4283

 

 

2000

1

1184

4252

2204

652

621

 

 

8

923

499

1660

4231

 

 

 

霞山区1985~2000年海洋捕捞和海(淡)水养殖情况表

表7-2                                                                         单位:亩、吨

年份

水产品

总量

其   中:

海产品

总 量

其   中:

淡 水 养 殖

海洋捕捞产量

海水养殖

鱼类

虾类

蟹类

贝类

产 量

其中:池塘

 

产 量

面 积

产 量

面 积

产 量

面 积

产 量

面 积

产 量

1985

3754

3424

3268

2238

156

2232

150

 

 

6

6

 

 

3408

330

3408

330

1986

4047

3629

3499

3155

130

2040

18

100

5

15

7

1000

100

3502

418

3502

418

1987

4493

3720

3548

4768

172

1693

22

1430

56

52

46

1593

48

5359

773

5359

773

1988

5295

3849

3634

4768

215

1702

118

1444

32

29

21

1593

44

7232

1446

7032

1446

1989

6357

4767

4537

4768

230

1743

132

960

29

272

13

1793

56

7582

1590

7582

1590

1990

7445

5435

5185

4370

250

2316

79

485

43

619

10

950

118

8110

2010

7810

1640

1991

8590

6365

5974

4545

391

2310

107

1065

111

270

10

900

163

8115

2225

7815

2215

1992

5538

3119

2683

4350

436

2400

317

1080

72

165

6

705

41

6960

2419

6660

2384

1993

5649

3249

2719

4125

530

2400

433

945

57

 

 

780

40

6255

2400

5955

2375

1994

5096

2993

2583

3825

410

2250

356

945

11

 

 

630

43

5955

2103

5655

2075

1995

6008

3798

2612

3075

1186

1470

345

840

50

 

 

765

791

6030

2210

5730

2174

1996

6337

4132

3058

3075

1074

1470

340

840

42

 

 

765

692

6030

2205

5730

2169

1997

7044

4470

3313

3165

1157

810

348

975

30

 

 

1380

779

6285

2574

5985

2534

1998

7792

5358

3773

10980

1585

480

685

2040

82

 

 

8460

818

3810

2434

3810

2434

1999

8621

5648

3655

10980

1993

660

1038

1560

42

 

 

8760

913

5820

2973

5820

2973

2000

9386

6230

3315

7065

2915

1725

1488

495

42

 

 

4845

1385

5820

3156

5820

3156

 

霞山区1985~2000年渔业产值表

表7-3                                 (当年价)                         单位:万元、%

年份

 总产值

比上年增减%

其     中

海产品产值

淡水产品产值

1985

825.6

 

 

 

1986

880.5

6.6

 

 

1987

1472.3

67.2

 

 

1988

1618.4

9.9

 

 

1989

1746

7.9

 

 

1990

1921.5

10.1

 

 

1991

1849

-3.8

 

 

1992

1850

0.1

 

 

1993

3298

78.3

 

 

1994

3017

-8.5

 

 

1995

3448

14.3

 

 

1996

3688

7

 

 

1997

3984

8

 

 

1998

4989

25.2

 

 

1999

5407

8.4

 

 

2000

6272

16

 

 

 

霞山区1990~2000年网箱养殖情况表

表7-4

年 份

个    数

面    积

产 量(吨)

平方米(

折亩数(亩)

折公顷数(公顷)

1990

27

243

0.36

0.024

9

1991

120

750

1.13

0.075

12

1992

3250

20313

30.47

2.031

223

1993

3780

23625

35.44

2.363

300

1994

 

 

 

 

320

1995

3562

22262

33.39

2.226

300

1996

1700

14450

21.68

1.445

300

1997

5000

45000

67.5

4.5

320

1998

6000

54000

81

5.4

670

1999

7000

63000

94.5

6.3

1000

2000

7000

63000

94.5

6.3

1457

 

二、渔村简介

霞山区共有2条渔村(海 头、海滨渔村)、7条半渔农村(全部在特呈岛),塘、平乐、石头、仙塘、调罗、北月等村少数村民从事渔业生产。特呈岛已有专记,下面只简记海头渔、海滨渔、塘等村。

海 头 渔村 又称海 头 渔业队。清代及以前的海头已是水上人家集聚点。这些船民从祖辈开始,便以船为家,靠海谋生。其活动范围局限在近海海湾内,即东至东营(今 麻斜街),西至西营(今 霞山城区),北至赤坎调顺岛,南至南三、特呈、东海等岛。在陆地上没有居所,人们称之为“连家艇”、“家艇”或“单家仔”(一家一艇)。从作业上划分,“单家仔”又分“打渡”(即划渡载客、载)为业和捕鱼为业两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单家仔”长期漂流于海上,没有稳定作业,生活贫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湛江市军管会成立水上边防站(站址麻斜),由边防站派员对水上人家进行人口登记,列为湛江市水上居民管理。当时总人口数约400人。1952年至1953年,成立水上人民办事处。水上居民进行民主改革,以“打渡”为业的组成水上运输合作社,后改称湛江市水上人民公社;以捕鱼为业的(包括赤坎、西营、东营的渔民)联合起来组成西营渔业生产合作社。组社之初有渔船40艘,但都是1吨以下的小渔船,人口168人。1956年至1957年,渔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转为高级合作社。1958年10月,划入湛江市红光人民公社,成为该社唯一的渔业营(是时,公社农村基层实行营、连、排管理体制,相当于后来的大队),营址在塘村。1959年5月红光公社撤销,分为湖光、海 头、麻章等3个公社。渔业营划归海 头 公社,成为海 头 公社渔业大队。1961年,经湛江市政府批准,海 头 公社平乐下村提供靠近海边的土地5亩,作为渔业队的陆上居住、办公用地,定居44户,人口219人,有渔船44艘。从而结束了海 头 渔民世代没有陆地居所的历史。海 头 渔业队原随海 头 公社归湛江市郊区管辖。1984年,随 海 头 区公所(公社已改为区公所)划入霞山区。1991年,湛江市政府将其划归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但渔政、海洋捕捞、船舶检验等业务均由霞山区农村工作委员会(今 区农业局)管理。

海 头渔业队海洋捕捞以流网作业为主。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拖网作业。1974年,渔业队有钢板拖网渔船2艘,每艘动力183.75千瓦,吨位90吨;机帆拖网渔船6艘,每艘动力40~70千瓦,吨位10~50吨。作业海区扩展到中国南海、北部湾。

2000年,渔业队总人口586人,其中从事渔业生产劳动力283人。有机动渔船40艘,其中机动拖网渔船15艘,总功率359千瓦,总吨位743吨;流刺网渔船25艘,总功率183千瓦。是年,水产品总产量958吨,其中海洋捕捞732吨,海水养殖226吨;总产值383.2万元。

海滨渔村 又称海滨渔业队,其前身为东海岛东山公社溪尾草渔业队。经市郊区批准,塘村同意,于1981年移居塘村大岭(毗邻湛江气象学校居住),归属海 头 公社,更 名 为海滨渔业队,成为海 头 公社渔业队。该队有渔民107户,人口420人,渔船50艘。1984年,该队随海 头 区公所划入霞山区。1991年,湛江市政府将其划归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但其渔政、捕捞、船舶检验等业务归霞山区农村工作委员会管理。

海滨渔业队原以流网作业为主,1981年迁入新址后发展拖网作业。作业海区为雷州半岛东部沿海、阳江沿海和中国南海等。2000年,渔业队总人口422人,其中从事渔业生产专业的劳动力106人。有机动渔船53艘,其中拖网渔船10艘,总功率2046.16千瓦,总吨位780.6吨;流网渔船38艘,总功率4596千瓦。是年,水产品总产量302吨,总产值241.6万元。

塘村 位于霞山城区东北部,靠海。1949年,全村330户,人口1200人,多数人以农为主,只有60~70人从事海洋捕捞,有渔船16艘。其渔船(网 门)数量和海洋捕捞的产量仅次于特呈岛。塘村面临的海滩涂广阔,南起今海滨公园、北至今渔港公园,被称为“塘海”。塘及附近村民世世代代在这里捡螺、挖贝、捕鱼,维持生活。20世纪50年代,塘村的网门作业有所发展。60年代中期,该村渔船曾达20多艘。后随着湛江港及主航道的扩建,塘村网门作业逐年减少。80年代后,塘海滩涂由湛江市土地开发总公司开发为商住用地及市民休闲用地,将靠近水域一带建设观海长廊(绿化带)。塘村村民的采海、捕鱼成为历史。

 

三、海洋捕捞

(一)海洋捕捞概况

今 霞山区域沿海农村村民大多数从事半渔半农,并以海洋捕捞为主。新中国成立前,海洋捕捞均是单家独户,渔船是小木帆船或小舢板,网具落后、简陋,只能近海作业,渔产量很低。西营解 放 前夕,全区渔业人口约500人,渔船97艘,全区水产品总量160余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扶持渔民发展生产。1950年,向失业、贫困渔民发放贷款,资助渔民修理渔船,购置网具,恢复和发展生产。1954年,渔民成立互助组,进行互助合作。1956年,成立渔业生产合作社,渔业生产从单家独户的个体作业转变为以生产合作社为形式的集体生产,渔民生产积极性高。1957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219.3吨,其中海洋捕捞171.4吨。1958年至1961年,人民公社化后,受到“大跃进”、“共产党风”的影响,挫伤了渔民生产积极性。1961年,全区海洋捕捞产量下降到120吨。1962年后,全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重新恢复生产核算制度,渔民生产积极性又调动起来。同时,发展机动渔船和推广使用胶丝、尼龙新型网具,渔业生产稳步发展。1965年,全区海洋捕捞产量达339吨。1970年后,通过发展机动大马力渔船和改造网具,扩大捕捞作业范围,从近、浅海作业向远、深海作业发展,水产品产量较快增长。1977年,全区机动渔船从1970年2艘发展到12艘(总载重量229吨,总功率580千瓦),非机动渔船95艘,全区全年海洋捕捞产量1140.05吨。

1979年,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渔业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渔业生产责任制,同时调整水产品流通政策,允许渔民自产自销,价格随行就市议价销售,进一步调动渔民生产积极性,渔业生产进一步发展。1985年,全区从事海洋捕捞4355人;机动渔船281艘,总载重量1361.5吨,总功率2781.9千瓦,非机动渔船238艘,总载重量743.5吨;全区海洋捕捞3268吨。1990年,全区海洋捕捞产量达5185吨。1991年,湛江市人民政府将海头渔和海滨渔2个专业渔村划归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后,全区从事海洋捕捞人口减少,加上海洋自然生态变化,近海渔场鱼类减少,海洋捕捞产量连续下降。1995年,全区海洋捕捞产量只有2612吨。1996年后,海洋捕捞作业有所恢复,渔产量逐步增加。2000年,全区从事海洋捕捞人口652人;机动渔船499艘,总载重吨位1660吨,总动力4231千瓦;海洋捕捞产量3315吨。

(二)海洋捕捞种类

霞山区海洋捕捞种类有网 门 作业、拖网作业、流网作业 和 围、钓作业等。

(三)渔船

渔船分为 网 门 渔船、拖网渔船、流刺网渔船和钓船等。

网 门 渔船 特呈、塘、平乐等村都有网 门 渔船。20世纪80年代前,网 门 渔船是木帆船。每船吨位3~4吨。80年代后,机动渔船取代了风帆船,捕捞渔船吨位为3.5~4吨,运输渔船吨位5.5~6.5吨,均为木制船。

拖网渔船 主要集中在海 头 渔村和海滨渔村,是这两条渔村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特呈岛有少量。这类渔船又分拖虾船、拖蟹船、拖鱼船等3种。拖网渔船马力大,作业海区以深海为主。

流刺网船 主要集中在海 头 渔村和海滨渔村,是这两条渔村的生产工具之一,仙塘、调罗等村有少量。1975年前流刺网渔船马力小,作业海区在麻斜海(今湛江港湾,群众称为“内海”)及硇洲岛附近海面。

钓船 钓船即只有1~3人乘坐的钓鱼专用船只,其体积很小,有的只三块板组成,每艘吨位在0.5吨以下。作业海区只限在“内海”。

(四)网 门 网具

20世纪70年代以前,网 门 网具,其缆是用稻草把竹笏包起来,再用绞具把它绞结成缆,其绳子及网都是用大小麻绳编织而成。这种网具笨重,每次作业最少需要4个劳力。渔网在使用之前,需用薯莨榨出的液汁浸染,染好后,还将网进行高温薰蒸(也称“煮网”),渔网才坚固耐用。70年代后,麻绳网具被淘汰,改为胶丝和尼龙制品。胶丝、尼龙编制的网具,耐咸、耐浸,轻便耐用,每次作业只需1~2个劳力,比麻绳网节省人力50%以上。胶丝尼龙网的缺点是不耐高温,怕火,怕暴晒。

拖网类 分为小帆船虾拖网和机动船鱼拖网两种。1958年以前,这类拖网均为 麻 料 制品,1958年后,逐步改用胶丝、尼龙编织,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全部为胶丝、尼龙制品。是海头渔和海滨渔两个专业渔业队(村)的主要网具之一。虾拖网网身长9米,宽1~1.5米,作业时用竹竿固定,两铅砣左右撑开网口。网袋(网囊)在网手内,网手长1米左右,囊目长1.5~2米,网口网目大约2.5厘米,尾网网目大约1厘米。秋冬季作业,作业范围在湛江港湾内海。每网次产量不高,一般产量为0.5~5公斤左右。鱼拖网始于1968年,是年,海 头 渔业队将木帆船改造为机动帆船,使用40千瓦时功率双船拖网。网身长30米,宽10~15米。网口4×8米,囊网目大约5厘米,尾网目约2厘米。1991年后,机动渔船功率提升到80千瓦时后,网具随之进行改革。网袖目2~3米,网囊目从网口从2厘米起逐步加大至网尾的300厘米(2~2.5~3~4……300)。铅制沉子,塑料浮子。作业区域为硇洲岛以外南海深海渔场,捕获中、低层鱼为主。网次产量一般150~2500公斤,最高产量5000公斤以上。

流刺网类 海 头 渔 和 海滨渔两个专业渔业队(村)的主要网具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麻料制品,60年代后部分改用胶丝或尼龙制作,70年代后全部改用胶丝、尼龙。规格为身网高30目,长200目,网目15~16厘米。上网纲配5个竹浮子(又称吊浮),下网纲没有沉子。1974年前,作业海域只在湛江港湾内海,1975年,使用机动渔船后,作业区域向南海深海(外海)扩展。主要捕获中、上层的马鲛、海鲶(赤鱼)和红鱼等海产品。春季作业,网产量一般100~150公斤,最高产量500公斤以上(遇上鱼群时)。

手撒网类 双称连家(家)船手撒网。20世纪60年代前麻料制品,60年代后改为胶丝、尼龙制作。规格长6~8米,宽2~3米,网目1~3厘米,没有浮子,铅制沉子18~24个。网身重15~20斤。小船作业,作业区域为湛江港湾内海,捕获中、高层水面鱼,以沙钻、青鳞、黄鱼或虾为主,产量不高,网产量50公斤以下。

定置网类 20世纪60年代前,为麻料制品,60年代后逐年改用胶丝、尼龙制作,至70年代后全部为胶丝、尼龙制品。网身高8~10网目,长约30米,重3~5市斤,网目5~6厘米。铅制沉子,浮子为杉木料制成,每8~10目配一个浮子。作业范围湛江港湾内海,冬季作业,定置一天或一昼夜。捕获底层的石斑、鱼、狗鲨、老虎鱼等。产量不高。一般网产量25公斤以下,时有网产超50公斤。

钓具类 又称兄弟钓,用铁(钢)丝自制。200~250个钩钓为一排,系在网钢上,9~10钩配置一个木制浮子,用石头或水泥混凝土制作沉子,将钓具沉至水底地上。每船10~30排,放置时间为一昼夜。作业海域湛江港湾内海,捕获底层鱼,产量不高。

围网 也称“网仔”。霞山区围网作业以浅海为主,主要集中在特呈岛和塘、平乐、石头、宝满、调罗等村海滩。这种作业简单,在退潮时,先把网的下端固定在滩涂上,涨潮时,任潮水淹过,待潮水退到一定水位时,把网上端升高,潮水退后捕鱼。围网原是麻制品, 70年代后被弃用,改为胶丝、尼龙制品。80年代后,围网及其作业已逐年减少。90年代后,仅塘村个别村民使用。

竹围网 也叫做“薄”(雷州话)。这种网具全用竹子、藤条编织而成。高度是2.5~3米,整块竹网长度40~60米。每根竹子下端都削尖,使用时插埋在海滩上(长期固定在海滩上),涨潮时,海水浸过顶。退潮后,来不及逃走的鱼虾躲藏在一个“竹网袋”里,变成渔翁“袋”中之物。这种海捕方法简单,但鱼、虾资源日益贫乏后,产量越来越低,又经受不起台风袭击, 70年代后,竹围网成为历史。

(五)导航设备 

20世纪90年代以前,船的航行主要靠船用指南针或凭渔民的经验行驶和捕鱼。90年代后,霞山区远海作业的渔船,安装了彩色探鱼机、GPS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和无线电对讲机等。渔民利用科学技术,先进设备,导航、探鱼、捕鱼,提高了海捕产量,促进了渔业生产。

 

四、海水养殖

(一)发展概况

宋末元初,霞山区沿海村庄的村民已会利用沿海港湾、港叉和沿岸滩涂建造鱼进行养殖鱼、虾、蟹和贝类。鱼属于捕捞性质的生产方式,主要是通过潮汐的涨退套纳鱼苗、虾苗、蟹苗进行养殖,单产产量不高。湛江市 解 放 前夕,全区海水养殖面积约有1100多亩,总产量约69.3吨。

新中国成立后,开发利用海滩涂进行海水养殖面积逐年增加。1958年,海 头 公社组织劳力,辟建海 头 鱼(又称石头米籽800多亩,使全区海水养殖面积扩展到2000多亩。1959年,全国海水养殖会议在霞山召开后,在会议精神的鼓舞下,全区海水养殖进一步发展,但养殖方式仍是半流(大潮期浸顶的)为主,养殖品种也不多,主要是鱼、虾。1965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发展到2230多亩,比1949年增加1130多亩,总产量172.5吨,比1949年增加103.2吨。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干扰和“以粮为纲”影响,大片鱼被改为稻田,海水养殖面积锐减。1970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减至1430多亩,比1965年下降39%。1972年至1974年,海水养殖有所恢复,但1975年后,又继续实施“以粮为纲”,鱼再次被改为稻田,海水养殖深受影响,养殖面积大为减少。1978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只有1130多亩,产量79吨。

20世纪80年代后,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方针,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海水养殖有了新的发展。1985年,湛江市政府提出发展“两水一牧”(水产、水果、畜牧业)后,沿海的宝满、调罗等村村民于1986年在海滩涂上试养贝类。同年,海 头 乡(今 海 头 镇)成立海 头 乡 北月虾塘管理所,承包北月、木兰村的家曾和石代共1113亩,辟建为对虾养殖池塘。1987年春,首次进行人工放养对虾。是年,在开发海滩涂和鱼养殖的同时,引进香港商人资金,与特呈岛合股创办金海网箱养殖公司,在特呈岛海域进行试养海鱼获得成功。随后,网箱养殖在特呈岛迅速发展起来。从此,海水养殖从起初单一的鱼养殖增加了滩涂养殖和海水网箱养殖,从原始自然放养转变为人工放养。海水养殖不但增加了养殖面积,而且增加养殖品种,提高单产和总产量。1990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达4370亩,其中鱼1800亩,虾池(塘)485亩,蟹池619亩,贝类池950亩,海水网箱养殖网箱27个约516亩。全年海水养殖总产量250吨。养殖总面积比1985年增加2132亩,增长95.2%;其中,鱼减少432亩,下降19.3%;蟹池增加613亩,是1985年的103倍;虾池增加385亩,是1985年的4.8倍;贝类池是1985年的950倍。1991年后,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养殖面积和品种,加强防治病虫害工作,进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产量。1995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从1990年的4370亩调整为3075亩,比1990年减少1295亩;总产量1186吨,比1990年增加936吨。1996年,海水养殖遭受“9615号”超强台风破坏,损失惨重,尤其是海水网箱养殖是重中之重,3500多个网箱全部被毁坏。灾后,在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迅速恢复生产,并且再次扩大养殖面积。1998年,全区养殖总面积达到10980亩。1999年后,由于虾池受污染,土质、水质变差,对虾价格下跌等原因,海水养殖面积又一次减少。2000年,全区海水养殖养殖面积跌至7065亩,比1998年减少3915亩,下降35.6%,其中虾池减少最多,下降75.7%。是年,海水养殖总产量2915吨,其中鱼类1488吨,对虾42吨,贻贝1385吨。

(二)养殖种类

虾池养殖 20世纪80年代以前,霞山区没有人工放养对虾作业。1980年后,养殖对虾有较好经济效益,因此大力提倡对虾养殖。1984年至1985年,沿海的石头、宝满、调罗、北月、特呈等村,利用鱼或沿海低产田开发为虾池(又称虾塘),小面积放养对虾。1986年,全区对虾养殖发展到100亩,产量5吨。1986年,海头乡(今海头镇)政府租用北月、木兰村的大、西、家曾和石代及周边的低产田开发为虾池,面积共1113亩。翌年,进行对虾养殖,并派出专人管理。1988年,全区有虾池面积1444亩,总产量624.3吨。1993年后,由于土质、水质、虾苗、饲料、虾病等方面的原因养殖面积减少,产量下降。2000年,全区只有虾池495亩,总产量42吨。

海滩涂养殖 20世纪70年代以前,霞山区沿海滩涂都是由滩涂生物自然繁殖、生长,由村民自由采海,捉鱼、捡螺、挖贝。从1985年起,宝满、调罗等村部分村民从外地引进贝苗,在海滩试养,获得成功。1986年以后,石头、北月、宝满、特呈等村村民也在滩涂放养贝类,品种有牡蛎、泥蚶、贻贝等。是年,全区滩涂养殖面积发展到1000多亩,产量100吨。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养殖户乱占滥用滩涂,随意扩大养殖面积,到1988年养殖面积扩大到1793亩。为了保护海资源,维护集体利益,1990年,沿海的调罗、北月、特呈等村委会将海滩涂收归集体管理,划片发包给村民经营,放养贝类。1991年至1996年期间,由于自然灾害和价格下跌等原因,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导致养殖面积下降,全区滩涂养殖面积在630~950亩之间徘徊。1997年后,贝类价格上扬,养殖面积又开始恢复和扩大,至1999年达到最高点。是年,全区养殖面积8760亩,产量913吨。2000年,养殖面积进行了调整并选择良种和加强管理,促进了产量的提高。是年,全区养殖面积4845亩,总产量1385吨。

网箱养殖 1987年,特呈岛管理区委员会与香港商人合资创办金海网箱养殖有限公司,在特呈岛海域进行网箱试养,获得成功。随后网箱养殖便在特呈岛沿海发展起来。放养的鱼类主要是石斑、软唇、鲈、红鱼、白花鱼、黑记、赤记、金鼓、海龙等。网箱养殖是特呈岛渔民利用港湾资源及自身条件而转产,寻求渔业出路的新兴作业,发展迅速。1990年,养殖网箱只有27个,共243平方米(折合0.024公顷)。1995年,网箱发展到3562个, 22262平方米(折合2.226公顷),分别是1990年的132倍和93倍。1996年,遭受“9615号”超强台风袭击,网箱养殖业损失严重。是年,网箱个数减至1700多个。1997年后,在市、区、镇三级政府的支持下,网箱养殖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2000年,网箱养殖7000多个,面积63000平方米(折6.3公顷),产量达1457吨,产值1820万元。

 

五、淡水养殖和淡水生物

(一)淡水养殖概况

1957年以前,霞山区淡水养殖主要是利用农村周围的水塘放养鲤鱼、白鲫鱼、塘虱鱼、鲶鱼、鳢鱼等本土鱼种。年初放养,年终收获,面积很小,产量极低。1957年,全区淡水养殖不超过70亩,产量只有35吨。1958年,郊区在石头村辟建石头淡水养殖鱼塘730亩,大养其鱼。是年,各村也组织社员(村民)兴建山塘和小水库,在解决农田用水的同时,又推动了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到1960年全区淡水养殖面积发展到960亩。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后,为了解决鱼苗供应的需求和提高单产和总产量,郊区在南柳村开办鱼苗场120亩,引进、培育高产鱼苗。品种有鳙、鳊、鲮、鲩等。引进供应新品种鱼苗后,产量随之提高。1960年,全区淡水养鱼总产量480吨,比1957年增加445吨。1961年后,养殖面积继续扩大。1965年,全区淡水养殖面积344亩,总产量11.4吨。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时间,淡水养殖业受到影响,养殖面积和产量均有所下降。1976年,全区淡水养殖面积降至297亩,总产量9.8吨,分别比1965年下降13.66%和19.71%。

1978年后,农村实行改革开放,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淡水养殖的发展。1985年,全区淡水养殖面积3408亩,总产量330吨。1985年,湛江市政府提出发展“两水一牧”,部分农村于1986年把低洼低产或深水溢田连片开发,建造鱼塘,发包给养殖专业户经营。1990年,全区淡水养殖总面积8110亩,其中池塘7810亩、水库300亩。在开发扩建淡水养殖面积的同时,引进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的罗非鱼和埃及塘虱鱼等优良品种,并从选苗、饲料、防病等方面加强科学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单产和总产量。1990年,总产量达2010吨,总面积、总产量分别比1985年提高138%、509%。1991年后,由于建设用地和退塘还耕等原因,全区淡水养殖逐年减少。1995年,全区淡水养殖面积6030亩(折合402公顷),比1990年减少2087.5亩;总产量2210吨,比1990年增加200吨。2000年,全区淡水养殖面积减至5820亩,总产量3156吨。

(二)淡水生物

霞山区淡水河流较少且浅短,新建的水库、山塘也比较少。因此,淡水生物资源比较缺。淡水鱼类主要有鳙、鳊(鲢)、鲤、鲮、鲩、鲶(塘虱)、乌鳢(生鱼)、福寿鱼、桂花鱼、加州鲈、黄鳝、泥鳅、白鳝(鳗)、鲫、等品种,引进品种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河罗非鱼、淡水白鲳和革胡子鲶(埃及塘虱)。

其他淡水生物有田蟹、淡水虾、蚬、田螺、福寿螺、河蚌、龟、鳖(水鱼)、青蛙、牛蛙(引进)以及水蛇等。

 

第三节 渔港建设

 

一、避风港

1961年以前,海 头 渔业队的渔船主要停泊在霞山东堤码头,渔船避风则在霞山避风塘(民国31年建,今已被填海造地)。1961年,湛江市政府在平乐下村为该渔业队解决陆上办公、居住用地的同时,同意该队使用 靠近 平乐下村 海边的一块海滩涂作为渔船停泊、避风用地,面积约60亩。其地有南、北两条自然“沙龙”(沙堆)围抱,形成良好的避风港。1972年初,驻湛海军在该避风塘的南边“沙龙”处建设某单位,在靠近避风港的南边用青石筑起一排挡土围墙,虽然避风港的面积有所减少,但避风功能显得更好。1990年,平乐下村对该处避风港的权属问题提出异议,后经湛江市政府确认,该避风港滩涂的使用权归属平乐下村。之后渔业队的小型渔船仍可入港避风,拖网渔船已无法进入,只能到调顺岛以北至官渡河口一带避风了。

20世纪60年代以前,特呈岛没有码头,也没有避风港,渔船避风很困难。1970年后,岛上的东村、里村、新屋、坡尾等自然村各自开挖本村渔船避风塘。各村渔船避风塘的面积大小不一,最大的是坡尾村,约30亩,最小的是东村,约10亩,里村和新屋村均为20亩。其他自然村则另外在该岛北侧的海叉开辟为避风塘,面积30亩,供渔民共同使用。

 

二、渔港码头建设

特呈岛历史上没有渔港码头,渔船不能直接靠岸,渔民上落船均要涉水。1967年,该岛渔民(村民)献工献料,在岛北侧(今车渡码头位置)修建一座渔、渡两用简易码头。 1970年,湛江市革命委员会支持钢材5吨、水泥30吨,将简易渔、渡码头改建为混凝土结构的码头。1992年,特呈岛村委会在上级政府支持下,发动渔民(村民)捐款、集资约30万元,对码头进行扩建。1999年,在湛江市大搞“两大会战”(即公路村村通,电话通讯村村通)期间,市、区、镇三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以及驻军集资数十万元,将码头扩建为车渔共用码头。是年,广东省和湛江市交通部门支援载车轮渡船两艘,于12月30日正式开通使用,从而结束了特呈岛不通汽车的历史。

 

第四节 渔政和海监工作

 

1986年,霞山区农委(今区农业局)成立渔业组,负责管理辖区渔业工作。1988年,渔业组改为霞山渔政管理站,管理人员2名。1995年,霞山渔政管理站更名为广东省渔政海监检查总队霞山大队。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国家海洋与渔业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渔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增殖和合理开发利用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渔港以及渔船检验、航行安全和水上野生动物保护等。2000年,广东省渔政海监总队和湛江市渔政海监支队为该大队配置一艘渔政执法快艇,本队购置一艘快艇,两艇的动力分别为477.75千瓦和124.95千瓦。

1988年至2000年,辖区内渔民海洋捕捞持证率和船舶审验办证率均达到96%以上。1988年至2000年,霞山渔政大队查处各种违法违规作业案件2000多宗。主要查处事件有:1995年3月9日,外籍油轮在湛江港发生溢油事故,湛江港海域及宝满、调罗等村海滩受到严重污染,渔民损失严重。霞山渔政海监大队联合湛江市渔政海监支队介入调处,历时1年多,为养殖户索赔污染赔偿费人民币600多万元。1997年9月,湛江新村电厂发生漏油事故,泄出的重油由南柳河口排入海湾,严重污染宝满、调罗、北月等村浅海滩涂。大队组织人员参与清污,同时展开调查取证,核实养殖户损失情况,历时半年,帮助养殖户合理索赔人民币70多万元。1999年休渔期间,南三岛少数灯围渔船仍然在夜间出海违规生产。大队获悉后,即组织力量,连夜出击,在南三岛莫村对开海域查扣违反休渔制度的灯围渔船6艘,并处以罚款。

在每年6月至8月伏季休渔期间,渔政大队管理人员都深入渔村开展宣传,组织休渔船舶回港休渔,落实休渔制度。

 

第五节    湛江市最大网箱养殖基地——特呈岛

 

特呈岛是湛江市区六大岛(东海、南三、硇洲、特呈、调顺、东头山)之一,按面积排列第四,是湛江市最大海上网箱养殖基地。

 

一、海岛概况

特呈岛是湛江市霞山区唯一的一个海岛,位于本区东南面湛江港湾内,与海滨码头航程2.8海里(约5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21°9911~21°099,东经110°249~110°265。东临南海,北邻南三岛,西 靠 湛江港,南望东海岛。近似椭圆形,东西长2.7公里,南北宽1.4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7.5公里。地势平坦,地表为沙质土,标高8.4米。周围是沙滩和蜂窝状的红色砂质角砾岩以及大片红树林。岛上有参天古榕树和断续分布的热带灌丛林。

该岛有自然村7条,分别是东村、里村、新屋、坡尾、北边门、北宫和后场等。2000年,全岛居民1102户,总人口4500人;耕地面积1987亩,其中水旱田395亩,坡地1592亩,全岛海滩涂8000亩,已开发利用海滩涂4100亩,待开发3400亩。

 

二、历史变迁

据特呈岛陈氏族谱载,该岛原是一个荒岛。陈氏文裕、文礼兄弟俩自宋末从今坡头区乾塘镇移居该岛。陈氏定居特呈岛已有800多年。清代,特呈岛属高州府吴川县南三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租占 广 州 湾 后,归广 州 湾 巴东公局管辖。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复广 州 湾,设湛江市,属湛江市北渭(南三)区第十保。新中国成立后,该岛曾先后划归湛江市滨海、潮满、新鹿等区管辖。1954年至1957年,划入雷东县管辖。1958年后划归湛江市郊区南三公社。1971年归属湛江市郊区海 头 公社,1984年6月,划入霞山区海 头 镇。

特呈岛之名由来传说种种,有一传说:该海岛土地平坦,似一块凸出的谷场呈现在海面上,因“凸”与“特”在雷州话中字音相近,“谷场”的本地雷州话俗称“谷呈”,故取“特呈”而得名。另据《总书记来到特呈岛》一文指出:“特呈”两字作何解?地理学家司徒尚纪认为,这是古越语,“特”,即地方、地址;“呈”,亦作情,特呈,意为团结、友爱、和谐。

新中国成立前,特呈岛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海岛。岛上土地面积小,没有河流,没有山塘、水库,土地全为沙质土,渗透性强。岛上居民饮水困难。耕地水田少,坡地多,瘦瘠缺水,农作物主要种植水稻、蕃薯和木薯等,产量极低,村民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有部分人靠采海、捕鱼,以维持生计。由于渔船、网具落后,加上经常遭受台风、海潮袭击,交通闭塞,岛上村民生活甚为艰难。

该岛百姓因祖先曾徙经高凉,崇尚冼太夫人,奉其为神,建庙立碑,铭记其恩。全岛建有冼太夫人庙4座,被列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对象。里村、新屋和新屋仔村置有石狗,以“祈雨”、“驱风”、“镇潮”。在里村有创办于民国28年(1939年)的抗日救亡学校——太邱学校,校址设在陈氏宗祠,首任校长吴礼泰,是抗日爱国将领张炎将军的学生军成员。民国30年(1941年),为宣传发动全岛人民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沈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湛江市副市长等职)派吴福田(革命烈士)到特呈岛,以太邱学校为基地,创办抗日救亡夜校,培育了一大批革命人士。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具有600多年历史的陈氏宗祠(太邱学校旧址)曾为特呈小学旧址。特呈小学迁出后,经村民集资进行重修,将其定为岛上永久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海洋资源与渔业生产

特呈岛的海滩涂主要分布在南至西南面,总面积8000亩,至2000年已开发养殖4100亩,主要是养殖贝类。沿岛海滩涂500多亩红树林连绵成片,1990年被广东省列为自然保护区。199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产资源比较丰富。其中鱼类有软唇、马鲅、马鲛、鳘鱼(厚鳞)、鲳鱼、沙钻鱼、血鳝、花鳝、油鳝、青鳞、吉尾、章鱼、鲈鱼、石头鱼等;虾类有对虾、狗虾、虾姑(利尿虾)、斑节虾等;蟹类有青蟹、花蟹等;贝类有蚝、花螺、青口螺、红口螺、泥蚶、舌形贝(又称海豆芽)、墨鱼、鱿鱼等;腔肠类有沙虫、泥丁等;还有兽类海豚、鲎和海龟等。

20世纪90年代前,特呈岛的渔业生产主要是海洋捕捞和海滩涂养殖。海洋捕捞主要以网 门 作业为主。1950年,该岛有网 门 作业渔船42艘,吨位220吨,专业捕鱼178人,海洋捕捞量2500市担(折125吨)。到了80年代,渔业生产发展迅速。原来的木帆船全部由机渔船所取代,将比较笨重的麻织网、缆全部改为轻便耐用的胶丝、尼龙制品。1988年是该岛渔业生产高峰期,全岛有机渔船555艘,总吨位1812吨,总功率4155千瓦,海洋捕劳量3000吨。网 门 作业主要分布在湛江港湾内,由于对湛江港的主航道造成较大影响,国家交通、航运部门禁止在主航道上设置网 门,加海上产资源逐渐减少,于1990年开始,网 门 作业逐年减少,至2000年,机渔船已减至455艘,其中网 门 渔船439艘,总吨位1536吨,总功率为3951千瓦,辅助船16艘,吨位80吨,功率176千瓦。是年,海洋捕捞量3100吨,海滩涂养殖产量2700吨。

网箱养殖是渔业生产新发展的一种作业形式。80年代,特呈岛渔民以国家利益为重,为支持湛江港建设,放弃了传统的网 门 作业。1987年,为帮助特呈岛渔民寻找发展经济的新增点,时任霞山区农委主任余天生,带领特呈岛村干部和个别渔民到珠海市香洲区东澳岛参观海上网箱养殖。经区农委“搭桥”,特呈岛管理区委员会与香港商人合作创办湛江市金海网箱养殖有限公司,由时任管理区主任陈时兼任该公司董事长,开始进行网箱试养,并获得成功。是年,坡尾村村民投资养殖优质鱼取得了较好效益。尔后,网箱养殖在该岛迅速发展。1995年,网箱养殖发展达3562个,总面积22262平方米,是年产量300吨。

1996年9月9日,“9615号”强台风正面袭击湛江市,特呈岛网箱养殖、海洋捕捞和其他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损失将近1亿元。在市、区、镇三级政府和塘、东山、新村等村管理区(村委会)和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广大渔民筹借资金,开展生产自救,恢复和发展网箱养殖业。1997年,网箱发展到5000个,总面积45000平方米,产量320吨。随后,逐年发展。2000年,网箱7000多个,总面积6.3万平方米(折94.5亩),产量1457吨。

网箱养殖获得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各级政府、部门、银行大力支持和渔民自身努力。网箱养殖总投资5000多万元,其中各级政府、部门投资和银行的无息或低息贷款共2000多万元,其余为渔民自筹资金。二是靠科学养殖。网箱养殖在容积、水质、鱼类品种、饲料、鱼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严格按照科学管理。该岛的网箱养殖多为浅海养殖,主要分布在该岛的北面至西、西南面浅海。放养鱼类品种是生长快、经济效益好的优质品种,如海龙鱼、鲈鱼、鳘鱼、红鱼、黑鱼、鲳鱼、       、石斑鱼、金鼓鱼、软唇鱼等,其中产量较高的是海龙、青鲈、鲳鱼、红鱼等,价格高、经济效益好的是石斑、鳘鱼、鲳鱼、黑鱼等。在饲料足、管理好的条件下,从投苗到收成需要10~14个月时间。有的鱼需要更长时间,如石斑鱼,需要2~3年。为了帮助渔民掌握养殖知识和技术,由霞山区农委牵头,每年在该岛举办1~2次养殖技术培训班,聘请湛江海洋大学(今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到岛上传授养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每次参加学习的渔民200多人次。

2003年4月10日,胡锦涛视察特呈岛后,该岛网箱养殖发展更快,在进行浅海养殖之后,又开展深海(30多米深)网箱养殖。2005年,全岛已开辟网箱养殖面积800多亩,网箱8900个,比1995年增长149.86%;年产鱼4200吨,比1995年增长1300%。成为粤西地区最大的海上网箱养殖基地。

网箱养殖是特呈岛渔民利用港湾资源及自身条件而转产,寻求渔业出路的一种新兴产业。经过15年的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0年,特呈岛养殖网箱27个,产量9吨,总产值479.2万元(当年价,下同),全岛集体总收入614万元,年均人纯收入659元。2000年,网箱养殖网箱7000个,产量2700吨,产值3690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258.26%、160.89%和897.49%,渔民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2005年,网箱养殖网箱数8900个,产量4200吨,产值3600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12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4246元。

 

四、海岛变化

2003年4月10日,胡锦涛在张德江、黄华华及邓维龙、市长徐少华、霞山区委书记胡克伟的陪同下视察了特呈岛,深入渔民群众,了解民情。胡锦涛再三叮嘱省、市、区领导,要切实解决好岛上渔民的困难——即行路难、饮水难、卖鱼难、避风难等“四难”问题。在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省、市、区的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特呈岛给予大力支持,逐步解决了渔民的实际困难。

解决了饮水难。投资232万元,于2004年3月30日建成湛江市霞山区特呈岛水厂。该水厂采用先进的供水系统,自动供水到各家各户,从此结束了岛上群众800多年来饮水难的历史。

解决了卖鱼难。经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牵线,特呈岛与深圳旭联海洋生物养殖有限公司签订长期销售合同。至2004年4月,已向深圳、香港等地销售50多万斤鱼,销售量比2003年以前销售总量增加三分之一。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抗御风险能力,霞山区委、区政府给予协调和支持,引导渔民将单家独户的零星养殖向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企业化经营模式整合。2005年,有18个养殖户联合成立了特呈岛深水网箱养殖合作社,成为特呈岛第一个迈向专业化、企业化经营的经济实体。

解决了行路难。2004年投资192万元,铺设从码头通往岛内7条村庄的水泥路面公路,总长6公里,路面宽6~9米,行路难的问题得以解决。公路两旁,每距6米栽种一棵椰树,在两棵椰树中间,种植花色各异的杜鹃花和球状花冠的北京茶花。除椰树、花木外,还种有郁郁葱葱的速生经济林带。公路的交叉路口处,竖立着导游广告牌,标示着各景点的路径。红树林观赏区、海上渔村、冼太庙和新建成的生态文明村——坡尾村等都一一在广告牌上标示出来,为游客提供方便。避风港的建设已列入广东省的规划。

此外,投资了20多万元,将原来2个泊位的轮渡码头扩建成3个泊位的新码头。同时,在特呈岛码头上建筑一座大方简朴特呈岛牌坊。该牌坊于2005年11月30日落成,镶嵌着“特呈岛”三个金色大字,两边赋之楹联,正面的是:特色家园总书记亲临送温暖,呈祥宝岛弄潮儿奋起创辉煌;背面是:共建文明生态旅游新海岛,同沐和谐渔村发展好风光。岸上,还高高竖立着当年胡锦涛总书记一行视察特呈岛时的巨幅彩色影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