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霞山 > 走进霞山 > 霞山风情

第二十六章 体 育

发布时间 : 2011-10-10 17:31来源 : 本网

 

第一节 发展概况
 
明清时代,海 头 汛一带(今 霞山区)已出现武术馆等民间体育组织,开展习武健身。当时,一般以洪拳、儒拳、蔡李佛拳、五形拳、十形拳和猴拳为常见,武术馆的狮子班较有名气。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 殖 民 主 义 者 租占 广 州 湾 后,将海 头 汛 作为广 州 湾 首府,俗称西营。随着法国等外籍人的进来,西方的一些体育项目也随之传入。足球首先在法国人办的安碧沙罗学校兴起,并在学校的东侧建有跑马场(今 霞山区体育场)。民国15年(1926年),以该校教师阮泰龙为首成立学校足球队。是年,西营成立华人体育会。当时,足球、游泳、田径、武术等体育项目在学校、机关和民间广泛开展,尤其是足球活动很活跃,每周都举行足球比赛。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外地商人和社会名流汇集广 州 湾,在西营兴办的学校随之增加,乒乓球、篮球、水球、举重等体育项目也相继传入,但活动范围不广,仅局限于上层人士、知识分子和一些学校。足球原来已有基础,活动较为广泛,曾先后成立了5支成年足球队和2支青年足球队。20世纪40年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西营以足球为主的各项体育活动也日趋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1984年霞山区的体育管理工作由湛江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管理,各种体育传统项目逐渐恢复并得到发展。20世纪50~60年代,先后有8名霞山区籍优秀运动员被输送到国家队和省队参加世界、全国比赛。其中,入选国家跳水队的黄秀妮参加第一届世界新兴力量运动会,获得女子跳水的跳板、跳台2枚银牌;入选国家田径队的陈洪恩在全国第二届运动会上,代表广东队夺取4×100米接力赛冠军,并与队友合作打破了男子4×100米接力赛全国纪录。70年代,霞山区体育事业迅猛发展,先后向国家队、广东队、解放军队、省体校输送霞山区籍运动员共61名,其中,姚喜明(与孙志安合作)获得在英国举行的第十二届汤姆斯杯羽毛球比赛男子双打世界冠军;吴国村获得第九届新德里亚运会跳板跳水冠军。戴勇获得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体操项目5枚金牌。80年代,尤其是1984年以后,霞山区的体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我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霞山区籍运动员不断涌现在奥运会赛场上。宋维纲成为湛江第一名代表国家首次参加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水球比赛);1988年,杨永、李健雄代表国家参加了第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水球比赛。90年代,霞山区体育事业更快发展,不但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而且竞技体育也进一步发展和提高。1990年至1999年,霞山区业余体校共向省、市体校输送运动员268名。1992年,张小冬获第二十五届(巴塞多那)奥运会奥林匹克航线赛亚军。
 
第二节   群众体育
 
霞山区群众体育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群众体育运动遍及城乡,竞赛内容和活动形式丰富多彩。1984年12月,成立霞山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后,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精神,由区体委牵头,中央、省、市驻霞山单位和区属单位支持配合,1985年先后举行霞山迎春长跑、湛江市三线接力跑、霞山首届友谊杯篮球赛、霞山区直机关篮球赛和骑慢自行车比赛、区工会举办的田径赛、区妇联举办的“三八”节妇女拔河赛。1986年,举办迎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万人长跑赛、中小学生田径赛。同年,湛江市传统洪拳武术研究会在霞山成立后,区内很多乡村恢复了武术队、醒狮队和武术研究分会。随着“武术热” 的兴起,由区体委和霞山工人文化宫主办,先后举行了“神皇杯”武术大赛,“八建”杯职工醒狮大赛和湛江市区醒狮邀请赛。1987年6月,成立了霞山区老年人体育协会,是年举办了霞山区老年人节门球比赛。1988年“五一”节,举行湛江市职工首届“得力杯”足球赛。1989年,举办霞山片职工篮球、足球比赛,老年人门球比赛。1990年,举办中国象棋定级赛、“乐园杯”篮球邀请赛。1985年至1990年,参加全区性各项群众性体育比赛达47313人次。
20世纪90年代,霞山群众性体育活动除开展传统性体育活动外,还举办了有较大影响性体育赛事。1991年,由区体委、中国银行湛江分行共同主办的“储蓄杯”两广四城市篮球邀请赛。1992年,举办的“储蓄杯”全国青年篮球邀请赛。区体委还组织了广东岭南特警队“五羊”摩托车表演和航空模型及飞碟等军事体育项目的表演,观摩表演的观众达2万多人次。
1995年6月,国家体委正式推行全民健身计划。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体育法》。本区积极宣传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是年12月28日,霞山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成立,实施工作有序地进行,区内全民健身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不断增加。清晨在大街小巷、广场公园,随处可以看到人们进行慢跑、气功、打拳、舞剑的晨运人群,活动形式多姿多彩。1993年至2000年,全区先后涌现出一批全市、全省和全国的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个人。湛江港务局、湛江化工厂、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湛江铁路体协先后被评为广东省职工体育先进单位;湛江港一区工会副主席潘康福家庭、霞山区原副区长黄锦祥家庭分别被评为广东省和全国“健身之家”金卡和绿卡获得者;广东医学院原党委书记、老红军高彪,湛江市港区人民医院原副院长邹俊卿,先后被评为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健康老人”;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会主席 周 来 芬,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先进工作者和全国职工体育先进个人;霞山区体育局林炳光、关基分别被广东省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评为1997年至2001年度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体育指导员。1998年11月,工农街道办事处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第一批“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称号。
霞山区人民群众广泛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主要有足球、门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田径、武术、棋类,以及跑步、太极拳、健身舞等。
足球运动是霞山区的传统运动项目,全区足球爱好者较多,他们经常参加练习和比赛。1996年7月,霞山区足球协会成立,是年举办了首届霞山区“足协杯”足球赛。1997年,举办了第二届“新格里拉杯”足球赛。1998年,举办了第三届“日美杯”足球赛,同年6月还举办霞山区首届“足协杯”七人制足球赛。2000年7月,举办的霞山区“足协杯”五人制足球赛,进一步掀起了霞山的足球热,参加比赛的有成人组12队,高中组18队,初中组17队,小学组18队,总共65队,连教练共700多人,这是霞山足球运动历年来所罕见。
羽毛球运动在霞山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世纪70年代,湛江外贸局、湛江市人民医院、越南会馆等单位开展羽毛球运动比较活跃,经常举行群众性的羽毛球赛事,曾涌现出一批如:姚喜明、黄善居、黄志权、杨康保、林志辉、杨康佑、余亢、姚喜民、高善等优秀运动员。1985年,霞山区业余体校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发挥霞山群众性羽毛球运动的优势,区体委聘请了前世界羽毛球双打冠军姚喜明的父亲姚天雨负责组织区少年羽毛球动员集中训练,训练地点设在人民医院篮球场内。教练员有姚天雨、余亢、姚喜民。在没有经费和场地的情况下,得到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省羽毛球队的关注,给予必要的训练器材援助。凭着一批新、老体育事业爱好者的热情和敬业精神,使霞山区的羽毛球运动坚持地开展起来。1981年、1988年、1989年连续三年组队参加了广东省少年羽毛球调赛,培养了大批优秀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并输送了何炜、郭贤钰、黄丽丽、沈俊等到省专业队集训。
门球运动是霞山区老年人健身体育的一项主要活动,遍及城区各单位,有社区的老年人门球队30多支,门球场20个。1999年,霞山区门球队代表湛江市参加在深圳举行的“广东省文化流动杯”门球比赛。2000年,区门球队在庆祝广东省老年体协成立20周年举行的全省“云峰酒业杯”百队门球大赛中,摘取了比赛的银牌。
霞山区的老年人体育活动受到足够的重视。1987年6月,成立了霞山区老年人体育协会。全区成立了基层老年体育协会10个,形成了本区老年体育组织网络化,各种老年健身辅导站65个、辅导员80多人。老年体育组织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经常参加活动的60岁以上的老人约3万人次以上。参加省、市老年体协组织的各种比赛成绩斐然。1999年6月,本区老体协组队参加湛江市第四届老年人运动会,进行了太极拳、太极剑、乒乓球、钓鱼、门球等5个项目比赛,共夺得8项第一名、3项第二名、3项第三名的好成绩。
 
第三节 学校体育
 
霞山区学校体育历来开展比较好。新中国成立后,各中、小学培养了不少优秀体育苗子。20世纪70年代,先后向国家队、广东队、部队、省体校输送了61名体育人才。80年代,学校体育更快发展。全区各中、小学校全面贯彻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普通学校达标率达65%,重点学校达标率达75%以上。学校的传统项目,田径、游泳、足球等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湛江市第四中学、湛江市第十二小学被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体委命名为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学校。1987年,市第十二小学的邓国华老师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学校”优秀工作者称号。1985年至1990年,全区先后向省体工队、部队体工队和大专院校输送体育人才共22名;中、小学生运动队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比赛,曾多次获得好成绩。1986年,在湛江市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上,本区中学生代表队获得金牌17枚、银牌11枚、铜牌9枚、团体总分295分,其中乙组获得金牌13枚、银牌6枚、铜牌4枚,以团体总分180分名列全市榜首。1990年,本区中小学生代表队参加湛江市第二届中小学生“协作杯”田径赛,获金牌9枚,其中 中学组获得团体总分第二、1人一次破省中学生纪录、2人两次破市中学生纪录。
1990年后,学校体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加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促进了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全区中小学校在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过程中,学校坚持每周2节体育课,每天保持早操、眼保健操,保证有一个小时体育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校运会,一次郊游活动。2000年,锻炼标准普及率达100%,达标率达98%。“快乐园地”是本区学校体育的特色,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向全省推广。本区坚持每年举办中小学生田径、游泳、足球、乒乓球、毽球、篮球等项目的比赛。通过比赛,促进各学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第四节 竞技体育
 
霞山区竞技体育随着业余体校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优秀体育人才不断涌现。本区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在全市范围内一直名列前茅。项目主要有:田径、游泳、跳水、足球、篮球、体操、羽毛球、乒乓球、举重、武术、柔道、帆板、棋类等。在1985年的第六届市运会上,霞山区体育代表团有300名运动员、教练员参加,共获得奖牌254枚,其中金牌88枚、银牌93枚、铜牌73枚。本区获得的金牌、铜牌和团体总分均居全市五县四区之首。在1989年的第七届市运会中,本区共有292名运动员参加,共获得金牌47枚、银牌52枚、铜牌38枚,有11人1队19次破市纪录,团体总分1598.5分,位居全市第二。在1986年的广东省第七届运动会上,霞山区籍运动员共获得金牌12.25枚、银牌16.6枚、铜牌20.9枚,破1项省纪录、破5项市纪录。在1987年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本区运动员代表广东参赛,奋勇拼搏,共获得金牌6枚、铜牌1枚。此外,本区代表队曾多次代表湛江市参加广东省青年蹼泳锦标赛,部分队员还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青少年蹼泳锦标赛、帆板集训赛、国际象棋赛和足球联赛,共夺得奖牌36枚,其中金牌6枚、银牌8枚、铜牌22枚。1990年,区足球队已进入了广东足球甲级队的行列。20世纪80年代,区业余体校先后向国家队、广东队输送的运动员22名。1990年,向国家、省和市代表队输送的运动员就有5名。区帆板运动员张小冬, 1985年荣获第十一届世界帆板锦标赛三角绕标和长距离两项冠军, 1989年、1990年两次蝉联帆板三角绕标世界冠军。
20世纪90年代,本区竞技体育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1990年第八届省运会,本区籍运动员共获得金牌12.917枚。在1993年第九届省运会上,本区籍运动员共获得金牌5.75枚。湛江历史上首枚奥运会奖牌得主,便是由本区籍帆板运动员张小冬于1992年在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获得的首枚银牌。在1991年第七届全国运会上,本区籍帆板运动员张小冬、水球运动员杨永、跳水运动员谭玉莲各获得金牌1枚。在1993年第八届市运会上,霞山区体育代表团以金牌90枚、银牌90枚、铜牌83.25枚、团体总分2901.625分,夺得金牌数、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名;霞山赛区被评为精神文明赛区,获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在1997年第九届市运会上,本区体育代表团以金牌58.25枚、银牌52.25枚、铜牌75枚、团体总分3276分,夺得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三名。
2000年,区竞技体育继续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在2000年广东省帆板和拳击锦标赛中分别获得两个第2名;在湛江市各项锦标赛中共获得奖牌94枚,其中金牌44枚、银牌25枚、铜牌25枚。
 
第五节 历届运动会
 
1985年至2000年,霞山区共举办了3届体育运动会,以及海头镇第一届农民运动会。各届运动会简介如下:
霞山区首届运动会 1985年9月14日至1986年5月10日在霞山举行。这是霞山区建区以来举办的首届运动会。参加单位有中央、省、市驻霞山各单位及区直各单位共34个,组成了154个男、女子代表队,运动员1681人。比赛项目有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武术、棋类、乒乓球、羽毛球等八大项目。跳水和体操作为选拔项目。由于得到了中央、省、市驻霞山单位及区直机关共40多个单位和社会热心人士的赞助,首届运动会办得热烈、隆重、精彩、圆满。通过比赛,涌现出一批成年和少年优秀体育人才。通过各项比赛,选拔出近300名运动员、教练员组成霞山区体育代表团,参加湛江市第六届运动会。
霞山区第二届运动会 1989年5月至1989年12月在霞山区举行。比赛项目有棋类、羽毛球、足球、篮球、游泳、田径、武术、乒乓球等,足球、篮球、田径等项目分为成年组和少年组参加比赛。同时,承办湛江市第七届运动会棋类比赛。本届运动会得到了62个单位及个人在人力、财力的有力支持。运动会共 234个 代表队、2219人参加了比赛,3人4次打破1项市少年组纪录,34人9队64次打破30项区纪录。通过各项比赛,选拔出292位运动员组成霞山区体育代表团,参加市第七届运动会。
霞山区第三届运动会 1993年3月至12月在霞山区举行。竞赛项目有田径、游泳、棋类、乒乓球、篮球、足球等6项,分为成年、少年组比赛;举重、蹼泳、跳水、武术、老年人门球、柔道等6个项目进行选拔赛。运动会共有93个单位、2537名运动员参加了38个奖项角逐,是历届区运动会参加人数最多、所设比赛项目最多的体育盛会。在比赛中,运动员顽强拼搏,赛出了风格和水平,共有1人1次打破了1项市少年组纪录,1队20人22次打破了9项区纪录。
海 头 镇 第一届农民运动会 1996年11月18日至11月28日在霞山区海 头 镇 举行。这是本区最大的一次农民体育比赛。比赛项目有男、女子篮球,男、女子乒乓球,男、女子拔河等,全镇有19个管理区及镇机关共 20 个 代表队,男女运动员930人参加。运动会举行了隆重精彩的开、闭幕式。男子篮球比赛前六名分别由镇机关、特呈、南山、镇教办、塘、南柳代表队获得;女子篮球比赛前六名分别由镇教办、后坡、特呈、南山、新村、塘代表队获得;乒乓球男子团体赛前六名分别由镇机关、镇教办、北月、仙塘、岑擎、特呈代表队获得;乒乓球女子团体赛前六名分别由后坡、南柳、镇教办、镇机关、宝满、南山代表队获得;拔河男子团体赛前六名分别为:宝满、岑擎、特呈、坛坡、百蓬、镇机关代表队;拔河女子团体赛前六名分别为:宝满、特呈、后坡、镇教办、南柳、坛上代表队。大会组委会还为获得优秀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的代表队颁奖。
 
第六节 体育设施
 
20世纪80年代前,本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滞后,公共体育场地远远达不到国家定额人均公共体育场地0.3平方米的最低标准。1989年,全区有较大的运动场3个、小运动场2个、足球场12个、篮球场31个、排球场4个、网球场(室外)1个、室内游泳馆3个(其中标准25米馆1个)、室外游泳池15个、轮滑场1个。
1990年,区体委接收霞山体育场以后,本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是年,由霞山区房地产公司投资500多万元改建霞山体育场。同时,区政府拨出专款改善体育场的设备,使本区有一个体育设施比较完整、先进的运动场地。
2000年,霞山区有标准体育场4个(霞山区体育场、湛江潜水运动学校体育场、广东医学院体育场、湛江市第十中学体育场)、游泳场1个、标准室内游泳馆2个、篮球场50个、保龄球馆1个、室内羽毛球馆5个、室内乒乓球馆3个、小运动场13个、标准足球场2个、室外网球场2个、排球场50个、非标准体育场43个。
 
第七节   体育学校和体育人才培养
 
一、体育学校
霞山区体育学校主要有霞山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湛江市少林武术学校等。
霞山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创办于1985年3月。初建时配有专职蹼泳教练员1人,并外聘羽毛球、武术、帆板等项目业余教练多人,当年在训学生150人。至1990年,体校已向国家队、省队输送蹼泳、帆板等项目运动员22名。1990年10月,霞山体育场由市体委移交给霞山区体委管理使用,业余体校拥有自己的训练场地,常年开展的训练项目增加了男、女子足球、田径、游泳、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篮球等,在校训练学生增到300多人,比80年代翻了一番。蹼泳、足球、田径、游泳、棋类、羽毛球、举重等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1991年至1999年,区业余体校共向省、市体校输送运动员268人。2000年后,随着“奥运争光”计划的进一步实施,体校又增设了体操、拳击、乒乓球、摔跤等运动项目。
湛江市少林武术学校 是民办的重点体育学校,创建于1995年,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于一体,是一所以武术项目训练为主,实行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的文武型全寄宿制学校。
2000年,在学校学生1200多名;设34个教学班,其中幼儿园1个班、小学15个班、初中14个班、高中4个班;教职工200多人,专职教师队伍73人,武术教练42人。
1997年至2000年,在国内外重大武术赛事中,获得了包括关胜同学在内的国际南拳冠军、全国南拳冠军等300多枚奖牌。为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湛江师范学院等院校输送了232名大学生。学校被指定为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武术训练基地,广东省女子拳击、跆拳道训练基地,全国十大武术教育基地。
 
二、体育人才培训
霞山区体育管理部门注重人才培养工作,合理地将各传统项目安排到各中小学校,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业余培训,培养出了一批体育人才。20世纪70年代,霞山区先后向国家队、广东队、部队、省体校输送霞山区籍运动员61名。1985年至1990年,霞山区各学校先后向省体工队、部队体工队和大专院校输送体育人才22名。1990年至1999年,霞山区业余体校共向省、市体校输送运动员268名。
1959年至1995年,霞山区籍运动员19人获国家体委授予“运动健将”称号,20人获“优秀运动员”称号。
 
第八节 体育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84年12月,霞山区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体委)成立,工作人员3人,1986年增加至7人,配有体育运动教练员,开展体育训练工作。1990年10月,体委工作人员增加至18人,进一步开展体育训练工作。1997年4月,霞山区机构改革,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改为霞山区体育发展中心,工作人员5人,建制转为事业单位,赋予行政管理职能。1999年6月,霞山区体育发展中心改为霞山区体育局。2000年体育局机关有工作人员8人,设置办公室、竞赛股、群体(体育市场)股等股室,负责霞山区体育事业管理工作。
 
二、体育市场管理
1998年,区体育局成立体育市场股,负责监督和管理好本区的体育经营场所,研究拟定本区体育市场管理有关法规、制度,负责本辖区内体育经营行业的资格审查,批准办理经营许可证。贯彻执行《广东省体育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凡在本区从事体育经营的单位和个人都要按规定办理《广东省体育经营许可证》,才能开业经营。2000年,经本区体育行政部门批准为合法经营的各类体育项目经营户40多个。
为加强和完善管理机制,本区从事体育市场管理的执法人员,统一到省参加体育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核发“广东省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证”,执法人员持证上岗。至2000年,有8名从事体育市场管理执法人员获得持证上岗资格。
霞山区1950~2000年本籍运动员获国家体委运动健将表
表26-1
姓 名
性 别
项 目
批准日期
黎仕光
游 泳
1959
陈乃英
跳 水
1959
杨子勤
跳 水
1960
黄秀妮
跳 水
1960
陈洪恩
田 径
1962
吴国村
跳 水
1979
姚喜明
羽毛球
1980
宋维纲
水 球
1980
李建雄
水 球
1980
李 辉
划 船
1981
戴 勇
体 操
1982
谭 辉
水 球
1983
袁卡奇
水 球
1983
杨 永
水 球
1984
张小冬
帆 板
1985
庞真强
足 球
1985
许德文
水 球
1987
黎景山
水 球
1987
谭玉莲
跳 水
1987
林华斌
跳 水
1995
 
霞山区1950~2000年本籍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表
表26-2
姓 名
性别
项目
主要成绩
陈福
足球
1959年当选中国足球“十大足球红星”。
黎仕光
游泳
1959年代表广东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获100米仰泳个人第四名。
陈乃英
跳水
1956年参加全国少年跳水比赛获三米跳板跳水第三名;1957年参加全国跳水锦标赛获跳台第四名;1958年获全国跳台跳水第三名;1959获年全国跳台第三名。1960年获全国跳板跳水第四名、跳台第三名,1960年被广东省授予“五四”红旗手称号。
黄秀妮
跳水
1958~1964年共6届全国跳水赛中,一直稳居女子跳台第二、三名,1964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世界新兴力量运动会,获跳台跳水银牌。
陈洪恩
田径
在1963年全国第二届运动会上,代表广东夺取4×100米接力冠军。
吴国村
跳水
1978年代表国家参加第八届亚运会,获男子三米跳板跳水冠军,获1975年、1979年第三、第四届全国运动会跳板跳水冠军,中美国际跳水邀请赛男子跳板跳水冠军。
姚喜明
羽毛球
1981年获第一届世界运动会男子羽毛球双打冠军,1982年获第十二届汤姆斯杯羽毛球赛双打冠军。
宋为纲
水球
1980年获马耳他国际水球邀请赛冠军, 1982年获第九届亚运会水球冠军。
关志锐
足球
1973年任广东足球队队长,曾代表广东获得全国甲级足球联赛冠军、第三届全运会冠军。1976年代表中国参加第六届亚洲足球锦标赛,获第三名。
杨永
水球
1983年获第五届全运会水球冠军, 1986年获第十届亚运会水球冠军,并被评为亚洲最佳射手。
戴勇
体操
1978年参加第三届世界中学生体操锦标赛,获单杠、双杠、跳马、自由体操和全能5项冠军。
张小冬
帆板
第五届全运会三角绕标第三名,第八届泰国暹罗帆板赛三角绕标、大回转绕标、长距离和总成绩4个第一,菲律宾杯帆板赛三角绕标第一名、长距离第二名,第十一届世界帆板锦标赛获世界“海上马拉松”赛金牌,第十一届亚运会帆板三角绕标冠军,第二十五届巴塞多那奥运会亚军。
谭玉莲
跳水
1988年获太平洋地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女子成年组3米跳板跳水冠军, 1992年获瑞典国际跳水赛3米跳板跳水亚军,同年获奥地利国际跳水赛3米跳板跳水冠军,1993年获第七届全运会跳水混合团体冠军,1992年获全国“跳水十佳”运动员称号。
林华斌
跳水
1990年第八届省运会获儿童组一米板跳水、跳台2项冠军。第九届省运会获青少年组一米板、三米板跳水、跳台跳水3项亚军。1995年获全国城市运动会跳水男子团体第二名,1996年获德国青年跳水锦标赛男子三米板第二名、跳台第六名;1998年获第十届省运会男子一米跳板第三名、三米跳板第四名,1999年获全国跳水冠军赛三米板双人、男子团体、男女混合3项冠军,同年,获全国跳水锦标赛男子三米板双人第七名,男子团体冠军。2000年获全国跳水锦标赛男子三米板双人跳水第二名、男子团体冠军,并荣获省“优秀运动员”称号。
陈永玲
乒乓球
1985年获第二届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TT10级单打第三名;1987年获第二届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TT10级团体第五名、单打第三名;1989年获第三届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TT10级单打第三名;1992年获第三届全届残疾人运动会乒乓球TT10级团体冠军、单打第一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