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霞山 > 走进霞山 > 霞山风情

第二十五章 医疗卫生

发布时间 : 2011-10-10 17:28来源 : 本网

 

第一节 发展概况
 
清末至民国时期,今霞山辖区先后为法租界广州湾的西营市和湛江市的西营区,以及附近农村。当时环境卫生甚差,人民群众长期陷于缺医少药的困境之中,各种传染病、慢性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890~1902年),在海 头 圩、新村两地发生鼠疫,流行12年,患病死亡2210人,在社会上造成极大恐慌。民国11年(1922年),广州湾法国公使署在西营创办广州湾爱民大医院(今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群众才开始有医院看病。爱民医院有2幢砖瓦平房,简易的病床11张,医疗设备十分简陋,由于群众当时以中医或民间草药治疗为主,对西医认识不多,就诊患者寥寥无几。民国24年前后,各种传染病连年不断发生,经医院派医务人员下乡防治后,疫症减少,群众才慢慢接受西医治疗,看病人数逐渐增加。民国29年,广州湾爱民大医院收治流落本地的60多名麻风病人。法国天主教会在区内海头岭,创立西营麻风病院,患病群众得到进一步治疗。民国30年,西营逐渐有几间中医诊所和数间药店,主要集中在贝丁街一带,较为有名的是合益行、天和堂等。民国34年,中国政府收回广州湾设立湛江市。次年,市政府接收广州湾爱民大医院,改名为湛江市立西营医院,任命中国医师为院长。民国36年,医院扩建4幢平房,开设内科、外科、妇孺科,以及普通检验室和手术室。
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1950年1月湛江市军管会军事代表接管市立西营医院。1952年,扩建更名为湛江市人民医院,有医务人员32人,病床增至122张,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以初步解决。1956年,市政府将分散区内的私营诊所集中起来,组成西营第一联合诊所。1958年将第一联合诊所改名为霞山联合诊所,各类医务人员增至50多人。1966年,设在赤坎区的湛江市中医院在霞山解放西路(今市第二中医院院址)设门诊部和筹建病房,1970年将住院部从赤坎区搬到霞山区,1978年又将院部搬到霞山,成立湛江市中医院(今市第二中医院)。同时,将霞山联合诊所改名为霞山区人民医院(今霞山骨伤科医院)。1970年湛江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式开院。1978年开始,政府鼓励多层次、多渠道办医,社会个体医疗机构不断增加,形成了全民、集体和个体共同办医,互相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1984年,霞山区卫生系统的医疗机构有7间,床位306张,工作人员426人,其中医务人员325人。在医务人员中,主治医师23人,初级职称医技人员302人。2000年,在霞山区的省、市、部队属医疗卫生机构有: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原湛江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二二医院、湛江港务局港湾医院、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湛江市第二中医院、湛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原湛江市精神病院)、湛江市职工职业病医院、湛江市结核病防治所等。霞山区卫生系统的医疗机构有:湛江市港区人民医院、湛江市霞湖医院、霞山区骨伤科医院、霞山妇幼保健院、霞山区卫生防疫站、霞山区卫生消毒站、湛江市海头卫生院等。另有各企事业单位医疗所、卫生室168间,私营医疗机构143所、从业人员1400多人,个体医疗诊所、门诊部和药店遍布区内大街小巷,诊病配药甚为方便。2000年,霞山区卫生系统有医务人员77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2人,主治医师62人,初级职称人员580人,护理人员214人,行政管理人员52人,工勤人员70人;床位326张;拥有一大批先进的治疗设备。
 
第二节   机构 队伍
 
一、卫生医疗机构
(一)区直卫生行政管理机构
霞山区卫生局 霞山区卫生局前身是湛江市霞山区办事处文教卫生科。“文化大革命”期间,霞山区革命委员会设卫生办公室,1970年改为卫生科,1976年成立卫生局,1978年又改为霞山区卫生科。 1984年6月,霞山区为县级市辖区后又改为霞山区卫生局。办公地址在霞山区人民大道南42号(原区政府一楼)。内设办公室、业务股、人秘股、防保股和爱卫会办公室,有工作人员7名。1986年10月,爱卫会办公室分出与区城管办合并,一套人员、两块牌子(1997年又挂靠区卫生局,为副科级单位)。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卫生局职能也在不断扩大。1989年,撤销原业务股,增设医政股、药政股,并代管公费医疗办公室、初级卫生保健办公室、献血办公室等职能部门。1993年,区卫生局设局长1名,副局长2名,党支部书记1名,纪检组长1名,全局工作人员18人。1994年增设卫生系统工会工作委员会主席1党支部书记1名。2000年,全局工作人员增至23人。
霞山区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还有霞山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霞山区公费医疗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二)区属医疗保健机构
湛江市港区人民医院 创建于1961年4月,前身为湛江市友谊路门诊部,与湛江市结核病防治所同一套人员管理两个单位,隶属于湛江市卫生局。医务人员18名,其中医师2名。医院用房2幢,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面积860平方米,简易肺科床位15张。院内设行政股、医务股、护理办、门诊注射室、急诊室、肺科、妇科门诊、X光室等科室。1962年7月,湛江市友谊路门诊部改称湛江市港区人民医院,仍与结核病防治所一套人员管理两个单位,设病床45张,收治结核病人。1965年7月,湛江市卫生局将市人民医院传染科中的结核病部门部分医务人员划出并入港区人民医院,增强港区人民医院的技术力量。1968年至1973年间,医院肺科病房面积增至600平方米,分肺一区、二区,收治区内及周边地区肺结核病人。1974年,全院职工78人,医院用房面积1860平方米,增设中医科、正骨科、西医诊室、化验室、中西药房等临床科室,医院发展不断完善。同时,医院争取上级支持,除原有X光机以外,还购进部分医疗设备,如特定电磁波治疗机、超短波治疗机、红外线光治疗仪、心电图机、纤维胃镜、B超诊断仪等。1978年10月,医院肺科病房划给湛江市结核病防治所管理(床位50张)。1979年11月,市结核病防治所连同50张床位编制、有关人员和相关设备等重新划归港区人民医院。1984年6月,市结核病防治所归湛江市管辖,医院划归霞山区卫生局管辖。全院职工133人,其中西医师21人,中医师7人,西药师2人,中医士4人,护理师2人,检验师1人,西药士1人,护士26人,助产士1人,中药剂士2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13人,管理人员26人,工勤人员8人,编制床位90张。1985年,医院扩建、改建旧肺科病房,面积增至1200平方米,肺科收治高峰期时设置4个病区,是湛江市乃至整个粤西地区肺结核治疗中心。全院职工134人,编制床位90张。1986年,医院兴建一幢4层门诊大楼,面积2200平方米。1993年,增设外妇科,使科室设置更趋合理完整。 2000年,门诊大楼加层,面积增至2800平方米;全院有职工239人,床位160张,各种医疗设备50多件(台);全年业务收入717万元。
湛江市霞湖医院 始建于1956年6月,前身为民治路门诊部,隶属于湛江市人民医院,组建初期只有20名医务人员。1962年,更名为湛江市第一门诊部。门诊部占地面积179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8平方米,开设内科、儿科、妇科、中医、住院病房,全院职工146人,卫生技术人员113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11人。1976年医院扩建发展,兴建2幢5层楼的门诊和住院病房,1幢3层楼的制药室。医院除诊治病人外,还批量生产类风湿药1、2号,抗骨质增生液,板蓝根冲剂,岗梅冲剂等药品。1978年,医院升格为正科级医疗单位。1985年,经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政府批准,由湛江市第一门诊部改制为湛江市霞湖医院,仍属正科级卫生事业单位,医院职工179人,其中,医疗技术人员137人,中级职称20人,初级职称117人。床位120张,增添脑电图、心脏监护仪、B超机、激光机、美容机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固定资产37.74元。1986年,医院扩大服务范围,曾在珠海拱北、霞山军民医院和市十六中分别设置医疗点。1988年,医院兴建中心门诊大楼投入使用,医疗用房得到进一步改善。1993年,医院职工200人,专业技术人员152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8人,初级职称123人,医院固定资产增加到181.24万元。2000年,已发展成为区级规模的综合性医院。医院占地面积7126平方米,建筑面积6518平方米,全院职工18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9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118人)。床位编制120张,拥有内科综合病房、妇产科病房等两个病区。设有行政人事办公室、财统科、总务科、医务科、病案室等。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五官科、中医科、骨科、口腔科、痔疮科、排石科、激光科、放射科、体外血栓预测科、脑电图室、心电图室、B超室、CT室、胃镜室、化检室、新针理疗室、推拿按摩室等39个科室,有纤维胃镜、血栓检测仪、激光手术器、微波多功能治疗仪、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50件(台)。是年业务总收入472万元。
霞山骨伤科医院 其前身是1960年9月创建的霞山区人民医院。院部设在霞山区民治路,由解放诊所、洪屋诊所、东堤诊所、牙科诊所、和平诊所以及保健诊所等6个集体诊所组成,工作人员68人。配有显微镜、牙机等医疗器械,但无病床,属集体性质单位,归霞山区卫生科管辖。1979年2月,院部迁往霞山区洪屋路140号,有砖瓦平房2幢,面积450平方米。1981年,医院兴建一幢4层住院病房大楼,面积680平方米。1983年,更名为霞山骨伤科医院(仍属集体性质),编制人员120人,床位72张,添置了X光机、B超机和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1986年,再兴建一幢6层住院大楼,面积1925.5平方米。1990年,改造加层两幢平房,面积增至663平方米。同年8月,兴建一幢8层综合楼。 1991年,由集体转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1997年8月,经湛江市医院等级评审委员会评审,定为二级乙等中医专科医院。2000年,全院职工10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2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66人)。有病床72张。全院占地面积3895平方米,建筑面积6623平方米,业务用房3200平方米。院内设医院办公室、工会办公室、财务股、总务股、医务办、护理部。业务科室有:骨伤科(含手术室)、急诊室、西医内科、西医外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针灸科、推拿按摩室、理疗室、抗骨质增生室、检验科、放射科、牙科、药剂科、预防保健科等29个科室。各种医疗设备近30件(台)。
湛江市海头卫生院 始建于1956年3月,其前身称海头卫生所,有工作人员4人,其中医师2人,护理1人,管理人员1人,隶属于湛江市郊区卫生局。1959年8月,卫生所工作人员增至5人,有中医师1人、西医师2人、妇科助产士1人,设中、西医诊室、注射室和药房等科室。1968年10月,卫生所从海头圩迁至今椹川大道东三路9号,工作人员增加到10人,其中 中医师1人、西医师3人、护士2人、妇产科助产士2人、行政人员2人。医院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医疗建筑面积168平方米(即14间砖瓦平房)。1978年6月,增设化验室。1984年6月,更名为湛江市海头卫生院。全院工作人员21人,有床位8张。1996年起,先后兴建一幢4层门诊、住院综合楼,面积2030平方米。设有中医门诊、西医门诊、妇产科、计免室、化验室、X光室等临床科室。2000年,有床位30张,工作人员2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人(主治医师2人、中医师3人、西医师3人、护理师2人、其他技师1人),行政工勤人员6人。医疗设备10多件(台)。
霞山区妇幼保健院   其前身是湛江市妇幼保健院西营保健站。1953年租借湛江市房产局面积约200平方米公房作为场地,站址在霞山区民治路。有工作人员4人,主要任务是负责西营片和农副业大队(石头村、谢屋村、社坛村和霞山村)等地的新法接生工作。1958年改称霞山妇幼保健所。1964年,迁到霞山民治路111号,工作人员增至6人。1969年,卫生系统实行院科合并,将人员合并到湛江市人民医院(今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妇产科。1971年,恢复霞山妇幼保健所,并与第一门诊部(今霞湖医院)合并为第一门诊部妇产科。1980年,妇幼保健所与门诊部分家,保健所设在霞山区解放西路8号,工作人员增至18人。同年8月,兴建一幢4层门诊楼,建筑面积460平方米,投入使用后,设妇产科门诊、计划生育门诊等业务,有产科床位6张,开展科学接生工作,并协助省卫生厅开办全省儿保儿科医师班(一年制)2期共培训130人。1990年,职工增加到55人,医疗业务用房扩展到1450平方米,开设妇幼保健科、妇产科、儿科、内科、口腔科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业务,产科床位增至25张。1992年,被广东省卫生厅授予“广东省妇幼保健工作先进单位”。1994年,霞山妇幼保健所更名为霞山妇幼保健院,产科床位增至40张,儿科留观床位65张。1994年,在全市县区级妇幼保健院中率先实现“爱婴医院”达标。1998年,经湛江市医院等级评审委员会评审,定为湛江市一级甲等妇幼保健院。2000年,全院职工147人,其中卫技人员129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0人、初级职称102人)。各种医疗设备70多件(台)。主要承担全区妇女儿童保健和妇女儿童疾病的治疗及计生技术服务的指导工作。
霞山卫生消毒站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营设有西营消毒站,在民治路办公,属湛江市卫生防疫站管辖。1967年,被撤销合并。1997年,重新组建霞山卫生消毒站,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站址在霞山区延安路湛江市工商银行四楼(原霞山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办公,属区卫生局管辖,有工作人员6人。1992年8月,迁至逸仙路141号办公,工作人员6人,其中有初级职称1人。主要从事全区以灭鼠为中心的除“四害”(鼠、蝇、蚊、蟑螂)及餐饮场所、用具消毒工作。
霞山区卫生防疫站 原是湛江市防疫站在霞山设立的一个防疫点,负责霞山片的防疫工作,于1960年设立。1987年12月,霞山区防疫站正式成立。防疫站成立时由湛江市防疫站划转干部职工1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人(主管医技师3人、医技师3人、医技士8人),行政工勤人员2人。内设有计划免疫防疫科、监督科、消毒科、检验科、门诊部等5个专业科室以及办公室、总务科2个行政管理科室。租用市防疫站87.6平方米的场所作为办公用地。1994年12月,经省、市技术监督局、标准计量局和市卫生局、市防疫站专家组,进行机构计量认证资格评估,获得《机构计量认证》资格证书。从此,霞山区防疫站作为法定单位,实施对霞山辖区内的传染病防治和食品卫生监督、化妆品卫生监督、公共场所卫生和学校卫生监督。1998年,迁入民治路185号新的办公楼办公,职工增至38人,并添置部分仪器、设备,检验室工作日趋完善。2000年,有职工4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管医技师10人、医师17人、录聘人员6人;大学本科学历8人、大专学历9人、中专学历17人。工作职能是担负全区的卫生防疫任务,负责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儿童计划免疫以及食品、化妆品、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和学校卫生等监督监测工作。
霞山区2000年区属医疗保健单位基本情况表
 表25-1                                           单位:平方米.人
单位名称
位    置
成立
时间
占地
面积
建筑
面积
职工
人数
港区人民医院
霞山友谊路11号
1961.10
 21410
26048
 239
霞湖医院
霞山民治路45号
1956.6
 7126
 6518
 186
霞山骨伤科医院
霞山洪屋路140号
1960.7
 3895
 6623
 109
霞山妇幼保健院
霞山解放西路8号
1953.8
 1980
 9294
147
区卫生防疫站
霞山民治路185号
1987.12
   180
 1500
 46
区卫生消毒站
霞山逸仙路141号
1977.1
   150
 150
   6
海头卫生院
椹川大道东三路9号
1956.3
 3327
 3100
 29
 
(三)区属卫生群众组织
霞山区红十字会 1990年正式成立。区红十字会集体会员有港区人民医院、霞湖医院、港湾医院、骨伤科医院和湛江市第四中学等。会长由霞山区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区红十字会成立后,曾派出人员参加广东省红十字会举办的“卫生救护师资班”学习。1992年开始,委托集体会员单位的霞湖医院,在湛江市机动车辆驾驶员培训班开设卫生救护课,并给接受培训的人员颁发卫生救护结业证书。同时,在区内中小学校开展卫生救护夏令营活动。1992年5月,接收“好好诊所”为霞山区红十字会门诊部后,出资协同区卫生局、妇联、残联、工会,每年开展访贫问苦,春节慰问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士等活动。
霞山区卫生工作者协会 1986年正式成立,协会有章程,定期缴收会费,推选出协会执行委员、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定期开展政治、业务和学术活动,协助政府和霞山区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社会医疗机构的管理、监督,充分利用社会医疗力量,调动医疗卫生工作者积极性,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多作贡献。2000年,全区有协会会员300人。
 
二、医疗队伍
新中国成立前,今霞山区辖区内医务人员(特别是西医)十分缺乏。民国11年(1922年),法国殖民统治者在西营建立第一所医院——广州湾爱民大医院(今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时,医务人员只有1人。民国26年,西营出现几间民间私营诊所(均为中医),并聘请有一定声望的私人医生到诊所应诊。同年又多几间中药店面市,较为有名的是合益行、天和堂等。开铺者多为家传世医或出自名师高徒。民国36年以后,从医人员逐年增加,到民国38年增至68人。
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1952年,湛江市立西营医院易名为湛江市人民医院后,从部队医院调入大批医生,医务人员增至151人。1955年,华南垦殖局粤西分局调入大部分医务人员到区内医院,使医疗队伍不断扩大。1956年,区卫生科将分散全区的私营医生56人,组建成西营第一诊所(1958年改称霞山联合诊所)。1960年,又创建湛江市联合中医院,并将霞山联合诊所改名为霞山区人民医院(今骨伤科医院),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进一步增加。1963年以后,陆续有中山医学院及其它医学院校毕业生分配来本区医院,医院医疗技术得到较大规模发展和提升,医务人员增至282人。1966年至1976年,区卫生部门采取举办培训班等方法为基层单位和农村卫生院培养大批从医人员。1973年开始,区卫生科采用举办培训班,选送医务人员到外地进修,接收医科院校毕业生等方法,不断扩充医务队伍。1973年至1979年,先后选送三批共150多名医务人员参加霞赤两地举办的中医培训班。1980年,又组织全区及驻霞省、市单位130名保健人员参加妇幼保健培训班。1985年至2000年,区卫生局根据各医疗单位的实际与业务发展需求,每年组织医疗骨干到各类医学院校和各级医院进修学习,如到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南方医院等,更新医学知识。同时,还定期举办中医中药培训班,组织卫生系统和全区私营药店、诊所有关人员学习,提高医学水平。2000年,全区区属卫生系统医务人员有776人,私营诊所、药店有从业人员1430人。在区卫生系统医务人员中有副主任医师12人,主治(管)医(药、技、护)师62人,医(药、技、护)师375人,医(护、助产、药剂、检验、技)士161人,其他人员156人。
霞山区卫生系统若干年份卫生人员统计表
表25-2                                                                单位:人

年份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卫生人员总数
363
426
458
525
563
602
696
734
746
776
卫 生 技 术 人 员
合计
264
325
345
398
431
425
524
568
627
648
副主任医师
0
0
0
2
1
1
8
14
10
12
主治医师
28
22
21
47
43
68
68
57
53
52
主管药护师
1
1
7
9
7
8
17
11
11
10
中医师
20
22
16
19
17
21
25
26
40
32
西医师
34
50
56
60
71
62
93
102
132
155
护理师
21
25
22
37
31
41
53
84
106
126
中药师
2
2
2
5
5
6
7
8
8
9
西药师
6
6
7
9
8
11
12
22
29
31
检验师
5
6
5
6
6
11
15
19
22
22
其他技师
1
0
0
1
1
2
12
11
10
10
中医士
10
16
17
17
17
13
12
11
12
8
西医士
8
11
14
20
25
34
25
19
16
22
护士
44
59
70
67
81
69
75
88
83
88
助产士
17
21
5
14
21
13
11
9
5
3
中药剂士
11
11
11
12
15
15
17
26
19
16
西药剂士
13
16
15
17
20
20
23
15
12
10
检验士
4
5
6
9
10
9
14
13
11
9
其他技士
7
8
8
9
11
12
10
9
7
5
护理员
7
7
10
6
8
4
3
3
0
0
中药剂员
17
19
21
21
21
22
21
17
23
17
西药剂员
2
2
4
4
4
4
1
1
1
1
检验员
2
2
2
4
4
4
1
1
0
0
初级中西医员
4
14
9
1
1
1
0
0
17
10
防疫员
0
0
0
2
2
3
3
2
0
0
其他技术人员
21
14
16
24
25
25
27
23
3
6
行政管理人员
32
46
48
33
35
44
62
66
37
52
工勤人员
46
41
49
70
72
81
83
77
79
70

 
三、驻区省、市、部队医院
省、市、部队驻霞山区医院主要有8间。择其部分简介于下: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位于霞山人民大道南,是广东省卫生厅直属拨款单位。1964年开始筹建,1966年建成。“文化大革命”中被军管人员使用。1970年正式开院。经30多年发展,2000年有病床1057张,工作人员1396人。年业务收入超过2亿元,年门诊人数超60万人次,是广东省的模范集体。
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位于民有路,前身是法国租占广州湾时由广州湾当局拨资创建的“爱民大医院”,民国11年(1922年)8月开诊,是今湛江市首家成立的较大医院。民国24年增添设备,扩充病床。民国34年,中国政府收回广州湾设立湛江市后曾改为湛江市卫生院。民国35年改为湛江市立西营医院。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改为湛江市人民医院,1983年改为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1996年被评为二级甲等医院。2000年,有病床520张,工作人员745人,年业务收入6475万元。
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  
位于人民大道中2号,前身是50年代进驻湛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预备医院及林业工程第二师后勤医院。1953年组建为华南垦殖局干部疗养院。1956年初原林业工程第二师后勤医院大部分人员并到湛江市人民医院,同年整编组建为粤西垦殖分局医院。该院曾先后改名为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附属医院、粤西农垦局医院、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医院、湛江农垦第一医院。1983年改称粤西农垦第一医院,并设立粤西农垦肿瘤医院,承担粤西56个国营农场、工厂职工的医疗任务,并向社会群众开放。1993年更名为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2000年,有病床510张,工作人员775人。
湛江港务局港湾医院  
位于霞山区友谊路,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港务局医疗所,经扩建于1978年成立医院。2000年有床位200张,工作人员247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二二中心医院 
前身是解放军第六纵队18师野战所,1951年驻湛江市。1954年整编为解放军第四二二医院,归南海舰队后勤部建制。1986年定为海军中心医院。1994年经海军评审,达到解放军三级甲等标准。1999年改归广州军区联勤部,属陆军建制。2000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九六医院合并重组,定名为解放军第四二二中心医院,向地方开放,定编床位420张,工作人员588人。
 
第三节 设备与经费
 
一、医疗设备
新中国成立前,本区医院的医疗设备极其简陋。民国11年(1922年),法国租界广州湾公使署兴建的广州湾爱民大医院,初期仅置有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等常用器械。直至民国24年,粤西地区瘟疫大流行,为应对疫情发展,医院才陆续添置一批诸如200毫安X光机、显微镜、手术器械等现代医疗设备。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逐步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加上医疗卫生部门的努力,医疗设备逐年增加,医疗条件不断改善。1955年12月,从华南垦殖局粤西分局的医疗部门调入部分设备补充区内医疗单位,如无影灯、氧气箱、人流吸引器和一批抢救器械等。随后,各医疗单位增置一些治疗设备。1975年,开始使用肺功能测定仪、呼吸机等。1978年,临床使用心电监护仪、麻醉机、血球分析仪、500毫安X光机等。1990年以后,区卫生系统各医疗单位购进外国先进医疗设备,诸如美国产的CT机、德国产的西门子B超机等。2000年,全区区属医疗卫生单位共有医疗设备76种215件,价值2386万元。                                                          
 
二、卫生经费
民国时期,今霞山辖区内主要是私营机构,其卫生经费大多通过自收自支解决。
新中国成立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和卫生事业单位创收解决;私营医疗机构经费则由自收自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4年区卫生局成立后,区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1985年至1988年,区财政拨款350万元,用于扩建医院门诊部,增添现代医疗设备和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卫生经费的划拨,主要依据各单位的年度预算,由财政局将经费拨至卫生局,再由卫生局根据年度预算,将经费下拨区卫生系统各单位。全民所有制防保单位按编制人员全额预算拨款,超编部分由单位自行解决。其他医疗单位按差额预算拨款,不足部分由单位自身业务收入解决。财政划拨的经费主要用于职工工资,购置医疗设备,业务支出,基建维修和业务培训等。1984年起,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拨款逐年增加。1984年,财政拨款40.56万元。1990年,财政拨款122.11万元,比1984年增长201%。2000年,财政拨款616.06万元,比1999年增长27%,是1990年的5倍。
霞山区卫生系统若干年份财政预算拨款分配使用表   
表25-3                                                              单位:元
年份
财政拨
款总数
港区人
民医院
霞湖医院
骨伤科
医 院
区妇幼
保健院
区卫生
防疫站
海头
卫生院
区卫生
消毒站
1984
405570
113300
128922
65788
76440
 
21120
自收自支
1987
645447
173561
202471
121244
122721
 
25450
自收自支
1990
1221085
339948
381887
185277
184800
92565
36608
自收自支
1993
1933902
530861
594992
272776
328299
139374
67600
自收自支
1996
2474174
610565
670000
326000
526000
161000
180609
自收自支
1998
3996167
1016300
1200000
679600
551000
219030
330237
自收自支
1999
4850545
1449056
1504662
676600
778936
240300
200991
自收自支
2000
6160578
1969352
1696954
806846
1166712
296350
224364
自收自支
 
第四节 医疗
 
一、中医
新中国成立前,今霞山辖区内中医较少。民国26年(1937年)才有几间私人诊所和几间中药店,称得上有点名望的中医生更是屈指可数。区内群众对中医诊治、中药治疗深信不疑。认为中医疗法对身体健康有益无害,副作用少,生病群众多找中医诊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中医事业的发展,多渠道推广中医中药。20世纪50年代末期,政府在湛江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举办中医培训班,学员来自湛江地区及周边县市,学习内容包括中医理论、临床应用等课题。学员毕业后输送到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疗工作。为尽快适应中医事业的发展,区内各医疗单位选送一批又一批的在职医疗骨干到中医学校进修。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区卫生科先后组织3批在职中医师参加霞、赤两地举办的“中医学习班”学习,每班50人,共150人参加。学习结业后,继续从事中医诊治工作,发挥中医特长,深受群众喜爱。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与应用,中医有了较大的发展,各医疗卫生机构纷纷增设中医诊室,方便群众就诊治疗。1979年,湛江市港区人民医院的陈济群医师被评为“湛江地区名老中医”。主要见长于肝胆、儿咳专科。80年代中期,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得到较快发展,主要通过中医带徒、接收中医院校毕业生和部队医院转业分配医务人员,不断扩充公立医院中医队伍,使医院中医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在X光机等医疗设备的配合下,中医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骨伤科、肺科以及内科等科室,大胆使用中医中药治疗,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并举”的原则,成功救治无数患者。特别是运用中医“浸淫法”理论,给大面积烫伤、烧伤患者治疗,收到治疗伤口愈合快、不留疤痕的明显疗效。90年代以后,国家卫生部强调中医的推广与应用,进一步调动了中医工作者的积极性,中医医疗在治疗结核症、结石症、肿胀症等领域取得新突破。2000年,区属卫生系统中医从业人员10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5人;中医诊治人数占门诊诊治人数的42%。但随着西医的广泛应用,中医受到一定的挑战。
 
二、西医
新中国成立前,西医在本地发展较慢,起初群众不太信赖西医。20世纪30年代中期,本地瘟疫流行,医院派出医士到乡村开展救治和预防工作,疫症减少,西医才慢慢被群众所接受,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加上缺医少药,西医一时未被广泛采用。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区内医疗机构迅速发展,各医疗单位均开设西医门诊,诊治人数相应增加。为应对广大患者的需求,医疗卫生单位不断加强西医培训,同时选派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和省外医学院进修学习,接受西医新知识,提高诊治质量。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医院内科能对较为疑难的病症进行准确的诊治,抢救休克病人成功率有较大的提高;外科能进行阑尾切除,粉瘤切除,肠切除吻合,疝气修补和较为简单的下腹手术。80年代初,西医的医疗质量、服务水平、服务规模以及医资力量都得到较大的提升。区卫生系统的医疗机构普遍引进先进医疗设备,诸如心电监护机、心电图机、B超机和肺功能测定仪等,借助现代化先进器械技术诊断疾病,西医技术大显神通。医院内科可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神经、血液等多种疾病进行治疗;外科手术难度不断提高,能进行胸腔及颅手术;放射科的椎管及胃钡餐造影,照片清晰,质量保证;检验科能开展生化免疫,染色体XY因子等检验;理疗科治疗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手脚酸痛以及颈、腰骨增生等有显著疗效。1988年8月,港区人民医院成功为一位张姓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自觉右手麻消失,举手自如,生活自理如常。
90年代,各医院先后添置了医疗设备,如美国通用500毫安摇提电视X光机、产科网络监护仪等,使西医诊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外科手术可开展胃癌、甲状腺肿瘤、胃肠穿孔、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中、小型手术;妇产科开展子宫全切、盆腔淋巴清扫、卵巢囊肿切除;检验科能开展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测定、巨细胞病毒抗体测定、风疹病毒抗体测定、弓形体抗体测定等检验,生化方面包括甲肝、乙肝、丙肝等检验以及艾滋病、梅毒等检验,B超主要开展包括肝、胆、脾、肾、胰等腹部检查和围产期(胎儿发育、畸形)检查以及超声定位界入性诊断和治疗,肺功能检查有肺活量检查、时间肺活量检查及最大通气量检查等。
 
三、医学科研
1984年前,区卫生科直属医疗机构开展医学科研项目较少,但区域内各大医院开展科研项目较多,并取得成果。1985年开始,区卫生系统才真正走上医学科研发展道路。在区卫生局的大力推动下,港区人民医院、霞湖医院、骨伤科医院和霞山妇幼保健院、卫生防疫站等都根据各院自身的特点,扎实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工作,临床带教,专项研究,撰写科学论文。区直属医疗机构每年都有15篇以上的论文在全国各地报纸和杂志上公开发表或作会议交流。1996年至2000年,区属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共发表论文474篇,其中在国家刊物发表的229篇,省部级刊物发表的62篇,地市级刊物发表的33篇,会议交流123篇。刘衍宇撰写的《肺结核患者标本结核分支杆菌L型的检测及其意义》论文,在《中华误诊学》杂志发表,获同行专家肯定与好评。1994年,霞山妇幼保健院的《霞山区婚检青年和孕妇地中海贫血和G6PD缺陷遗传情况调查》获湛江市科委立项,1997年被评为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港区人民医院申报的《湛江市幼儿园儿童秋季轮状病毒感染横断面调查》研究项目,经专家鉴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发表于《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8年至2000年,区直属医疗机构获湛江市科委立项的医学科研课题有:湛江市港区人民医院的《疏糖丹、怡神丸等系列中药治疗II型糖尿病》,霞山妇幼保健院的《AC900血球计数仪稀释液研制和应用》、《妇女乳腺癌发病与相关因素的研究》、《无菌干罐存放持物钳在医院Ⅲ类环境中使用的可行性研究》,霞湖医院的《抗骨质增生饯治疗骨质增生风湿病的临床使用》(获省中医系统立项)等项目。
临床带教工作持续开展。每年都有卫生学校、中医学校毕业前的学员到各所医院临床见习,实习的科目包括内、外、妇、儿四大科室以及骨科、肺科和急诊科等,时间2个月或一年不等。与此同时,邻近省市的卫校、医院,如湖南岳阳卫生学校、湖南衡东卫生学校、阳江市卫生学校、湛江市五县四区镇级卫生院(所)和部队卫生医疗所及企业单位诊所等有关机构也派出人员到各医院进修、实习。本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也是各医院带教对象之一。
 
四、医疗体制改革与管理
(一)公费医疗
霞山区公费医疗体制的改革与管理,从1953年1月1日实施以来,先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985年以前,公费医疗的运作由区卫生科管理,主要是对享受公费医疗保障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民所有制的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等进行造册登记,发给《公费医疗证》,到指定的公费医院就医。经费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支付,列入地方财政预算。1954年,全区享有公费医疗单位12个,人员1244人。在公费医疗执行使用过程中,单位与单位之间有所差异,报销方式亦有不同,视单位的情况而定, 1954年公费医疗人均年支出192元。此后至1984年,公费医疗支出有增无减,年年超支,大大超出预算范围。1985年后,公费医疗由霞山区卫生局管理,成立公费医疗办公室,配置3名干部专职管理公费医疗工作。公费医疗开始实行财政包干:属行政事业单位享受公费医疗的干部、职工,除1953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或经医生诊断证明患有慢性病、残疾人员外,一律实行门诊医药费用包干到个人的做法加以管理。需要住院治疗的人员,医药费用在其工作单位按其工龄的年限报销50%~95%。经此项改革后,公费医疗经费支出呈逐年下降态势。区属行政事业单位,其门诊医药费用直接由财政部门按单位的人头数每人2.50元拨款给所在单位,年终如有超支则由其单位负责支出;住院治疗人员的医药费用,则由“公费办”报销。1985年6月,霞山区公费医疗委员会成立,由卫生局、财政局、人事局、教育局、民政局和霞湖医院组成,其办公室设在卫生局,编制3人,接管并负责日常公费医疗工作。2000年4月实施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撤销公费医疗制度而实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坚持定点医院就诊住院制度,坚持双处方制度,加强对医药费支出的监管,保证医保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
(二)合作医疗 
20世纪60年代初,霞山区以生产大队为单位的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已建立。70年代中期,区属乡村合作医疗全面铺开,制度日趋完善。此时,合作医疗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村民每人每年交纳0.5~1.0元的费用,用于合作医疗站的药品购置。每个医疗站一般有“赤脚医生”2~3人,其劳动报酬是工分加补贴,直属于生产大队管理。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合作医疗机构蓬勃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防病治病,普及农村卫生知识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
80年代后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村集体企业减少,到90年代初期,绝大部分的农村合作医疗站被个体医生或私有医疗站代替。但海头乡塘管理区(今村民委员会)的合作医疗站不仅没有因为环境变化而中断,而且合作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该管理区所属的7条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共有2000多名村民,采取每年每人缴交3元的方式继续参与医疗合作,经费来源由村民小组全包而不用个人支付,村民看病可享受免挂号费、免注射费等优惠待遇,用药3天一般只收药品成本费2元左右,对于长者或确有困难的村民,医疗站还可为其减免药费,受到村民欢迎。
 
第五节 保健
 
一、妇女保健
1953年设立妇幼保健站,负责城区和农副业大队(石头村、谢屋村、社坛村、霞山村等)的妇幼保健工作,宣传新法接生和科学育儿知识,培训接生员和改造旧产婆,并在石头村、霞山村等地建立简易产院,消灭旧法接生。
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宣传妇女“四期”(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劳动保护,督促落实“三调三不调”(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政策,提高全体人员的妇幼保健意识。1962年,农村妇产院停办,保健人员相对减少,有的地方女职工“四期”劳动保护制度难以落实。城区,单位女职工的产假56天、婴儿哺乳期间每天半小时喂奶制度坚持执行。
70年代中后期,随着新法接生的普及并开始科学接生,重视孕妇产前检查,产后宣传和教育,危害妇女最大的子痫、产褥热的发病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75年开始,推广围产期检查,在接受检查的妇女中,发现有妊娠中毒症、高度贫血症和胎位异常患者,及时给予治疗与纠正,使母子平安分娩,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80年代,区内加大围产期检查力度,规定所有孕妇实行造册登记,孕后3个月进行首次检查,以后每月检查一次,主要观察胎儿发育状况和指导孕妇围产期保健。1983年起,开展产科住院分娩和母子产后访视工作,规定幼儿出生后3天、7天、14天和满28天,派专人到产妇家中随访,详细掌握婴儿出生后母子的情况,母子平安得到保障。是年,对全区9011名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普治,检出妇科病患者1490人,治疗1490人,治疗率100%;查出子宫脱垂患者、患急性慢性宫颈炎患者和闭经患者138人,采用药物治疗后,患者人数逐渐减少。1991年,医院开设儿科留观治疗保健项目,落实“霞山城区妇幼保健保偿责任制”方案,使全区孕妇和0~6岁儿童纳入系统化管理体制。1998年,组织7个镇、街道妇女主任、托儿机构的保健人员进行统一管理,每个单位培训1~2名妇幼保健人员共431人(其中获得技术职称的56人),组成保健网,开展保健工作。同时,成立驻区中央、省、市单位和区直单位保健协调领导小组,把区内所有单位分成14个小组进行科学管理,做好信息交流。霞山区妇幼保健工作经验,1996年3月在省妇幼保健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获与会者的肯定,并被评为省妇幼保健先进单位。2000年,在第三次全区妇女儿童普查普治中显示,妇女妇科病患者病率从1987年的38%下降到2000年的21%。全区建立女工卫生室113间,占应建单位的85.9%。
 
二、儿童保健与儿童计划免疫
1958年,区内已成立保健诊所,属霞山区卫生科管理,除为儿童诊治外,还定期为儿童进行体检。1968年后,区内各医院开设预防保健科室,服务项目不断增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1975年开始,对出生后5个月的婴儿或住满3个月的外来人口儿童,按属地管理建卡造册,实行持证接种各种防疫疫苗。1984年后,本区负责6个街道和1个乡的儿保及计划免疫工作,区属各医疗机构,每年派出32名医务人员到186所托儿机构开展儿童保健体检及宣传教育工作,使受检儿童患病情况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1986年的调查、体检1867人中,发现部分幼儿由于饮食不良、营养不均衡,造成发育不正常,肥胖超重的幼儿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查出患近视、斜视、龋牙、轮状病毒、肝功能异常的儿童有25人,医院及时通知幼儿所在幼儿园及家长,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1992年,全区0~6岁儿童进行系统保健管理,儿童保健水平逐年提高。1993年开始,湛江市开展创建“爱婴医院,爱婴区”活动。1994年,霞山区妇幼保健院在市区率先实现“爱婴医院”工作达标。1997年,霞湖医院相继达标。1999年9月,霞山区通过市级评估,成为“爱婴区”。同年12月,接受“创建爱婴市”省级评估组审评,顺利通过省级的评估。
1987年,区内全面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工作。1989年,实现以乡镇为单位计划免疫达标。1991年,实现以县区为单位的计划免疫达标。是年,全区有3165名儿童实行了计划免疫,建卡率为100%,基础免疫率达100%,加强免疫率达94%,达到省颁标准。其中:卡介苗接种率为98.6%,小儿麻丸口服率为98.1%,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疫苗接种率达97.4%,麻疹疫苗接种率达99%。1998年,将城区较大的227个单位(186所托儿所)的13062名儿童进行集体检查,建立体弱儿童档案,儿童计免达标工作通过国家评审,全区儿童保健计免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2000年,在第三次全区妇女儿童普查普治中显示,儿童四病(贫血、佝偻、腹泻、肺炎)由1987年的16.82%下降到2000年的5.74%;城区7岁以下儿童身高、体重达标分别为97.4%和96.3%,达到国家卫生部颁布的95%以上标准。是年,全区0~7岁建卡儿童35201人,入保人数30273人,入保率达86%。
 
三、干部、职工医疗保健
1962年,开始实行干部、职工医疗保健制度。在干部、职工中按其参加工作年限享有医疗保健待遇。本单位以年龄组别划分3个层次:即参加工作开始至40岁以前为一个层次,40岁以上至退休为另一个层次,离休干部为一个层次。40岁之前的医疗保健项目有:肝功能检查、B超、X光透视以及内科、外科、五官科和妇科等检查。40岁以上的检查,除上述科目外,增加“血脂三项”(血沉、血脂、血糖)、心电图、血流变等科项目,2年为一次。离休干部的检查为每年一次,检查科目与40岁以上在职人员相同。1998年,在抽查受检的2375人中,检查肝功能异常的8人,“血脂三项”超标的16人。2000年,全区参加体检人数4388人,肝功呈阳性的有13人,占参检人数的0.3%,“血脂三项”超标的27人,占参检人数的0.6%。“血脂三项”超标的多为40岁以上人员,医院与患者设立健康和服务热线,全部患者得到治疗。
 
四、学校卫生保健
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校环境卫生较差,学生保健意识较为薄弱。60年代开始,学校开设卫生辅导课,广泛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卫生部门派出专职人员到各学校进行常见病、多发病检查,对患有疾病的师生普遍实行用药治疗。随着学校环境卫生的改善和教育部门的重视,70年代起,在中小学校普遍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和各类文娱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1978年,区教育科、卫生科联合举办学校教师、校医卫生辅导班,各学校相继开设卫生医疗室,配备校医。1980年,医院组织医务人员参与学校卫生保健宣传教育工作,定期到学校授课,内容涉及饮食卫生、饮食均衡、智力发展、视力保护、口腔卫生以及校内外卫生等方面。1988年,区教育局、卫生局组织联合检查组,对全区中小学校在校学生进行身体状况调查,发现学生偏食挑食不良习惯非常严重。此外,学生视力下降、听力有所减弱以及龋牙、缺锌、缺铁、缺钙、含铝量超标等疾病居高不下,成为学校卫生保健的重点和难点。1999年6月,对市四中、市十八小进行抽样调查,受检学生3818人,检查大便常规2586份,查Hb、HBSAg共3818份,查出HBSAg阳性280份,阳性率7.33%,感染寄生虫卵55人,感染率为2.17%。2000年,区卫生部门为学校培训校医67名,医务人员到各学校授课34次,参加卫生保健6230人,为历年最多。
 
五、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1989年3月,省政府制定颁发《广东省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发展规划》后,霞山区于1991年以海头镇为试点,深入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经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海头镇在集资医疗、安全用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食品卫生合格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周岁儿童四苗接种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周岁儿童卫生保健普及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等方面指标均达到省颁标准。1995年,经湛江市考核验收,海头镇成为湛江市实现农村初保达标镇。1997年霞山区成为“初保达标城区”。2000年,全区继续抓好巩固和发展工作。
 
第六节 防疫工作
 
20世纪50年代,湛江市防疫站成立后,在西营设立一个防疫点,负责本区防疫工作。1987年12月,霞山区防疫站正式成立,配有专职的医务人员,开展辖区内的传染病防治。1999年,霞山区共发生甲、乙、丙类传染病16种共839例、总发病率为273.26/10万,比1998年同期1026例、总发病率334.17/10万,下降18.23%。
历年曾在霞山区域内发生过的主要流行传染病有鼠疫、霍乱副霍乱、病毒性肝炎、狂犬病、流行性脑膜炎、艾滋病、丝虫病等。
鼠疫 鼠疫为烈性传染病,多发生在春季前后,故称之为“年冬症”,因发病时死亡人数多又称为“发人瘟”。鼠疫流行初期,先见死鼠、后见死人。症状表现为高烧、面红烦渴、呈紫红色。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鼠疫传入雷州半岛,在遂溪县出现病人。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890~1902年),海头圩和新村两地流行,病者2210人全部死亡。民国24年(1935年)前后西营区再次暴发瘟疫,广州湾爱民大医院派出医疗人员下乡参加救治,设立隔离院收治鼠疫病人,使得疫情受到有效控制。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防疫工作。20世纪50年代,先后派遣防疫队进驻西营,开展防疫灭鼠工作,动员民众大搞卫生清洁、灭鼠灭虱和注射疫苗。1951年至1952年,本区派出3批防疫医务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防疫训练班,培养专业队伍,加强区内疫情监控。发现疫情,及时报告,采取应急措施,将疫情消灭在萌芽之中。在全市人民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953年以后再无出现疫情。
霍乱 霍乱为烈性传染病。霞山区地处沿海,空气湿度大,加上气候炎热,新中国成立前此病常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提倡爱国卫生,区内各医疗卫生机构高度重视,加强监控和疫情报告工作,为民众定期注射疫苗,至20世纪70年代该病基本得到控制。1984年,各医院已相继设立腹泻门诊,建立健全病人检查制度,做到“五早一就”(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就地处理)。1994年夏秋两季,区内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霍乱特大疫情,霍乱病人425人,经医院奋力救治,并认真做好预防工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998年至1999年,辖区医院发现多例腹泻病人,呈阳性的有6人。2000年,全区无霍乱病例。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为流行性较广、危害性极大的疾病。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医疗技术薄弱和化验设备落后,对病毒性肝炎诊治较为困难。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和医疗部门对病毒性肝炎极为重视,加强疫情通报,在认真做好诊治病人的同时,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食品、管粪便和灭蝇)和疫苗接种工作。20世纪90年代,各医院均设立肝炎专科门诊和隔离病房,对收治病人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1996年,全区发现病毒性肝炎患者99例,1997年为102例,医院对病人采取严格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蔓延。1999年,区防疫部门对区内食品卫生从业人员3925人进行健康体检,注射乙肝疫苗361人次,检查肝功+表抗334人次、表抗+抗体309人次、两对半检查230人次。2000年,区属医院派出48名医务人员到区内中、小学校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参加免疫接种16454人,基础免疫14814人,总接种率为72%。同时,强化城镇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接种率达95%,但农村新生儿接种率则较低,只有20%,远远低于省卫生厅规定85%的要求。2000年,全区乙肝发病人数为96人。
狂犬病 新中国成立前已有发生,主要病征表现为怕冷、怕水。发作时,病人有时会学狗叫声。新中国成立后,加强对犬、猫、鼠等伤人的动态监测,坚持“管、免、灭”综合防治措施,推广、使用狂犬疫苗,提高狂犬疫苗的接种率和全程免疫率。1986年,区内出现狂犬病个案。1991年,区防疫部门为食品卫生从业人员767人接种狂犬疫苗。至1987年,再无狂犬病发生。2000年,全区动物伤人使用狂犬疫苗有988人,其中犬伤439人(占44.4%)、猫伤335人、鼠伤及其他动物伤人214人,全程接种率为100%。
流行性脑膜炎 俗称“乙脑”。患者多见于儿童,后遗症多。新中国成立前,患此病的小儿死亡率极高。新中国成立后,注重环境卫生工作,医疗卫生机构每年派出医务人员到区内中、小学校和托儿机构进行集中体检,为易感人群注射“流脑”疫苗。1996年霞山区出现1例,1997年发现2例,1998年至2000年仍出现流脑病例。为使病情得以控制,2000年,卫生部门对区内小儿19470人注射乙脑疫苗,提高了小儿的身体免疫力。
肺结核病 群众称之为“肺痨”,又称“富贵病”。新中国成立前常有发生,病征表现为低烧、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乏力、午后低烧、晚上盗汗等,易传染,曾被视为“十痨九死”。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医疗条件所限,农村的发病率仍然比较高。后经各方面努力,结核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并且在城区近于绝迹。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个沉寂几十年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防疫部门抽查湛江市的5万人中,共查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2899例,疫情仍十分严峻,而且80%病例是农村青壮年。为控制病情的发展,区属各医疗卫生机构均设有传染病专科,被确诊的病人即送到归口医院(港区人民医院)作全面治疗。1996年,全区有肺结核病人21例,1997年发现36例。从1992年开始,实施“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10年,患者可到指定医院免费治疗。至2000年,已受惠病人近2000人,治愈率达96.6%。
艾滋病 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较为严重的传染病,曾被称为“不治之病”。1989年湛江市发现第一例由外地人员带入的艾滋病人。检疫防疫机构随即展开救治。1997年6月10日,又发现一例艾滋病人,是年6月12日病人死亡。1999年,再发现一例艾滋病人和2例HIR阳性带菌者,区防疫站及时跟踪调查,并对疫源点作消毒处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此病“可防、可治、并不可怕”。
丝虫病 是霞山区流行严重的四大寄生虫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丝虫病的防治工作。从1956年开始,对区内丝虫病摸底调查,人群微丝蚴率为2.35%。1971年,全区开展普查普治工作,发现5个农业大队47条自然村有班氏丝虫病流行,流行区人口208762人(按1982年人口统计),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1.89%,其中6条自然村微丝蚴率超过5%,属中度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余下41条自然村微丝蚴率均在5.0%以下,属低度班氏流行区,占87.23%。尔后,进行多次大规模的普查普治工作。1986年,全区共血检253730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978人,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基本消灭了丝虫病的传染源。1987年,经省级考核,本区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部颁标准。随后,转入横向监测,在6个血检监测点解剖雌性致倦库蚊2139只,均未发现人体蚴丝虫感染,达到了消灭丝虫病国家标准。2000年,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湛江市区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确认霞山区全区范围已阻断丝虫病的传播,发给霞山区《消灭丝虫病合格证书》。2000年11月,经省丝虫病审评组的评审,霞山区实现了消灭丝虫病的目标。
 
第七节 卫生管理
 
一、医政
1983年以前,霞山区医政管理由区卫生科负责。1984年6月,霞山区卫生局成立以后,医政工作逐渐步入正常化、制度化轨道。1984年以后,区属各医院相继成立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先后出台和印发《院内感染控制方案》、《消毒隔离制度》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等规章制度。区卫生局定期对所属医院进行医疗质量评比检查,对住院病历进行“三级质检”(自评、科质控、院质控),按标准打分,质控分数在95分以上评优,严格实行丙级病历不准归档的规定。1999年,在全市3所三级医院、9所二级医院和13所一级医院进行的“医护质量评比检查”中,港区人民医院在13所一级医院中获病案管理、医院感染、护理质量等方面总分第一。80年代后期开始,区卫生局每年会同公安、工商、海军基地卫生处等有关职能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对城区的143个医疗机构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严厉打击和处理“无证”行医、虚假广告和擅自扩大诊疗科目的单位和个人,净化医疗环境,维护医疗秩序。其中1993年出动人员152人次,执法28次,取缔“无证”行医诊所15所、性病行医点5处,捣毁游医窝点9处,查处擅自扩大诊疗科目机构8所,没收PLR仪1台、人流包20只、节育环49枚、虚假广告2500份、伪冒医疗商标120张。组织在岗45岁以下的乡村医生参加培训,1999年至2000年培训医生78人,经测试达到中专学历和专项培训合格37人,合格率为47.3%,但未能达到省卫生厅规定的80%的要求。1999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实施后,开始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和注册登记制度。是年,区卫生局先后组织34名医务人员参加全国统一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核;组织25名护理人员参加市卫生局举行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的15人,不合格的10人,对于不合格的医务人员不予登记注册。
 
二、药政
新中国成立前,区内的药政管理工作非常有限。民国11年(1922年),法租界广州湾公使署兴办爱民大医院时,医药品种单一,只有10几种抗生素和消炎、止痛药物。民国26年以后,出现几间中药店时,医药品种才逐渐增多。民国34年,广州湾回归后,爱民大医院更名为湛江市立西营医院时,医院才开始设立药房,中药、西药药品管理逐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药政工作管理,加大对药品监管力度,成立药政监督机构。从此医药商业运作走上正常发展道路。20世纪60年代,卫生部门联合公安、工商、民政等单位对药商、药贩以及私人诊所、药店等进行清理登记,核发药品《经营许可证》,规范药品经营市场。70年代,霞山区卫生科组织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和国营、集体医药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经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合格后,发给合格证书。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后,霞山区卫生局组织所属医院医务工作人员上街广泛宣传,打击销售假劣药品、淘汰药品和超经营范围销售药品的行为,取缔“三无”(无厂名、无日期、无批号)药品,净化药品市场。同时对医院“麻醉药品”实行专项管理,做到“专人专柜专管”,帐药相符,严格履行药品申领使用制度,严禁转让出售。药店、诊所、卫生服务站及个体医生等,未经批准,不得使用麻醉药品,违者追究法律责任及收回许可证。1993年,加强对各药店、诊所《药品经营许可证》年度评审和核发证工作监管力度,组织领取《药品经营许可证》人员学习班,学习有关法规和知识,对不具备药品经营资格的单位或集体个人,一律不予发放证件。1997年,开展创“放心药房”活动,对诊疗科目和药物收费实行明码标价,保证人民群众用上放心、安全、有效的药物。1999年,对区内45间医药机构进行大规模清理,处理擅自搬迁药店11间、超范围经营药品药店14间,没收假劣药品16种、针剂500支、5%葡萄糖注射液和氨基酸注射液共13箱,取缔“无证”经营药店2间、街边药贩2档。2000年,药政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三、卫生监督
霞山区未成立区卫生防疫站以前,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由市防疫站设在霞山的防疫点实施。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公布后,防疫部门组织食品卫生监督员上街举行《食品卫生法》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曝光和销毁假冒伪劣食品。1987年12月,霞山区卫生防疫站成立后,初时主要对区内食品、饮水等实行卫生质量监督监测。1996年,区防疫站举办监督员业务学习班,学习食品卫生法规和有关业务。同时,区防疫站根据《食品卫生法》和《广东省食品卫生监督实施办法》有关规定,对全区1029户食品生产及经营单位进行监测,监督率达100%。1999年,区防疫站加强区内食品卫生监督。对新建、扩建、改建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取先现场检查验收、符合条件后发证的办法,审核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共1237份;对10370名从业人员进行身体检查,查出“五病”985人、调离985人,办理健康证和上岗证8970人,参加卫生知识岗前培训10351人,体检率和培训率均达97%;对区内208间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根据有关法规对违规违法生产的12个单位作出处理,其中取缔经营3间,警告改正3间,罚款整顿6间;对区内2087种食品进行卫生检查和抽样检测,合格的1930种,合格率为92.48%。同年10月,根据市卫生局《转发关于禁止经销比利时等国受二恶英(Dio×io)污染食品的紧急通知》,会同有关部门昼夜对区内48间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彻底清理,查处经销不合格食品的经营单位11间,涉及生产厂家5家,就地封存法国索迪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圣元”牌袋装奶粉36.8公斤、荷兰菲仕乳制品有限公司瓶装子母纯牛奶39袋、中荷合资生产的纸盒“石城”牌鲜牛奶16袋。2000年,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检验力度,在春节前的一次例行检查中,查出有毒瓜子2000公斤、毒面制品1100公斤、毒大米1500公斤、有毒腐竹200公斤,并对有关单位作出停业整改处理。同年8月,又对导致学生饮用“三精水”而引起腹痛事件进行突击清查,查处学校周边店铺13间,没收无批号软饮料“爽口乐”248公斤、鲜橙汁59公斤、无名无牌“三精水”257公斤,对事主给予处罚。同时,区卫生防疫部门对全区607间公共场所(发廊美容店522间、旅业36间、文化娱乐49间)重新审定,造册备案,发证营业。对拒不申请办证的102户进行整改处罚。此外,开展“公共卫生先进单位”、“湛江卫生信得过单位”等评选活动,促进区内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每年对供水、建筑卫生等行业进行二次现场监督监测,发现问题,及时作出整改。
 
第八节 爱国卫生运动
 
一、开展除“四害”群众活动
新中国成立前,在法国殖民当局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区内环境卫生非常恶劣,臭水横流,“四害”(老鼠、苍蝇、蚊子、臭虫)为患,人们深受鼠疫等疾病祸害。新中国成立后,广泛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根据城区卫生状况,制订爱国卫生运动规划和工作目标,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宣传发动,促使人人参与。20世纪60~70年代,掀起除“四害”群众运动高潮,消除“四害”孳生地、栖身地,净化美化家居生活环境。80年代,政府加大除“四害”工作力度,使“四害”的密度进一步下降,尤其是灭鼠工作成效显著。1984年开始,采取“经常性灭鼠与突击性灭鼠相结合,普遍性灭鼠与重点区域灭鼠相结合,使用急性毒饵灭鼠与慢性毒饵灭鼠相结合,有偿灭鼠承包与自行开展灭鼠相结合”。坚持“两饱和”、“五不漏”原则(药量饱和,时间饱和,不漏一个单位、不漏一家住户、不漏一房间、不漏一条街、不漏一块空地),依据老鼠活动出入范围500米这一特性,采用投放高效、低毒药物大面积灭鼠。在1985年创建“无鼠害港口”(湛江港务局)、1986年创建“无鼠害市区”和1987年配合南海舰队卫生处创建“无鼠害军港”活动中,共投放了灭鼠药100多万小包。1988年8月,经广东省爱卫会专家评审团评审,认为霞山城区粉迹法达3.7%,鼠夹法在1%以下,鼠迹鼠痕密度在3%以内,完全达到省级灭鼠要求标准。同年10月,省爱卫会授予霞山区“无鼠害城区”称号。90年代初,举办“灭蝇技术骨干”学习班,加强灭蝇工作。2000年8月,经广东省爱卫会专家对霞山城区“灭蝇”效果监测,符合灭蝇标准要求,授予霞山区为“灭蝇无害城区”称号。
 
二、农村“两管五改”卫生工作
海头镇是霞山区唯一的一个农业镇,全镇总面积62.24平方公里,有72条自然村,卫生管理难度很大。60年代初,海头镇开始在农村开展“两管”(管理水井、管理粪便)、“五改”(改良炉灶、猪圈、厕所、环境、住宅)整治工作,广泛动员,户户参与,人人动手,改变各种不良卫生习惯。70年代,加强农村、市场、学校的饮食、饮用水和垃圾等卫生管理。村镇建设自来水塔,建硬底化猪圈,建筑采光、通风、排污、清洁整齐的家庭住宅,加快改善农村卫生环境。80年代,市、区两级政府抽调人员下乡蹲点,制定农村改水改厕方案,落实操作时间和工作进度。至90年代中期,全镇农村改水率达92%,饮上自来水的16883人,饮用密封手压泵井水的37261人,饮用天然大口井水的3797人;建立“三级无害化”厕所306座,改良户厕2346宗。2000年,全镇已建好使用自来水塔78座,占饮用水供应的40%,并以每年5%~10%的方案实行,饮用自来水的村民逐步增加。
 
三、创建省级卫生城市
新中国成立前,霞山市政建设简陋,卫生环境比较差,污水横流,垃圾乱丢乱放。新中国成立后,区内市政建设、环境绿化建设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建设取得长足发展。60年代开始,结合除“四害”运动,开展“三整治”(整顿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道路交通)活动,严禁街头、路边乱摆乱卖。70年代至80年代,霞山城区继续治理“五乱”(乱搭建、乱摆卖、乱停放、乱张贴、乱挖占),实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开展“文明小区评选”活动,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并以有偿服务的形式,把全区除港务局、火车站以外300多个单位的灭蝇灭蚊工作统管起来,按1000平方米以内的每平方米收费0.14元和1000平方米以上的每平方米收费0.10元的标准收费,并对被承包单位实行跟踪卫生服务。同时,采取“划片包干,责任到单位、班组及个人”的方式,要求坚持“每月一大扫,每周一中扫,每日一小扫”的制度,清除卫生死角。90年代初,成立霞山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指挥部,下设6个工作组,全面负责“创卫”具体工作。各单位紧密合作,密切配合,至1993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被誉为“花园式港口城市”。随后,狠抓“创卫”各项措施落实。2000年10月,经广东省城市卫生检查团严格考核和验收,符合卫生标准,并授予霞山区“省级卫生城市(城区)”称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