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霞山 > 走进霞山 > 霞山风情

第二十二章 教 育

发布时间 : 2011-10-10 17:25来源 : 本网

第一节 发展概况

戊 戌 变 法 以前,霞山区教育属于封建教育时期。清初,创办了社学,如平乐社学。至晚清时改办义学、私塾,这些都是私人兴办的启蒙阶段的教育。戊 戌 变 法 后,各地逐渐废科举,兴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法国租借地广 州 湾 当局筹办“安碧沙罗”学校,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正式开办,民国24年(1935年)后改名为广州湾法华学校(校址在民治路的市二中现址)。“安碧沙罗”学校开办后至民国13年(1924年),广州湾西营(今霞山)只有“安碧沙罗”这一所学校,根本满足不了居民子女入学的需要。于是,华人社团、私人纷纷办学。民国13年,广州湾西营商会会长陈斯静等一批商人率先在西营荟英祠创办了广州湾私立益智小学,民国15年扩办初中,这是广州湾时期华人举办的第一所学校。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广州湾经济的畸形繁荣,人口增多,大批学校办起来。这一期间,除新办一批中小学外,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也得到较大发展。到民国30年(1941年),西营已有法华小学、霞山小学、崇道小学、益智中学、志成中学等8所中小学,以及学谈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等多所成人、职业学校。民国32年,日军入侵广州湾后,部分学校停办或撤离西营市区,教育遭到严重摧残。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湾回归祖国,湛江市政府虽然作过发展教育的规划,但没有实施,教育事业继续走下坡路。

新中国成立后,霞山区教育事业不断改造旧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曲折中发展壮大起来。1951年至1957年,私立学校并入公办学校,教育基本上是由政府办学。在教育、教学中推行全国统一的新教学计划和大纲,广泛开展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1958年至1965年,新办一批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大、中专院校。同时,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也有较大发展。1965年,全区有中学2所、小学11所、幼儿园6所,其他学校3所。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批判“智育第一”为名,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后17年教育的成果,学校停课“闹革命”。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教学改革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普通、成人、职业三种教育一齐抓。1984年,霞山区升格为县级建制市辖区后,贯彻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努力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规划,普及小学、初中教育,调整中学布局,发展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贯彻执行市教育局提出的“精讲、善导、激趣、引思”八字要求,实施“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方案”,逐步以快乐体育教学为突破口,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及教育成果一直处于全市领先地位。1985年,霞山区区管的幼儿园34所,在园儿童7500人,小学37所,在校学生24170人,普通中学16所,在校学生15942人,其他学校1所,在校学生1078人。至1990年,全区区管的幼儿园43所,在园儿童7224人,小学44所,在校学生28914人,普通中学17所,在校学生12967人,其他学校6所,在校学生3176人。20世纪90年代,霞山区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快,1996年,湛江市第七小学、第十二小学、第四中学、湛江港务局一中先后被评为省一级学校。2000年,全区区管小学57所,在校学生43077人,教职工2049人;普通中学25所,在校学生24936人,教职工1357人;幼儿园70所,在园儿童12822人,教职工1250人;其他各类学校3所,在校学生1463人,教职工13人。另外,省、市管的中学1所、大学3所。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0%。

霞山区1984~2000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表

表22-1                                                             单位:所、人

年份

幼儿园

小学

普通中学

其他学校

学校数

在校学生

教职工

学校数

在校学生

教职工

学校数

在校学生

教职工

学校数

在校学生

教职工

1984

37

4998

694

38

23577

1149

12

14865

964

1

774

73

1985

34

7500

755

37

24170

1156

16

15942

1062

1

1078

74

1986

39

7409

744

37

25301

1158

17

16326

1117

1

1380

86

1987

44

9140

800

42

26269

1200

18

16183

1146

3

1917

120

1988

40

9645

861

42

28063

1241

19

14466

1198

4

2623

150

1989



839

43

28629

1208

17

12557

1122

5

2982

172

1990

43

7224

925

44

28914

1248

17

12967

1141

6

3176

220

1991

51

6317

986

44

29555

1314

18

13903

1185

7

3575

186

1992

53

8642

1039

43

31068

1386

19

15178

1321

6

3134

170

1993

30

5612

783

46

32263

1490

8

12806

876

6

3306

181

1994

40

6899

762

38

23517

1149

12

14865

964

1

774

73

1995

63

8826

1158

47

35443

1597

19

16531

1430

5

3573

180

1996

69

9283

1254

46

37492

1686

19

16953

1465

4

2692

186

1997

70

14223

1242

47

39360

1745

19

17634

1490

4

2459

186

1998

72

14054

1233

47

38986

1797

17

18383

1478

3

2099

185

1999

75

13273

1279

47

38803

1892

19

20213

1557

3

1948

175

2000

70

12822

1250

48

41228

1923

17

22293

1586

3

1738

177

注:表中所列的数据为区管学校的数据,省、市管的学校未列入。

第二节   行政管理机构

从湛江 解 放 至1983年11月前,霞山区域内的中学由湛江市教育局统一管理,霞山区教育科只管理市区小学。1983年9月,湛江地区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成立了新的湛江市教育局。同年11月,成立霞山区教育局,负责管理霞山区面上中学、小学、幼儿园。1984年,海头乡成立教育委员会,作为区教育局的下属机构,负责管理海头乡的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1984年,霞山区教育局机构编制21人,内设教育股、人事股、秘书股、教研室等股室。1984年至1999年,局机关的人员编制、内部机构设置有所调整和改动。2000年,霞山区教育局内设机构有办公室、人事股、计财股、教育股、体卫股、教研室、勤俭办、政教股、电教仪器站、督导室、招生办、计生办、少先队总队部、纪检监察、工会、妇女等16个股室。局机关在编人数28人,其中:行政编制24人,事业编制4人。

第三节 体制改革

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1982年冬,在全国改革形势的推动下,原湛江地区行署文教办就如何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设想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确定了第一阶段以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为中心内容,提出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镇的实施步骤。

1984年11月,湛江市教育局下发《关于改革区(镇)以下中小学校管理体制的意见》。根据市教育局的意见,霞山区从1984年底起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海头乡(今海头镇)的初级中学由乡直管,22所小学分别按其服务范围,划分为各管理区或行政村办学及管理。同时,海 头 乡成立教育管理委员会,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具体管理全乡的教育工作,各村成立学校董事会。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了海头乡学校的发展。1984年至1992年,全乡集资建校经费共650万元,人均150元。菉塘、东山、宝满、北月、特呈、屋山、百儒、蓬溪等管理区(村)相继建起了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美化了校园,改善了办学条件。

推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霞山区从1985年起,区属中小学(幼儿园)推行校长(园长)负责制。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为校长管理学校确定了基本职责和权限。这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为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从1987年开始以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第二阶段改革。

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就是运用目标管理的理论,在校长任职期限内,制定任期目标,确定具体任务,明确责任。将任期、目标、责任三者结合起来,实行目标管理。学校目标包括学校管理总目标,教育教学目标,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校容、校貌和校风、学风建设目标,勤工俭学和后勤工作目标。三个学年为一个目标周期。

1987年8月,制订出《霞山区中小学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意见》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书》,由校长、局长、主管教育的副区长三方在《责任书》上签字。1990年,第一周期(1987~1990年)目标管理评估结果:获一等奖(较好达标)学校共15所,占学校总数的66%;获二等奖(达标)学校7所,占30%;获三等奖学校1所,占4%。

实施“两聘两制一包一奖”制

1988年,霞山区开始对学校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从是年底开始试点,1989年在取得4个试行点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区中小学实行了“两聘两制一包一奖”制(两聘:聘校长、聘教师;两制: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一包:工资总额包干;一奖:浮动奖金)。在教师队伍中建立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优化组合;在学校内部实行多劳多得、优劳多酬的分配原则,引进竞争机制,启动学校内部活力,提高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和学校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两聘两制一包一奖制”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市乃至省内产生较大的影响。外地到霞山区了解、探讨、学习教育体制改革的教育行政、学校领导达100多人次。

建立学校等级评估的管理和评价制度

1993年,广东省教育厅颁布了《广东省中小学等级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及其《实施细则》。小学、初中、高中《评估方案》从办学条件和学校管理两大方面,形成了对学校办学水平进行全面、系统而又具体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衡量标准。在完成了第二周期(1990~1993学年)校长任期目标评估之后,在全区推行中小学等级评估制度。1993年下半年,由督导室制定了一个过渡方案。以广东省中小学等级评估方案为基础,结合本区实际,补充原有评估方案的一些条文、标准,对学校进行检查评估。1993~1994学年度,首次全面采用等级评估方案,对区属中小学进行学年度工作评估检查。1994~1995学年度,开始扩大评估范围,对区属学校、企业学校和海头镇属学校实行全面的等级评估和自评呈报制度。至2000年止,经评估,湛江市第四中学、湛江港务局第一中学、湛江市第七小学、湛江市第十二小学等4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湛江市第一小学、湛江市第九小学、湛江市第十八小学、湛江市第六中学、湛江港务局第二中学、湛江市第二十中学等6所学校被评为湛江市一级学校。湛江市第八中学、湛江市第十中学、湛江市第二十二中学、湛江铁路中学、湛江市第十二中学、湛江市第十一小学、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学、湛江市港务局第二子弟小学、湛江市第五小学、湛江市第十四小学、湛江市第二十七小学等11所学校被评为霞山区一级学校。

第四节 基础建设与教育经费

一、基础建设

(一)校舍建设

1980年以前,霞山区学校危房较多,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来解决危房问题。1980年以后,逐步通过政府拨款、社会集资和学校筹集等方法翻建教学楼,校舍不断增多。1984年,区属学校占地面积678亩,校舍总面积101337平方米。在校舍总面积中课室894间、课室面积55820平方米,教工宿舍面积21771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054平方米,危房面积8846平方米。1984年至1988年,共集资1125.64万元,新建校舍57050平方米。1988年以后,全区校舍不断改建,除了政府投资建房外,学校教工也集资建房,教工宿舍基本实现楼房化,学校面貌得到改善。1988年,区属学校占地面积1023亩,比1984年增加345亩,比增51%;校舍总建筑面积172941平方米,比1984年增加71304平方米,比增70%;教工宿舍建筑面积48588平方米,比1984年增加26817平方米,比增123%;学生宿舍建筑面积2478平方米,比1984年增加1424平方米,比增135%;危房面积2641平方米,比1984年减少6205平方米,减幅234%。1991年开始,学校重视教学辅助用房建设,辅助用房不断增多。是年,建实验室3210平方米,图书馆1083平方米,全部完成危房改造任务,实现校校无危房目标。尔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校舍建设发展较快,学校校舍、教学辅助用房、行政用房、生活福利用房都大幅度增加。2000年,全区学校占地面积6211.59亩,校舍总建筑面积381458平方米,其中课室面积111689平方米。

霞山区1984~1988年学校实现“一无两有”统计表

表22-2                                                             单位:万元、平方米

新建、改建、维修校舍

集 资 情 况

新 建

新建

面积

维修

面积

教育

基建

地财

补助

单位

集资

个人

捐款

勤工

俭学

幢数

面积

1984

6392

20

4914

1478


76.87

14.38

7

47


8.49



1985

23041

18

14721

2038

6282

259.29

43

10

154.7

11

27

1.2

12.39

1986

13536

10

11703

1504

329

214.68

10

12

181.5


7.08

2.1

2

1987

16184


16184



283.8

5.7

9.5

151.5

6.8

58.3

3.5

48.5

1988

9528

14

9528



291

8

11

112


7


153

注:“一无两有”学校指无危房,有课室、有课桌。                                           

(二)教学设备购置

1980年以前,霞山区教学仪器设备简陋,1980年以后,电化教学逐渐渗进现代教学中,录音机、投影机等现代化教学仪器开始走进教室,辅助教学。1987年,全区共有中小学实验室23个,仪器室23个,仪器总价值30万元;图书室18个,阅览室13个,图书册数61595册;体育室21个,篮球场57个,足球场11个,体育器材价值11.4万元。从1992年起,学校的教学设施、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等均按标准化的要求进行购置和建设。是年,全区达到市级标准的实验室4个,图书馆2个,体育场11个;理科教学仪器配备室6个,美术科教学仪器配备室2个,体育器材配备室10个,理科实验教学分组7个,图书馆藏书达标学校16个,学校藏书共281111册,比1987年增加219516册。至2000年,达标的实验室31个,图书馆31个,理科教学仪器配备室19个,音乐教学仪器配备室8个,美术室8个,体育器材室37个,理科实验教学分组19个,图书达标学校58个,学校藏书405769册,新增游泳池1个,田径场30个(其中200米跑道的22个、300米跑道的5个、400米跑道的3个),语音室2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遍运用,全区建有计算机室31个,拥有计算机1465台,其中 中学 1111台,小学354台,是湛江市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行区。

二、教育经费

霞山区是湛江市中心区,驻区的中央、省、市属单位和邻区属单位多,这些单位的子弟均在霞山区属学校就读,大大加重区属学校的压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区人口(包括农民工)增加快,学龄儿童增多,办学压力大。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办学形式有所改变,由原来的政府办学向部门办学、集体办学和其它形式的社会办学多样化发展。1984年,在区属学校中,政府办的学校21所,集体办学的8所,社会办学的11所。政府办学主要靠地方财政投入,上级政府补充经费与学生收费;集体办学主要靠企业投入和学生收费;社会办学是靠私人、社会人士投资办学。此外,还靠群众集资,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勤工俭学收入,学杂费及其他收入。初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投入为辅的筹集教育资金机制。1984年,区财政拨给教育经费201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7.6%。

1986年,湛江市教育局拨给霞山区修建费179.7万元,兴建教室30404平方米,改建教室6000平方米。1991年,湛江市财政安排38万元给霞山区修建校舍。除此之外,还发动群众集资办学,1984年至1988年共集资1125.64万元,新建校舍57050平方米。

1993年,贯彻中共十四大关于“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精神,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力争1997年前基本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广东省财政拨给霞山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专项补助费19.9万元,霞山区中小学教育基建投资1072万元。1995年,市财政局拨给88.5万元,分别安排给市四中、市九小、市二十二小、市十四小、市二十中、菉塘世基学校建教师住宅。是年,广东省财政拨给霞山区教师住房建设补助37.5万元,安排城市维护费13万元修建校舍。2000年湛江市财政下达教育专项补助改造薄弱学校经费11万元。

霞山区1986~1988年学校基建集资情况表

表22-3                                                       单位:万元、平方米

年份

投资

其中

建设项目

合 计

乡镇

投资

个人

捐资

勤工俭学

收入投资

其他

投资

新建

改建

维修

1986

214.68

2

7.08

2.1


13207

329

1040

1987

283.8

20

58.3

3.5

6.8

16184

0

5870

1988

291

6

7


147

9528

0

1570

霞山区1984~1988年学校办学集资情况表

表22-4                                                              单位:万元

年份

省拨款

地方财政拨款

乡镇拨款

群众集资

勤工收入

学杂及其他

合 计

1984

8.50

24.30


12.07

3.00

30.23

75.10

1985

42.00

127.54

28.80



45.26

243.60

1986

7.00

104.60

55.02

37.00

1.00

14.00

218.62

1987


225.67

9.50

21.00


35.90

292.07

1988

1.00

33.28

15.99



33.03

83.30

霞山区1984~2000年教育经费支出表

表22-5                                                                单位:万元

年度

教育经费支出数

占区财政总支出%

年度

教育经费支出数

占区财政总支出%

年度

教育经费支出数

占区财政总支出%

1984

201

47.6

1990

759.8

30.4

1996

2414

32.2

1985

483

32.2

1991

795

27

1997

2195

25.7

1986

422

29.3

1992

901

26

1998

1975

24

1987

536

33.5

1993

1201

28.1

1999

2489

26

1988

560

28.4

1994

2061

31.1

2000

2768

24

1989

736.9

29.8

1995

2368

31.7




第五节 教师队伍

一、队伍状况

霞山区中小学教师主要来自雷州师范学校(湛江师范学院前身)、遂溪师范学校、廉江师范学校、湛江艺术学校、湛江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或其他大专院校。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学校发展加快,新增教师比较多,在全区中小学师资队伍中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青年教师多,有经验的少;教学水平一般的多,精通业务的少;墨守成规的多,锐意改革的少。针对这种情况,从1984年起,区教育局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通过加强教师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组织业务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开展教学专题研究及教学竞赛活动,提升教研水平;鼓励教师进修,提高学历层次。

1984年,全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87所,其他学校1所,教职工2880人,其中:专职教师2001人;普通中学教职工964人、小学1149人、其他学校73人、幼儿园694人;教育部门办的学校教职工1376人,其他部门办的学校教职工1283人,集体办的学校教职工239人。

1985年,全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87所,其他学校1所;普通中学(包括高中、初中)专职教师1062人,其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470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0.03%;小学专职教师1156人,其中高中以上学历789人;占76%。

1989年,全区学校发展到107所(含幼儿园),教职工3341人(其中专职教师2374人),其中,普通中学1122人,小学1208人,幼儿园839人,其他学校172人。教育部门办的学校1874人,其他部门办的学校1378人,集体办的学校89人。

1992年,全区各类学校共121所,教职工3916人,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181人、大学专科学历976人、中专学历450人、高中学历及以下186人;评聘为高级职称90人、中级职称366人、初级职称1483人、未评聘的435人。

1999年,全区各类学校共138所,教职工4935人,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544人、大学专科的1388人、中专毕业的1035人、高中毕业及以下的61人(其中取得专业合格21人);评聘为高级职称的104人、中级职称的994人、初级职称的1572人、未评聘的358人。

2000年,全区各类学校144所,教职工4953人(其中专职教师3103人),其中普通中学教职工1357人(其中专职教师1289人),被评聘为高级职称的129人、中教一级职称的526人、特级教师2人(李志坚、李海被广东省政府评为特级教师)。李海、邝惠秀、刘小蔚、孟华、郭朝琦、吕秀英、岑永辉等7位教师分别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小学教职工1923人(其中大专学历677人,占总数的40.5%,学历达标率为100%),被评聘为小教二级职称251人,小教一级职称641人,小学高级职称580人,特级教师2人(林才贤、陈方被广东省政府评为特级教师)。

二、师资培训

20世纪80年代,幼儿教师紧缺。为适应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1980年,在市八中创办幼师职业班,加快幼师培养,同时加强对现有幼师进行培训。在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中通过开展“官帮官”、“一帮一” (即是园长帮园长、教师帮教师) 活动,引导园长和教师相互切磋,互帮互学;举办专题讲座;举行教学基本功竞赛等。通过学校学习、在职培训、保送培养、长短期结合训练以及建立保教辅导网、组织幼儿园之间教学质量交叉互检等活动,解决师资欠缺问题并提高保教质量。

1984年,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对中小学校长进行岗位培训。1984年至1995年,全区中小学校长全部参加了省(市)校长岗位培训班学习,并取得了上岗证。参加教师师资培训的有3100人。

1986年开始,坚持一边抓学历达标,一边抓教学业训练,通过函授教育、业务知识讲座、鼓励参加自学考试、开展教学研究和互学帮带活动等方法,对师资进行培训。至1990年,五年共举办各学科教学知识专题讲座145次,参加听讲教师11650人次;参加函授教育的教师270人,其中参加中师函授的123人,毕业的112人,参加大专函授的147人,毕业的131人;参加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的35人,获得大专文凭的14人。通过培训,提高了师资的业务素质,师资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学历合格率小学由1985年前的51%提高到91%,初中由67%提高到98%,高中由25%提高到48%。

1993年,贯彻市人事局、市教委《关于将部分民办教师选招为公办教师的意见》,通过对民办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核,择优录用了20名民办教师为公办教师。1997年开始,陆续对全区教师开展计算机业务继续教育。1998年,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广东省普教系统培养跨世纪人才“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实施“湛江市教坛群英工程计划”的意见》,区教育局拟定全区培养名教师、名校长、教育专家的计划并通过辅导小组指导,组织安排公开课、报告会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定期集中培训等形式对培养对象进行培养。经考评验收,至2000年底,全区已培养出教育专家3人、名校长10人、名教师77人。

第六节 基础教育

一、学前教育

(一)发展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州湾的学前教育属原始阶段,民国14年(1925年),广州湾当局在安碧沙罗学校附设一个幼稚班,只收广州湾公使署官员的子女。民国24年,广州湾当局和富商陈学谈等捐资创办西营圣若瑟育婴堂,以收养弃婴为主,还谈不上教育。民国34~35年,西营始有教育意义的幼儿园,先后开办有崇道幼儿园和益智小学附设的幼稚班。国民政府接收广 州 湾后,幼稚园缩减,湛江 解 放 前夕,西营在园幼儿数不足200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幼儿教育,接管西营天主教的育婴堂,改名儿童教养所。1951年,开始创办幼儿班。西营益智小学附设的幼儿预备班扩充为幼儿园。1956年3月将市第一小学(益智小学)附设的幼儿园改为湛江市第二幼儿园。1957年至1966年,幼儿教育大起大落,“大跃进”时大发展,街道、工厂、机关纷纷开办幼儿园、托儿所。1961年,控制盲目发展,提高办园质量。“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基本停顿以至取消。1978年,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幼儿教育才得到恢复与发展。

1983年以前,霞山区的幼儿学前教育工作由区妇联管理。1984年,区幼儿园的管理机构由妇联移交给教育部门,区教育局配备了幼教专干,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管理和指导。1985年1月,恢复湛江市教工第二幼儿园,改称为湛江市第二幼儿园。是年,全区共有幼儿园34所,其中城区33所、农村1所,在园幼儿7500人,幼儿教师755人,园长48人。1991年,国家教委颁发《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简称“两个法规”)。根据“两个法规”的要求,区教育局制定和颁发《湛江市霞山区“八五”期间学前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规划全区到1995年,3~6周岁入园(班)率为88.5%(其中6周岁入园率100%,3~5周岁入园率85.3%)。自贯彻“两个法规”以后,幼儿园由1990年的43所发展到1992年的53所,班数由228个发展到270个,幼儿入园率由69.2%提高到87.6%。1998年12月,市教委颁发了《关于加速发展和加强管理幼儿园的几点意见》,进一步明确幼儿园管理有关规定,使幼儿园(班)主办单位及园、校领导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方便管理。2000年,全区各类幼儿园70所,在园幼儿12822人,幼儿入园率97%,教职工1250人。

(二)体制与管理

幼儿教育体制分公办、集体和民办三种。市二幼、市四幼属于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属公办,为幼儿教育实验示范性基地,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派园长和教师,拨给经费。1991年创办的市四幼,场地由湛江市土地开发总公司提供,设施、仪器由辖区单位及家长集资解决,不足部分由教育局申报市、区财政部门拨款解决。海头镇(原海头乡)农村管理区所办幼儿园的经费由农村管理区自筹解决,镇政府从征收的教育费附加费中给予适当的补助。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街道等办的幼儿园属集体性质,由各部门领导管理,自行解决人员、经费问题,业务上接受市、区幼儿教育计划的安排和指导。民办幼儿园属私人办性质,其领导管理、经费来源与集体办幼儿园基本相同。

幼儿园的行政管理,按现行编制,幼儿园设有正、副园长,每个班配一名教养员、一名保育员,园内设专职医生、保健员、财会人员和其他人员。规模大的幼儿园如市二幼、市四幼等还建立中共支部委员会、共青团支部委员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机构。实行园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幼儿园按年龄分为大班(5~6岁)、中班(4~5岁)、小班(3~4岁),按实际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寄宿制、走读班、混合班等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属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学费标准与小学相同。另外,每一幼儿每月每人需交保育费13.5元、杂费6元(1984年标准,伙食费另计),作为幼儿园办公经费。属集体和民办的幼儿园,从20世纪80年代起新入园的幼儿均需交一次性的建园费(标准由各幼儿园自定)。

(三)教学工作与保育工作

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有语言常识、计算、美工、音乐、体育等科,预备班还教汉语拼音识字。增设英语、游泳、美术、小提琴等活动小组。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以“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红花少年”、“红花儿童”等活动,或结合节日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要求幼儿能用礼貌用语,培养儿童讲文明、讲礼貌的新风尚。

在教研工作中,注重发挥骨干园和省、市一级园的示范作用,努力促进全区幼儿园的均衡发展。建立健全研究机构,形成教研网络。1990年,分区域成立了由各类幼儿园的园长和教研组长组成的幼教教研组,组织开展系列教研活动。1991年,成立了区幼教研究会,开展综合主题、半日活动、幼儿口头语言表达及幼儿体能训练等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至2000年止,全区幼儿教师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建立生活制度和工作常规,具体抓好幼儿生活、学习、游戏、劳动等13个环节。(2)把体育列为首要任务,保证每日幼儿户外活动和游戏不少于2~3小时。(3)抓好饮食营养。市区幼儿园成立了膳食小组,定期制定食谱,计算营养供给量和进食量。(4)健全保健卫生制度。各幼儿园有专职或兼职保健员,负责保健护理工作,建立晨检、体检、预防接种、消毒、疾病隔离等制度,做好幼儿健康登记、资料保存、统计分析等工作。

霞山区城区2000年城区幼儿园情况表

表22-6                                                            单位:个、人

名 称

园 址

班 数

幼 儿 数

教师数

合 计


249

6548

486

湛江市第二幼儿园

逸仙路150号

 12

400

 32

湛江市第四幼儿园

海昌路26号

 12

410

 36

湛江港第一幼儿园

建新东路47号

 18

577

 42

湛江港第二幼儿园

解放西路38号

 13

416

 31

广东海洋大学幼儿园

解放东路40号

 5

117

 8

联运公司幼儿园

东堤路9号

 3

 56

 3

南军雷达厂幼儿园

园岭路14号

 1

 13

 1

南海舰队政治部幼儿园

南海舰队政治部大院

 9

263

 18

湛江基地幼儿园

文明中路4号

 7

265

 17

四二二医院幼儿园

海滨路40号

 4

 37

 6

38401部队幼儿园


 3

 34

 4

湛江化工厂集团幼儿园

工农路32号

 14

455

 31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幼儿园

人民大道南57号

 5

180

 12

广东医学院幼儿园

文明东路2号

 4

 88

 1

湛江农垦物资公司幼儿园

人民大道南53号

 3

 82

 8

湛江市供电局幼儿园

海滨路19号

 4

138

 6

湛江水泥厂幼儿园

椹川东四路30号

6

156

9

湛江海洋渔业公司二幼儿园

人民东二路3号

5

121

10

粤西农垦第一医院幼儿园

人民大道中2号

5

130

12

湛江市机电厂幼儿园

民享路37号

3

37

3

七0四地质队幼儿园

椹川大道南23号

4

130

5

广东三星汽车公司幼儿园

建新西路2号

9

236

18

湛江市协培幼儿园

解放西17号

3

52

5

湛江市机关第二幼儿园

解放东路3号

12

420

28

湛江农垦局幼儿园

菉塘路9号

4

80

6

湛江电力第二幼儿园


2

38

1

湛江市商业第二幼儿园

大生路2号

11

370

22

麻章区机关幼儿园

民治路187号

3

78

6

湛江公共汽车公司幼儿园

工农路13号

3

29

4

湛江市政幼儿园

文明东路24号

4

71

5

湛江机械厂幼儿园

建设路1号

5

100

8

广东省八建幼儿园

民享路23号

7

192

11

汽车修制厂幼儿园

工农路50号

5

115

8

湛江铁路幼儿园

解放西路23号

6

246

16

湛江外贸局幼儿园

友谊一横路34巷号1号

4

60

6

湛江市粤鑫幼儿园

菉村路三区之一

8

170

16

38618部队幼儿园

人民大道1号桥

4

65

8

南海舰队司令部幼儿园

文明北一路35号

11

34

19

省八建建安幼儿园

湖光路1号

3

77

4

(四)幼儿园

湛江市第二幼儿园 创办于1951年,原是益智小学附属幼儿园,位于湛江市霞山区逸仙路150号。1953年,湛江市整顿调整中小学,改为市一小附设幼儿园。1956年,改为湛江市第二幼儿园,属全日制公办幼儿园。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撤销,1972年复办,易名为湛江市教工第二幼儿园。1985年,经湛江市政府批准,再次更名为湛江市第二幼儿园,并被市教育局定为湛江市示范幼儿园。

该园是霞山区教育局管辖的区属全日制幼儿园。2000年,有12个班,在园幼儿400名。园区占地面积1331.2平方米,建筑面积3852.4平方米;学生人均占地面积3.7平方米,建筑面积9.66平方米。园区、园舍独立完整,环境整洁优雅,幼儿活动室、寝室、盥洗间配套、宽敞明亮,各种用房配置齐全。功能室、活动室的设备设施完善,并建立起电脑信息教育校园网。该园现有教职工32人,学历达标100%,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00%,中级职称18人,占56%。保育员均取得中、高级技术等级证书,由具有主治医生、主管护师职称的医生负责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厨房配备一级厨师、二级点心师。

该园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坚持保教结合原则,立足本园实际,不断深化幼教改革,积极开展教育创新,以研促教、科研兴园,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启蒙。以“学习生存和生活——学做健康人;学习交往和关心——学做社会人;学习创造和学习——学做智慧人”为培养目标,先后开展了“五大领域”(健康、自然、科学、艺术、社会)多个专题的研究,在艺术教育、幼儿科技教育、环境教育方面独具特色。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努力构建“教育一个幼儿,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学前教育模式取得很好成效,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该园于1989年至1999年先后被评为“湛江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湛江市办得好的幼儿园”、“广东省‘三八’红旗集体”、“湛江市霞山区巾帼文明示范岗”。教职工中,获省、市、区表彰的有350人次,在国家、省、市区刊物发表文章有80多篇。

湛江市第四幼儿园 创建于1991年10月,是湛江市霞山区教育局直属公办幼儿园,位于霞山区海昌路26号,占地面积3766平方米。园内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教学设施齐备,功能室齐全。2000年,有12个班,在园幼儿410人,在编教职工36人,其中具有幼教一级以上职称30人,学历合格率100%,教师中大专以上毕业的17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0%以上。1995年至2000年,全园有8人被评为市、区幼教先进工作者,4人获“南粤优秀幼儿教师”称号。

该园教职工紧紧围绕“面向全体、发展个性、让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在全市率先开展生动活泼的艺术教育、双语教育、分区分组教育、体能训练等特色教育研究。继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一级幼儿园后,1997年至2000年,连续荣获市幼教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市花园式单位和区食品卫生先进单位。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广东省文明单位”。

二、小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清初,遂溪县办有四所社学,平乐社学是其中之一,至晚清社学改为义学或私塾,基本上是私办的启蒙教育。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租占广 州 湾后实施奴化教育。宣统三年(1911年),广州湾当局在西营办安碧沙罗学校(1929年改名为法华学校)。民国13年(1924年),西营商会会长陈斯静等人在荟英祠创办益智小学,这是本地最早按国民政府教育体制办的小学。民国26—32年,小学增到有5所,分别为:崇道小学、霞山村小学、琼崖小学、赈灾会第一、二义校。民国32年3月,日军侵占西营后,小学教育萎缩。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广州湾后,统治了4年多,货币贬值,经济恶化,小学教育更一蹶不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全部复课,对教师采取包下来的政策,改造旧教育,扩大办学规模,基础教育逐步发展起来。1954年,整顿各小学,西营原来的益智小学与市第一小学合并成立市第一小学、西营区中心小学改为市第五小学、霞山村小学改为市第九小学、洪屋路新办市第十小学,区内小学有了比较合理的布局。1962年至1965年,新办了市第七小学、市第十八小学、市第二十小学,企业办学有港务局子弟小学、化工厂子弟小学、渔业公司子弟小学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学校先后停课闹革命。1969年初,搞“斗、批、改”,之后复课,小学实行五年制、搞“戴帽子”中学、“初中不出队”,小学教育遭到严重的破坏,教学质量下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以教学为中心,经过整顿、批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教育的干扰,小学教育逐步走上正轨。1980年以后小学教育主要抓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83年9月,湛江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县体制后,划归霞山区教育局管理的市区小学有市一小、五小、七小、九小、十一小、十二小、十三小、十四小、十八小、二十小及新港小学、朝阳小学、移山小学(原称市十小)等13间。1984年,霞山区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1984年6月,原湛江市郊区海 头 区(今 海 头 镇)划归霞山区,海 头 区的小学仍由海头区公所管理(业务接受区教育局指导)。1985年,全区共有小学37间,班数529个,在校学生24170人,教职工1156人。1985年开始,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小学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赋予校长人事权、管理权、财权。校长任期三年,可连任,废除职务终身制。1993年,在实施校长任期目标管理两个周期(三年为一期)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由校长任期目标管理过渡到中小学等级评估管理的过渡性方案。从1994年开始,实行等级评估学校,对学校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促使学校之间开展相互竞争和相互学习、相互提高。1994年,通过省“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合格验收。1995年,海头镇菉塘世基学校由乡镇一级管理划归区教育局直接管理,更名为市二十八小学。霞山区分别于1990年和1995年新办市二十五小学和市二十七小学。至2000年,全区共有小学48间,班数824个,在校学生41228人,教职工1923人。其中,霞山区教育部门和集体办小学39所,班数625个,在校学生30934人,教职工1598人;其他部门办小学5所,班数136个,在校学生6783人,教职工325人;民办小学4所,班数63个,在校学生3511人,有代课教师41人,兼任教师67人。

(二)学制、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1984年,霞山区各小学的学制是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五年制学校主要是农村小学,城区学校则基本实行了六年制。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制改革的深入,海头镇农村小学也逐渐转轨为六年制。2000年,全区小学实行六年制。

小学课程主要分低、中、高年级。按照国家教委(教育部)制定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有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自然、地理、历史(后来将历史、地理两科合并为社会一科)、劳动等。

霞山区小学的教学改革经历了“分段提出教改要求——分步作出指导——分片开展研究——分层进行实践——分类总结提高”五个过程。按照市教委关于改革课堂教学的部署,第一步提出“查、学、讲、练”四字课堂教学结构的要求,继而提出“抓好教学设计,实行目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的第二步要求,第三步则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思想,提出“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总体要求,探索构建落实“激趣、授法、引思、导练”八字要求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对于这些教改设想,区教育部门首先在理论上进行充分认证,在实践上先搞试点,然后以点带面,由易到难,全面铺开。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全区广大教师基本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了启发式教学和主体性教学,关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全区小学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小学各学科教师参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教学竞赛均获佳绩。详见附录:中小学教育成果。

(三)思想品德教育

1984年开始,各小学均开设《思想品德课》,1986年开始使用省编的《思想品德试用教材》和市编的《乡土教材》,每周一课时,向少年儿童进行“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四有”教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法制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范畴也不断扩大,禁毒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被提到重要的位置。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各小学还聘请公检法部门的领导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经常举行法制知识讲座,增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1991年,区教育局被评为广东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班主任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每个教学班设班主任1人,有的还设副班主任1人。由班主任负责制定班务教育活动计划,主持班会,指导班干开展活动,检查学生思想和学习情况,定期家访,主持召开家长会议,对学生操行进行鉴定等。

少先队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小学少先队以升国旗、入队仪式、红领巾信箱、广播站、办小报等形式,对全体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革命传统、队史等方面的教育。在少先队员中开展“雏鹰行动”、“手拉手”等活动。1991年,区教育局获得“全国学赖宁活动红旗单位”。1992年,区教育局所办的少年军校获“全国先进少年军校”称号。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全区学校开展“两学会,两主动”(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主动发展,主动适应)德育活动,以市一小、市二十五小为首批市试点学校。这项活动在市内甚至在省内都产生了反响。李鸿忠、周明理等领导在参观市一小德育展示会后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霞山区小学体育工作,主要是根据国家体委颁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抓以下几方面:上好“一课三操”(体育课、广播操、课间操、保健操);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从三年级起开展体育达标训练,每周两课时体育活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每间小学除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外,还建立本校优势传统项目的运动队伍;体育与卫生工作结合,小学均设卫生室,配校医1人,置简易病床、常用药品等,每学期全面检查学生体格1次,重点小学接受国家卫生部门进行健康测验一次。2000年,全区还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和学校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活动。

1984年开始,小学基本上都配齐美术、音乐专职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数来自一些专业学校或普通师范学校,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各小学除了上好美术、音乐课外,还普遍成立歌咏、舞蹈、美术、书法、摄影、剪贴等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1986年,市七小、市十二小参加广东省“五羊花城少年文艺汇演”,获二等奖。2000年,市二十五小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各小学均在高年级开设了劳动课,建立了小学生劳动基地,学生轮流参加劳动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霞山区2000年城区公办小学基本情况表

表22-7                                                       单位:平方米、个、人

学校名称

校   址

开办年份

校园面积

班数

学生人数

市一小

逸仙路139号

1951

8420

30

1677

市五小

洪屋路四横路17号

1952

26145

18

846

市七小

民治路189号

1964

6500

31

1788

市九小

工农路1号

1937

5326

35

2099

市十小

解放西路12号

1967

5100

24

1501

市十一小

工农西三路13号

1958

8119

30

1620

市十二小

人民南路46号

1960

12946.1

32

1875

市十三小

石头村

1957

9973.5

10

390

市十四小

解放东路5号

1957

2200

25

1242

市十八小

民享西四路1号

1968

6839.68

31

1692

市二十小

友谊一横路3号

1965

2850

30

1767

市二十二小

湖光路24号

1968

6000

8

393

市二十三小

创新路48号

1952

1027.75

12

523

市二十五小

海昌路41号

1989

11650.5

37

2407

市二十七小

菉村路20号

1995

12654

29

1522

市二十八小(原世基小学)

菉塘北二路11号

1939

5929

15

691

(注:第二十二中学设小学和初中,2000年有小学23个班,1049人。学校数放在中学部分统计。)

霞山区海头镇2000年镇办小学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2-8                                                  单位:平方米、个、人

学   校

校   址

开办年份

校园面积

校舍面积

班数

学生人数

后坡小学

海 头 镇 后坡村

1950.8

1657

887

7

300

 陈铁黎明小学

海 头 镇 陈铁村

1940.8

3690

2536

9

334

西厅小学

 海 头 镇 西厅内村

1948.8

3750

1020

6

226

东纯小学

海 头 镇 东纯村

1943.8

4619

 892

6

166

深田小学

海 头 镇 深田村

1943.2

7422

 894

6

162

坛上小学

海 头 镇 坛上村

1942.8

2055

1078

9

317

南山小学

海 头 镇 南山村

1942.8

4192

2201

12

542

南柳小学

海 头 镇 南柳村

1938.8

3169

1034

6

195

百儒小学

海 头 镇 百儒村

1953.8

2217

1333

6

186

蓬溪小学

海 头 镇 蓬溪村

1978.8

7374

1688

12

367

岑擎小学

海 头 镇 岑擎村

1946.8

11162

2264

7

325

宝满小学

海 头 镇 宝满村

1953.8

6049

4763

18

748

仙塘小学

海 头 镇 仙塘村

1967.8

6000

1317

6

168

北月小学

海 头 镇 北月村

1941.8

19405

6630

18

844

 调罗启英小学

海 头 镇 调罗村

1938.8

27982

2579

12

528

太邱小学

海 头 镇 特呈岛

1991.8

9000

1000

6

147

 西厅得英学校

海 头 镇 西厅村

1991.8

9600

 776

6

143

东山小学

海 头 镇 东山村

1956.8

9286

2651

11

459

特呈学校

海 头 镇 特呈岛

1939.8

22932

4582

12

587

新村小学

海 头 镇 新村

1932.3

3190

1988

12

390

屋山小学

海 头 镇 屋山村

1967.8

2226

1750

6

299

楼下黎光小学

海 头 镇 楼下村

1941.8

2469

1067

6

223

后洋小学

海 头 镇 后洋村

1945.8

2333

 751

6

196

霞山区2000年企业办小学基本情况表

表22-9                                                      单位:平方米、个、人

学校名称

校   址

开办年份

校园面积

班数

学生人数

港一小

建新东路12号

1954

 1667

33

1785

港二小

解放西路38号

1984

18009

23

1323

铁路中学附小

解放西路23号

1956

12240

22

1025

足球小学

海滨大道南42号

1998

72600

2

18

农垦小学

菉塘路9号

1960

 3345

8

333

(注:渔业公司第二中学、南亚热作所学校、湛江化工厂子弟中学,均设有小学部分,2000年三所中学的小学部分共有48个班,2299人。学校数放在中学部分统计。)

霞山区2000年私立小学基本情况表

表22-10                                                     单位:平方米、个、人

学校名称

校   址

开办年份

校园面积

班数

学生人数

培贤学校

建设路18号

1994

3400

14

744 

启明学校

建设路21号  

1999

14000

25 

1674

启才小学

菉塘北三路88号 

2000

19800 

428 

乐群小学

椹川大道三路23号

2000

4500 

7

328 

(注:少林武术学校为私立学校,设初中和小学,2000年有小学8个班,337人。学校数放在初中部分统计。)

(五)重点小学

湛江市第七小学 位于霞山区民治路189号,创办于1964年秋。20世纪70年代中期定为霞山区重点小学,80年代初定为霞山区中心小学。1995年评定为湛江市一级学校,1996年7月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是湛江市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模式研究”实验基地。2000年,有3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88人,教职工98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33人。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设备先进,学校设有“千兆网”。

学校坚持以“三个面向、依法治校、务实创新、整体发展”为办学宗旨,全面启动“科研促教、科研兴校”工程,注重课题实验研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0年,全校师生共有420多人次获国家、省、市、区各类荣誉和奖励,集体获奖27次。

湛江市第十二小学 创办于1960年9月18日,是湛江市重点小学、对外开放学校。1990年,被评为广东省普通话说话课教学先进单位、办得好的中心小学。1991年,被评为广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少先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1992年,被评为广东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1993年、1995年被评为市电化教学先进单位、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由广东省政府命名的省一级学校。

校园占地面积12946.1平方米,教学用房建筑面积10970平方米。建有以千兆光纤网、智能双向电视及广播系统为主的校园网。科学楼内设有电脑、语音、自然实验室、音乐、舞蹈、美术、图书馆、阅览室、电脑网络室等25个专用功能室。各功能室与35个教室均配有多媒体电脑教学平台,与92个教师办公点、1个多媒体软件制作室和2幢教师宿舍楼连网。每位教师都配有一台计算机进行电子备课、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向网络管理中心申请智能电视广播的课程安排;随时可以通过WEB代理服务器联接INTERNET搜索课件资源,共享校内教学资源,成为湛江市示范性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运动区内有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环形跑道、快乐体育园地、羽毛球场、游泳池、乒乓球室等。

2000年,全校在职教职工93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9人、大学专科毕业52人、中师毕业30人、职工2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56人;教学班32个,在校学生1875人。

学校的办学要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敬业爱生,托起明天的太阳。学风:勤学习,守纪律,有礼貌,爱锻炼,讲卫生。办学特色:激励创新,和谐发展,“读写”见长。学校教研已有语文科的小学作文“激趣教学”、数学科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体育科的“提高学生短跑体能”三项立项。1995年至2000年,全校教师在各级教育刊物发表的论文180篇,学生习作1850篇在各级竞赛中获奖,288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已编印《湛江市第十二小学学生获奖及发表作文选》7集。“小学作文激趣教学”获广东省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1996年至2000年,邱一红老师的思想品德课,陈勤老师的语文课,陈佑廉、陈丽英老师的数学课,获省教学竞赛的一等奖。1984年至1999年,毕业生升初中毕业考试连续15年获霞山区第一名。

三、普通中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法国租占广州湾初期没有中学。民国15年(1926年)爱国士绅把私立益智小学扩办初中。至民国38年,西营有中学3所:益智中学、正义中学、中正中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营原有中学均为私立、办学规模小、经费困难,难以为继,市政府决定把私立中学合并。1950年10月,将中正中学、湖光中学、正义中学合并成立湛江市第二中学。1953年将私立益智中学并入市二中。1954年至1956年,西营增设市四中、港务局第一中学。1958年“大跃进”,中学教育迅猛发展,大搞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勤工俭学,由于师资和教学设备不足,师生劳动过多,教学质量有所下降。1961年至1962年,进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稳步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原有机构瘫痪。1968年春,各中学实现“大联合”、军宣队、工宣队进驻学校,建立“三结合”领导班子,进行“斗、批、改”。1970年1月,根据“战备需要”,将市二中(高中部)搬到市郊三岭山,并成立工农中学。1974年至1977年,中学教育在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下,教学秩序很不正常,搞“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政治运动,教学质量下降。1978年,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整顿学校教学秩序,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学校教学工作逐步趋于正常化。1981年4月,贯彻教育部《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意见》,清理“文化大革命”中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各种冤、假、错案,为中学教职工落实政策,调整初中布局,实行中、小学分开建制,调整了高中布局和规模,致力中学结构改革。

1983年9月,湛江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市辖县体制后,湛江市划归霞山区管辖的普通中学有市四中、市六中、市八中、市十中、市十二中、市十四中等6所,在校学生14865人,教职工964人,其中专任教师735人。20世纪80~90年代,霞山区加快教育改革,调整高中、初中布局,实行中、小学分流,致力中学结构性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这期间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增加公办普通中学,新办了市十六中、市二十中、市二十二中(原称大庆学校)等;协助企业办子弟中学,如:港二中、湛化中学等;鼓励民间办学,民办中学增加了协培、培贤、启明等中学;将部分普通中学改制,办职业中学,如:市八中、市十四中等,新办市第十八职业中学,这些措施大大地促进普通中学教育的发展。1990年,全区区管普通中学17所,在校学生12967人,教职工1141人。至1995年,全区区管普通中学19所,在校学生16531人,教职工1430人。2000年,全区区管普通中学25所,在校学生24936人,教职工1357人,其中专任教师1289人。

霞山区2000年普通中学基本情况表

表22-11                                                  单位:平方米、个、人

学校名称

校址

开办年份

校园面积

初中生数

高中生数

教师人数

市四中

椹川大道南18号

1956

42021

1751

1573

197

市六中

工农路22号

1966

11600

1426

737

171

市十中

菉林路2号

1976

29348

1065

686

163

市十二中

红新路三巷57号   

1979

7337

1651

-

115

市十四中

椹川大道东二路5号

1964

34017

882

200

95

市十六中

友谊一横路3号

1984

4002

1460

-

106

市二十中

海宁一横路2号

1991

13740

1782

827

143

市二十二中

椹川大道南124号

1969

25000

465

-

35

海 头 一中

海 头 镇 东山村

1982

3100

820

-


海 头 二中

三岭山森林公园

1985

43000

647

-


湛江港一中

建新东路12号

1954

12740

1136

1078

166

湛江港二中

解放西路38 号

1984

12555

654

-

49

铁路中学

解放西路38 号

1956

12240

373

147

34

渔业公司二中

人民东二路3号

1976

2240

380

-

18

武术学校

三岭山森林公园旁

1995

132000

488

-


南亚热作所学校

湖秀新村

1962

7800

80

-

10

湛化中学

工农路32号  

1992

5723

363

265

40

注:湛江市第八职业中学、协培职中、足球学校、启明学校、培贤学校、特呈学校、太邱学校均设有初中部,共有在校中学生1357人。学校数分别在小学、职业中学统计。

(二)学制与课程

学制。本区普通中学的学制,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1950年至1965年,初中、高中学制均为三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初中、高中学制均改为2年。从1982年开始,市四中、市十中的初中和高中恢复3年制,直至2000年全区统一执行3年制。

课程。中学的课程设置自1978年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教育计划设置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生理卫生、体育、劳动技术等14个学科。

(三)教学改革

1986年,按照湛江市教育委员会“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为建立启发式教学体系打好基础”的指示,提出“查、学、讲、练”四字课堂教学结构,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步。经过三年的努力,基本上克服了“满堂灌”,实现了课堂教改第一步的目标(即改革课堂教学结构)。1990年,开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二步。即是:“抓好课堂教学设计,运用启发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科学化。”并逐步向“教书育人,知能并重,讲练结合,授以方法”这一标准迈进。1997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构建“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以落实市教育局提出的“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八字教学要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此外,中学阶段还有两个教材改革的实验项目,一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二是湛江市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在教学手段上,逐步推广电化教学。同时,各校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四)思想政治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湛江市的普通中学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坚持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方向,依据共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形势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思想教育工作。中学各个阶段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1984年,各中学深入开展学习模范共青团员张海迪的活动,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是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四美”是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环境美;“三热爱”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活动为主要内容,把学雷锋、学张海迪、学罗健夫的活动合为一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1988年,明确规定中学的德育工作由校长负责的领导体制。教育局和各中学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93年,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1994年,开展全区性的“发扬雷锋精神,做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活动。同年对区属学校进行德育评估。1996年,开展创“三文明”(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活动及创“双优”(优良的校风、优美的育人环境)活动。1999年,各校聘请校外法制副校长(由区公检法等有关部门领导担任),加强学校法制教育领导工作。2000年,开展“星星火炬,代代相传”迎接新世纪主题教育活动。

(五)普通中学高考录取概况

1984年,推行以“两聘两制、一包一奖”为中心内容的教育体制改革,抓教学,搞教改,促进了全区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全区中考成绩连年在全市名列前茅,高考成绩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1984年至1990年,全区普通中学考上大中专的人数1958人,其中大专1317人,中专641人。1991年至2000年,考上本、专科的人数合计4491人,其中本科1482人,大专3009人。其中,2000年,考上本科的231人,比1999年增加37人,比1991年增加185人;考上大专的610人,比1999年增加122人,比1991年增加543人。

霞山区1984~1990年普通中学高考情况表

表22-12                                                                单位:人

年 度

参加高考人数

考入大专以上人数

考入中专人数

1984


31

32

1985


44

34

1986


130

122

1987


188

122

1988


295

109

1989


321

105

1990


308

117

霞山区1991~2000年普通中学高考情况表

表22-13                                                              单位:人

年 度

参加高考人数

考入本科人数

考入大专人数

1991


46

 67

1992


43

 55

1993


68

107

1994


148

286

1995


 96

324

1996


232

396

1997


184

322

1998


240

354

1999

2426

194

488

2000

2681

231

610

(六)区直属重点中学

湛江市第四中学 1956年创办,位于椹川大道南18号,是一所完全中学,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是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校区占地面积41000平方米。办校初期只有初中6个班,共300名学生。1970年,招收第一届高中新生,由初级中学升级为完全中学,学校规模逐步扩大,教学质量日益提高。自1984年开始,学校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高考、中考升学率逐年提高,学生在市、省、全国数学、化学等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1996年,高考上线率46.4%。尔后,逐年提高。1999年,高考上线率达53.7%。2000年,高考上线率升到88.3%。

20世纪90年代,学校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依法治校,深化改革,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学区内树木葱茏,花艳草绿,教学楼、办公楼、综合大楼、图书馆相互辉映,假山、喷池、凉亭、雕塑点缀其间,恍如画图。各科实验室和功能室均按省一级学校的标准配齐了设备设施,各处室实行电脑联网,图书馆藏书8万册。运动区内有运动场1个,体育室1个,体育设施齐全。

2000年,全校有6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773人,其中初中1766人,高中2007人。教职工223人,其中高级教师46人,一级教师101人。1990年至2000年,先后有16人被授予全国或省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南粤教坛新秀”等光荣称号,11人被确定为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998年,语文科组职工小家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小家”。2000年,物理科组被评为湛江市“巾帼文明示范岗”,被授予湛江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1988年至2000年,连续13年被评为湛江市高考先进单位, 1996年至1998年,获全国“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奖,被授予“读书育人特色学校”称号。1995年至2000年,先后被评为广东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湛江市“科技教育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标兵”。

湛江港务局第一中学 创办于1954年,位于建新东路12号,前身是交通部湛江港务管理局职工子弟学校。1960年开办初中,1973年开办高中,1980年更名为湛江港务局第一中学。1995年,被评为首批湛江市一级学校,1997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9385平方米,有教学楼2幢,办公楼、科学楼、学生宿舍楼各1幢,学校拥有齐备的先进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是湛江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图书馆藏书6.89多万册。创办时只有4个班,2000年已发展到教学班41个,在校学生2450多人,教职工166人,其中高级教师20人,一级教师85人。学校秉承“团结、民主、务实、开拓”的校训,形成了“以人为本,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和“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低进高出、高进高出”的办学特色。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查、学、讲、练”四字课堂改革,获区先进奖;“二史一情”(乡史、校史、国情)德育教改向全市推广。90年代,进行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课题论文获广东省一等奖并在部级刊物上发表。2000年,申报的“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新程式学习法”课题获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一年上一个台阶。1987年至2000年,连续14年被评为湛江市高考先进单位。

第七节 职业教育

一、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合格的中等专业人才,开始推行职业教育。1983年,将市八中高中部改为职业中学,然后在市四中、六中、十中、十四中办部分职业班。1987年,调整职中布局及专业设置,将市第八中学办成独立职中,并以文科专业为主;新办市第十八职中,以理工科专业为主。1990年,全区职中已发展到7所,其中公办2所,社会、企业办5所;职业班共66个,其中公办46个,社会办14个,企业办6个。职业高中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规模持平。1990年,职中招生1160人,占高中招生总数的47.9%,比1985年增加了21.4%,全区职中毕业生是年就业率50%以上。1995年,市第八职中与第十八职中合并,改称霞山职业高中,是年被评为省重点职中。1996年,由于就业市场的萎缩,民办职中由5所减至4所,全区职中在校学生数由1991年的3575人减至2692人。2000年,全市高中扩招,全区职中仅存3所,是年招生数只占高中招生总数的35%,比1990年减少了12.9%。

霞山区2000年职业中学基本情况表

表22-14                                                    单位:平方米、个、人

学校名称

校    址

开办

年份

校园

面积

班数

学生

人数

教师

人数

市八中

菉塘路63号

1962

28789

13

381

55

市十八中

文明北一路29号

1987

 5850

20

990

76

协培职中

菉塘北五路5号

1982

6640

6

367

17

二、教学和行政管理

职业中学的教育行政管理与普通中学相同。其经费,除按国家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外,市每年追加一次补助费;其编制,除增加生产实习教师与员工外,与普通中学相同,学校内部管理机构与普通中学相同。  

职业高中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时间的比例,从1983年开始,执行职业中学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分文化课和专业课两类。文化课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根据专业需要还可选修物理、化学、史地、生物等课。专业课主要有家用电器、机械、服装、财会、美工、文秘等。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是6:4或7:3。

职业高中的学制分2年和3年两种,招收初中毕业生,经统一文化考试,择优录取。学生修业期满,经考试合格,发给毕业证书,国家不包分配,但可根据需要对口择优录用。

三、职业技术中学选介

霞山区职业高级中学 

创建于1987年,原名湛江市第十八职业高级中学,1995年,市第八职中与第十八职中合并,改为现名,是广东省重点职业高级中学、湛江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开设有会计、商务英语、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2000年,有教学班20个,在校学生近1000人。

学校位于霞山区文明北一路29号,占地面积5667平方米,环境优美,建有教学楼、科学楼、实训大楼,设有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电工、财会模拟、语音等多个实验室。

学校有专任教师70多人,其中,中高级教师占70%以上。至2000年,已有1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分别在全国、省、市的教育刊物上发表并获得奖励;有16人分别被评为省、市级先进工作者。学校以“全面育人,以优取胜”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德才并重、一专多能的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升学率高、专业性强、就业面广”的办学特色。2000年,学校升学率居全市职中前列,超出省上线率15%、市上线率16%。就业率高达93%以上,是湛江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湛江市文明单位。

第八节 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

一、成人教育

1984年,湛江市为了办好成人教育,成立成人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加强成人教育工作的管理。是年,霞山区参加文化补课的有250人,学习合格240人,合格率96%;参加技术补课的有56人。1985年,参加高中文化学习120人,参加各类中专学习326人,参加电大、业大和各类函授20人,参加各系统初中文化补习1797人,经考试合格1334人,合格率为74%。1986年,职工培训工作,在基本完成文化课补习、技术课补习的基础上转入技术业务培训。是年,霞山区参加全省统考59人,毕业53人,毕业率89.83%。1987年,按照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精神,举办干部职工中专学校、干部职工中专班、电视中专班、函授中专班、业余中专班、农民中专班等共招收380人,毕业245人。1989年,成人教育报考大、中专生共1661人(其中大专以上1249人,中专430人,被录取890人)。霞山区大专被录取人数居全市之首,中专居第四位。1990年,成人教育报名高考1746人,上线718人。1991年,成人教育报名高考1634人,上线660人。1992年,成人教育报名高考1652人,上线758人。1993年,成人教育报名考试2028人,分别是专科升本科64人、大专理科617人、文科1063人、外语124人、中专160人。1995年,成人教育报名高考1570人。2000年,成人教育报名高考1000人。20世纪90年代,成人教育的特点:电视、函授、业余班级有较大的发展,脱产班级有所减少;学校的多功能作用逐步增强,电大、业大既办学历教育,又办单科业余教育、岗位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自学考试

自学考试是1984年开始建立发展起来的选拔培养人才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由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新的教育形式。这种制度和形式包括高等教育和中专教育两个层次,作为教育的“四大块”(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工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广东省自学考试部署的要求,霞山区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筹备自学考试。高等自学考试开考的专业有汉语言文学、英语、商学、统计、哲学、政治理论等9种。中专自学考试开考的专业有公安、护理、中药、金融、税收等72种。1985年,参加高等自学考试62人(含汉语言文学、英语、商学、哲学等),取得三科以上的合格证仅16人。1985年至1989年,累计自学考试报考5199人,取得毕业证书的考生409人,取得单科合格证书的2561人。1989年,霞山区招生办公室被评为广东省自学考试先进单位。1990年,自学考试报考1249人。1991年,自学考试报考2448人。1992年,自学考试报考6401人。1993年,自学考试报考2679人。1994年,自学考试报考4704人,霞山区考试办公室和市十中考场被评为广东省自学考试先进单位。1995年,自学报考4870人。1999年,自学考试报考7605人。2000年,自学考试报考9505人,是历年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比上年多出1900人。

1990年开始,自学考试制度逐步完善。是年,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1993年,广东省教育厅发出《关于中小学教师自学考试有关问题通知》。1995年,广东省教育厅制定了《广东自学考试细则》,规范了自学考试方针政策和考试细则,规定课程考试合格的由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发给单科合格证书,不合格的不进行补考,但可参加下一次该门课程的考试。自学考试的特点是“灵活机动”,“周期短、见效快”。

霞山区1984~2000年成人教育办学情况表

表22-15                                                          单位:所、个、人

班 数

招 生

毕业生

在校生数

教职工数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 中

其 中

本专

校师

1984

 1

10

10

250

250

169

169

524


 524


 27

1985

 4

38

38

1589

1558

647

647

2049

 31

2018

35

 83

1986

 4

54

50

1472

1472

640

640

2881

250

2631

21

110

1987

 4

68


1685

1685

1044

924

3522

130

3392

21

135

1988

 3

48


1270

1270

995

905

2702

122

2580

21

110

1989

 3

46


638


803


2527

122

2405

21

100

1991

 2

12


210


278


607



 4

 37

1992

 2

12


201


219


611



 4

 37

1994

 2

12


202


201


608



 4

 35

1995

 1

8


40


28


176



 3

 7

1996

21







568




 25

1997

21

21






630




 25

1998

21

21


195


630


195




 10

1999

21

21


115


195


115




 10

2000

21

21


96


185


 96




 10

第九节 扫盲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营区城区文盲、半文盲人数和只有初小文化程度者占工人总数的一半以上。1950年,霞山城区工人业余夜校办起识字班。1953年,湛江市成立扫盲工作委员会。1954年,市成立了扫盲办公室。1958年,工厂、街道都成立扫盲指挥部、扫盲协会和扫盲突击队,开展全民识字教育活动,扫盲工作进展较快。1962年,城区文盲职工只占职工总数的19%。“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工作停顿。20世纪70年代后期,又恢复了此项工作,并以单位或单位的工会组织学习,扫盲效率高、效果好。1981年,经省、市级验收,霞山城区已完成了青壮年职工基本扫除文盲的任务,成为无文盲城区。

城郊的海 头 乡(今 海 头 镇)农村文盲对象较多,约占总人口的85%以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办起农民夜校,开展扫盲活动。1954年大办识字班,1956年掀起扫盲高潮,1958年出现扫盲“大跃进”,14~40岁的青壮年文盲基本入学。1963年,在公办小学附设扫盲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扫盲工作中断。1978年逐步恢复。至1980年,海头区公所(今海头镇)通过了湛江地区工农教育委员会的验收,宣布基本脱盲。1981年,经地、市交叉检查验收达到脱盲乡镇的标准之后,每年继续采取措施防止新文盲出现。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8年,国务院颁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海 头 乡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了扫盲工作的力度。1990年,海 头 乡教委对扫盲工作进行验收。全乡15~40周岁青壮年18158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8人,占青壮年0.1%。为了扫除文盲,乡政府采取措施,组织尚未脱盲人员进行补习。参加学习的有16人,占扫盲对象88.9%,验收脱盲15人,占学员93.8%。

1994年,省、市两级人民政府对霞山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行验收,同时对海头乡的扫盲工作进行高标准的考核验收(扫盲对象15~40周岁,扩大到15~45周岁,非文盲率从95%以上提高到100%;识字要求由认识1500个汉字增加到2000个汉字)。验收标准还包括近三年来脱盲人员,复盲人员复盲率低于5%;乡镇、管理区建立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六率”达到要求(六率:小学入学率98%、巩固率98%、留级率5%、升学率95%、毕业率95%、流失率1%)。经过省、市验收小组严格考核验收,认定霞山区海头乡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年,霞山区被广东省评为“两基”工作先进区。

第十节 社会办学

一、办学概况

1966年之前,霞山区社会力量开办的学校有解放小学、朝阳小学、洪屋小学、霞山中学等4所中小学。起初,教师工资及办公费全部靠向学生收费解决,后来教师工资改由霞山公社负责发放。1971年,这4所学校全部改制为公办学校,原霞山中学、解放小学合并更名为湛江市第十八小学,朝阳小学易名为湛江市第十小学,洪屋小学易名为湛江市第二十三小学。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逐渐形成重知识重文化的风气。至20世纪80年代初,各种文化补习班应运而生,主要是补习中学文化(国家规定1968~1980年初、高中毕业的人必须进行文化补课合格,才承认学历)和补习大专文化,以提高文化层次 和 提高学历层次。举办补习班的有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职校和私人。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需求,80年代中期又涌现理发、裁缝、烹调、电工等职业技术短期培训学校。这类学校由劳动部门批准开办。主要学校有申美、益智、霞山文化技术学校(后更名为协培学校)。这3所学校在办好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的同时,转向以学历为主的教育,逐渐成为以学历教育为主的社会力量办学。至90年代中期,全区有协培、民进、益智、新华等4所社会办职业高级中学。这4所学校均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和管理,是霞山区作为县级建制后,批准举办的第一批民办学校。90年代后期,由于种种原因,停办2所,迁出1所,至2000年只有协培职中坚持下来,并发展成为具有小学、初中、职中三个层次的学校。

1991年8月,海头乡特呈岛里村、蓬溪管理区溪墩村和西厅管理区西内村相继办起太邱小学、溪墩小学和得英学校三间民办学校。1994年,新时期城区第一所民办小学——培贤小学成立,地点在湖光路10号。1997年开办南粤学校。1999年,启明小学成立。2000年,启才、乐群等民办学校相继成立,培贤、启明学校增设初中部。在普通小学、初中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以技能培训与文化课学习兼修的中小学。国家体委潜水运动学校举办的中国足球学校湛江分校,设有小学部和初中部。黄治武先生于1995年开办的湛江少林武术学校,设有小学、初中、高中部,是霞山区社会办学中场地、校舍、设备最高标准的学校。2000年,全区共有民办中小学9所,学生12470人。民办幼儿园31所,在园幼儿3196人。

二、社会办学学校

湛江市协培职业高级中学 坐落于霞山区菉塘北五路5号,占地面积664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学校创建于1982年7月,原名湛江市霞山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1985年更名为湛江市协培高级中学,1988年9月易为现名。原址在华南热带作物加工研究所内。后几经搬迁,于1992年8月迁至现址。创建人:李子威。

学校有六层教学大楼1幢,两层教学小楼2栋,砖瓦结构平房16间,电教室有电脑60台,物理、化学,电子(电工)仪器一批。生活设施配套,设有学生食堂和可容纳250人住宿的五层学生宿舍楼1幢。2000年,在职教师62人,其中小学教师17人,初中教师21人,高中(中专)教师24人。在职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5人,占教师总数的72%;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3人,中级教师职称的5人;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4人,中级教师职称的3人。

学校原以文化技术培训和普通高中为主,于1988年开办职业高中和中专班,开设计算机(含电工)、会计、文秘、幼师、服装设计和旅游等9个专业。1993年开办小学、1999年增设普通初中班,成为一所有校属场地、多层次、多专业的社会办学校。2000年,全校22个教学班1300学生,其中小学7个班440人、初中6个班410人、高级职中(中专)9个班450人。招生区域以霞山区为主,面向湛江市各县(市)、区,以及广东省部分县(市)。

学校以“面向社会、服务大众、为平民办学、为社会育才”为办学宗旨;以“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为管理理念;实行“三可”、“四不”的收费原则,即是对困难学生收费可减、可缓、可免;不限区域、不限户口、不收择校费、不收赞助费。使学生入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为家长解困、为学生谋职业是该校的办学特色。1982年至2000年,共培养高级职业(中专)班毕业生1600人,其中考上大学的60 人,推荐就业的870人,占毕业生的54.4%。

湛江市少林武术学校 创建于1995年,坐落在三岭山森林公园旁,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实行封闭式、军事化管理的文武类型的全寄宿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99980多平方米(折合300多亩),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校内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景色清新。创建人:黄治武。

1995年,招收学生42名,4名武术教练。1998年,发展到21个教学班级,其中幼儿园1个班、小学12个班、初中6个班,高中2个班;在校学生800多人;有教职工140人,其中文化课专职教师60人,武术教练40人。学生除来自湛江市五县四区外,还遍及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江西、福建、新疆、内蒙古等地,港、澳、台亦有少量。

随着生源的增加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设施也日臻完善。有1幢四层16间教室的教学楼,2幢共20间平房教室;每间教室均配有电视机、投影机;配有50台计算机的教室1间。此外,有1个400米跑道的足球场、6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有3000多平方米的练功厅,800多平方米的健身房。师生住宿楼8幢,共5760多平方米,生活设施齐全。

1999年7月,学校导入CIS管理识别系统,管理工作在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同年,受文莱、希腊、加拿大武术协会和香港武术协会及澳门“少年飞鹰会”邀请,组团访问以上国家和地区。学校被定为武汉体院、广州体院武术训练基地,广东省女子拳击、跆拳道训练基地。

2000年,共有34个教学班,1200多名在校学生,其中幼儿园1个班、小学15个班、初中14个班、高中4个班。教职工200多人,其中专职教师73人。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38人,初级职称25人;武术教练员42人,其中大专学历22人,中专学历19人;具有一级教练职称的11人,占26%。世界散打冠军王世英、泰国世界冠军孟拼(BoonPheng Klnphayak)、少林寺十八罗汉蒋东旭等武术和体育界知名人士也加盟少林武校。

学校始终坚持“以文化为基础,以武术及其它文体为特色,以学生成才为目标”的办学方针。1997年至2000年,学生在国内外各项武术赛事中,共获得金银铜奖牌300多枚。其中关胜获国际南拳冠军、全国南拳冠军。为广州体院、武汉体院、湛江师院等高等院校输送232名优秀学生。

学校先后被国家、省、市授予“湛江市文明单位”、“广东省先进武术馆校”、“广东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先进集体”、“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十大武术名校”、“全国十大武术教育基地”等称号。

第十一节    驻区普通中学和高等院校

湛江市第二中学 

广东省一级学校,湛江市重点中学,位于霞山区民治路,原是1905年开办的安碧沙罗学校(法华学校)旧址。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10月16日,市人民政府将正义中学、湖光中学、麻斜中学、益智中学合并,重新组建成新的完全中学,定名为湛江市第二中学。是地、市重点中学。1968年,高中部曾迁往三岭山,取名湛江市工农中学。同时,还先后开办平乐、新场农村分校,“文化大革命”后撤回,复名湛江市第二中学。1997年与湛江海洋大学合办湛江海洋大学附属中学(民办初中)。同时,重新自办一所湛江市港城实验中学(民办)。今该校校本部(霞山校区)占地面积16675平方米,建筑面积18377平方米。有7层科学楼1幢,5层教学楼2幢,5层教师宿舍楼2幢,还有电化教学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和图书馆。新校区位于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平北路(在建),面积2万平方米。2000年,全校高中教学班85个,在校学生4500多人,教职工280人,教师学历全部达到国家要求,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的教师30人。学校拥有现代化电教综合管理系统、校园千兆网、62单元的监控系统、广播系统、信息资料中心、教师电子备课室、演播室、心理咨询室和多媒体教学功能室等,形成高速度、高层次的信息教育技术格局。

学校注重素质教育,教学成果较为显著。1982年,被评为省、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83年,被省定为湛江市重点中学;1996年,经省市检查评估,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广东省传统体育项目(田径)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体育成绩突出,学校为国家队输送了包括吴国村、张小冬、李桂莲等一大批在亚洲乃至世界的优秀运动员;学校田径队荣获广东省中学生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3次金牌总分第一,团体总分第一。

湛江海洋大学

1997年1月1日成立,由原江湛江水产学院和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主校区在市郊湖光镇原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原址,霞山校区在霞山区解放东路。是广东省属高等院校。

原湛江水产学院历史悠久。1935年,广东省教育厅在汕头创建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培养渔业捕捞和养殖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几经易名和迁址。 1962年夏天,学校从中山县唐家湾迁来湛江市霞山区,与1958年创办的华南工学院湛江分院合并。1963年6月,由国家水产部命名为湛江水产专科学校。1950年至1966年,湛江水产专科学校(包括广东水产学校)共培养22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1973年恢复招生,培养推荐选送的工农兵学员。1977年,恢复正常招生考试,招收本科四年制学生,开设海洋捕捞等6个专业。197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易名为湛江水产学院,招生范围随之扩大,主要面向中南、西南两大区,并兼顾全国。1979年起,学院以本科为主专科为辅,同时发展成人教育,本科、专科专业由9个增加到26个,本、专科在校生770多人。1981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为学士学位授予权院校。原湛江农业专科学校于1980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其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1958年至1980年,学校办办停停,校名也多次变更,直至1980年才平稳发展。1990年,学校设有农业、农业经济管理、林果、畜牧4个系11个专业,在校学生1200余人,专任教师146人,其中正副教授23人。学校校园广阔,环境优越,有实验农场和水稻、甘蔗、甘薯(番薯)、果树、牧草等教学教研基地。

1997年两校合并,定名为湛江海洋大学。1998年6月,学校获硕士学位授予权,9月取得招收留学生资格。1999年,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价。2000年11月,学校和青岛海洋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签署了中国三所海洋大学学术交流合作协议书。是年,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在该校挂牌,正式开展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工作。2000年,学校设有水产学院、工程学院、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寸金学院、基础科学系、外语系、社科部、体育部等学校直属教学院系部。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是年,有各类学生1.2万人,其中本科生9000人;教职工1200多人。

广东医学院 

广东省属重点高等院校,其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196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专科升格为五年制本科院校,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9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易为今名。位于霞山区文明东路,占地面积16134.4平方米(合242亩)。

20世纪80年代,学院设有医疗系本科、基础医疗学师资本科,以及医疗等5个专业专科。附设有综合性附属医院、附属护士学校各1所。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次年又批准病理解剖学等7个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更名后,学院的办学规模和教学、科研质量不断提升。到2000年,新增4个本科专业。校外教学点由2 所增加到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所(湛江市中心医院、深圳市福田医院),教学实习医院增加到6所。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继续与日本大阪3所院校保持合作关系之外,还另与爱嫒大学医学院发展新的合作,扩大了国际上的影响。

90年代,学院已发展为有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高等医学院校,设有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2个系、34个教研室、15个研究室和检验中心、实验中心等。普通本科有五年制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专业;普通专科有医学影像、口腔医学、眼耳鼻喉科学、麻醉学、临床医学等专业,成人教育专科有临床医学专业。2000年,在校学生4002人。全院有教师、医师等专业技术人员110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正副主任医师、正副研究员等150多人。学校教学设备整全先进,环境优美,为一所富有特色的高等院校。

湛江广播电视大学   

创办于1980年。是年与创办于1979年的湛江市业余大学组成两个牌子、一套班子的综合性成人高等学校。校址位于霞山区文明中路,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教学、实验大楼等基建设施,有物理、机械、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语言等实验室和2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及闭路电视系统等设备,形成一个由接收、录制、播放、实践4个环节组成的电化教学系统。

学校以经营管理专业为主,并有理工科和文科的成人高等院校。从1983年起,市辖各县都相继成立分校或工作站,市直属及中央省驻湛单位共设27个教学点,设有各类专业35个。以面授辅导和电视教学相结合,以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等多媒体相结合进行手段先进、方式灵活近远距离教学。在办业余大专班的同时,还办全日制大专班,既办以大专、中专为主导的学历教育,又发展非学历教育。2000年,在校学生3917人(其中大专3422人,本科495人)。在职教职员工67人。

附:中小学教育成果

1995年以前,霞山教育工作成绩一般。1995年以后,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比赛,效果显著,成绩骄人。

霞山区中小学1990~2000年获市以上各项奖励表

表22-16

一、综合类

获奖年份

获      奖      项      目

1990

省自学考试先进单位

1991

市先进党委

1992

全国先进少年军校

1993

市先进党委

1994

省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1995

省先进教育工会、市招生考试工作先进单位

1996

市物价工作先进单位

1997

市“两个文明一起抓”文明单位、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

1998

省先进教育工会;全国青少年“强国之路二十年”读书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奖;市“讲文明,树新风,军民共建文明卫生城市”先进单位;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省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

1999

市第二届中小学科技艺术节科技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市第二届中小学科技艺术节教师合唱组一等奖,全国青少年“五十年辉煌、新世纪畅想”读书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奖

2000

全国青少年“走进新世纪”读书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先进教育工会

1996~2000

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市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市小学教师普通话大赛团体第一名、市普通高等、中专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

二、教研类

1、学生获奖情况

获奖年份

学科

竞赛类别

获奖人数

1995

数学

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省三等奖1名

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优胜奖2名

全国初中数学联赛

全国二等奖7名

全国数学联赛

优胜奖9名

省“育苗杯”小学三年级数学竞赛

省一等奖16名

市初二数学竞赛

市一等奖5名、市二等奖20名

物理

全国初中物理竞赛

省一等奖1名、省二等奖3名

化学

全国初中化学竞赛

全国二等奖3名;市一等奖4名;市二等奖15名

1996

语文

省“育苗杯”小学五年级竞赛

市特等奖15名、市一等奖31名、市二等奖67名

数学

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

全国二等奖7名;全国三等奖80名

市高二数学竞赛

市二等奖6名

市初二数学竞赛

市一等奖1名、市二等奖5名

物理

全国初中物理竞赛

全国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省一等奖5名、二等奖7名;市二等奖30名

化学

全国初中化学竞赛

全国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2名;市一等奖4名、二等奖10名

英语

省初二英语竞赛

省奖1名、市一等奖2名、市二等奖26名

1997

语文

第四届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

市一等奖1名、二等奖6名

数学

省第三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湛江赛区优胜者

省一等奖1名、三等奖3名

物理

全国初中物理竞赛

全国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省一等奖4名;市二等奖9名

化学

省初中化学奥林匹克选拔赛

省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8名;市一等奖9名、二等奖40名

英语

全国初二英语能力竞赛

市特等奖7名、一等奖23名、二等奖6名

1998

语文

第四届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

全国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46名

化学

全国高中化学广东赛区

省二等奖(市一等奖)1名、省三等奖(市二等奖)2名

全国初中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

全国二等奖5名;省一等奖4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3人;市一等奖21、二等奖35人

生物

全省中学生生物粤赛初赛湛江赛区

省一等奖4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17名

1999

语文

省中学生优秀作文

高中组:省二等奖2名

物理

全国初中物理竞赛

全国二等奖(市特等奖)1名、三等奖(市特等奖)3名;省一等奖(市一等奖)8名、二等奖(市二等奖)5名

化学

全国初中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

省一等奖7名、二等奖13名;市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

2、教师获奖情况

获奖年份

科目

类 别

获奖情况

1995

数学

省中小学数学优秀论文评比

省二等奖2篇、三等奖2篇

1996

数学

省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

省二等奖1名、三等奖4名

生物

市生物教师优秀论文评选奖

市一等奖1篇、二等奖4篇

1997

历史

市第二届中学历史优秀课评比

市一等奖1名

音乐

市首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

市一等奖2名

1998

政治

市首届政治教师教学论文评比

市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

语文

省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课例评比优秀课例(录像)

省一等奖1名、三等奖1名

市第二届中学语文学科教师优秀论文评比

市二等奖2名

音乐

市中小学音乐教师论文、教案评比

论文:省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5篇;教案:市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

1999

语文

省第二届普教成果项目

《中学作文激趣教学》邱一红(十二小)

自然

市小学自然教师优秀论文评比

市一等奖3篇、市二等奖3名

技能

市幼儿教师技能技巧竞赛

全能奖: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美术: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舞蹈: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钢琴: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

三、德育类

获奖年份

获奖类别

获奖情况

1997

三好学生

省 “三好学生”1名;市“三好学生”51名、“三好学生标兵”12名、优秀干部8名

市优秀少先队员

12名

1998

省第二届少先队“少年主人杯”竞赛

小制作小工艺类:省二等奖4名、三等奖2件;小发明、小实验类:省三等奖3件;小论文、小考察类:省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1件;创造性队伍活动方案类:省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少年军校(录像带)类:省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

1999

市“助残扶弱”征文比赛

市一等奖6篇、二等奖2篇

市少儿卡拉OK赛

市一等奖:幼儿组、儿童组、少年组各1名

市幼儿书画比赛

版面设计一等奖1名、书画一等奖4名、二等奖5名

市中小学生读书知识竞赛和论文比赛

知识竞赛:小学组,市一等奖4名;中学组,市一等奖4名。征文比赛:小学组,市一等奖5名、二等奖7名;中学组,市一等奖4名、二等奖7名

四、科技艺术类

获奖时间

获奖类别

获奖情况

1999

市第二届中小学科技艺术节先进集体

霞山区教育局

科技教育先进学校

市十二小、市四中、港一中、市二十五小

科技教育成果展览展板设计奖

霞山区教育局获市三等奖

科学家故事演讲比赛

市三等奖2名

《小学生学科技》知识竞赛

市一小15名

市第二届中小学科技艺术节科技教育成果展览作品

市特等奖1名、一等奖6件、二等奖12件

科学小论文(学生)

市一等奖2篇、市二等奖1篇

市文艺比赛

文艺比赛组织奖、舞蹈创作奖、舞蹈指导奖、合唱指导奖、器乐指导奖;中学生、小学生合唱一等奖,中小学教师合唱一等奖;小学生舞蹈一等奖、中学生舞蹈二等奖;中、小学生乐器一等奖

市第二届中小学科技艺术节

书法作品:市一等奖8名、市二等奖8名

绘画作品:市一等奖8名、市二等奖6名

摄影作品:市二等奖:教师组5名,学生组5名

2000

省中小学生学习航天科技知识征文比赛

省特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8篇

市第十届市青少年发明创造和科学论文比赛

发明创造作品:市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科学论文:市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科学幼想绘画:市一等奖3名、二等奖2名;教师科学作品:市一等奖2件

五、体育类

获奖年份

获奖类别

获奖单位或个人

1990

省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

霞山教育局

1991

市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先进个人

赵文芝(区教育局)

1992

全国先进体育教师

林均尧(市十二小)

1995

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

市四中

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个人

陈培鹏(市十八中)

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体卫先进单位

市八中

各县(市)、区学校体卫行政管理进行评估

霞山区被评为优秀,名列全市第一

1996

省先进体育卫生研究会

区学校体育卫生研究会

1998

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行政干部

王德明(区教育局)

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体育教师

熊光渠(市七小)

2000

省教学特等奖、最佳教态奖和教学组织奖

邱息珍(市二十中)

省教学一等奖、最佳教态奖和教学组织奖

伍梅(市九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