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经济综述
发布时间 : 2011-10-10 16:47来源 : 本网
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况
清代,西营(今霞山)区域只是散落着几条滨海小乡村,居民以半农半渔为生。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被法国租占后,在此建兵营,辟马路,办起为其服务的几间小商店,后逐渐形成小城市。直至20世纪30年代,西营作为广州湾首府,辟为自由贸易港,商业才兴起,但发展缓慢,只有几间经营航运和为航运服务的商铺以及几家规模都不大的洋行(俗称“九八行”或“咕喱行”)。工业除了由法国人办的东洋电灯公司西营支公司(西营发电厂)和中国人办的绍昌枧厂外,再没有其他现代化的工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40年代初,内地的京、津、沪、穗等大城市和香港相继沦陷,不少商家和难民纷纷逃来避难,弹丸之地的西营,人口骤增,成为我国南方对外贸易的重镇和航运中心,当时通往香港、越南的千吨以上轮船就有二三十艘,工商业呈现出畸形的繁荣。民国32年(1943年)日军占领广州湾,外来商贾纷纷逃离,整个经济日渐衰落,繁荣逐步消失。民国34(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广州湾回归祖国,西营为新设的湛江市中心区。由于战争创伤,加上国民党湛江市当局政治腐败,横征暴敛,国民经济更陷于全面崩溃的局面。
1949年12月19日西营解放。解 放 后,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位于西营的湛江港作为中国南方大港进行建设后,带动了西营的经济发展。同时,西营陆续兴建了湛江人民机械厂、湛江汽车修制厂、湛江农业机械厂、湛江化工厂等大中型企业,奠定了西营区域性经济的基础。区属经济作为独立的发展系列,既与区域性整体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自己的特征。1953年以前,西营区的行政体制处于初建阶段,主要是抓政权建设和社会治安。全区农业和商贸业有很大发展,但区直属工业基本上空白。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霞山区经济发展处于徘徊状态。粉碎以江青为首“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百废待兴,经济建设仍停滞不前。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霞山区认真贯彻执行会议精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贯彻“调整、巩固、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和挖潜、革新、改造运动,发展适销对路产品和外贸出口产品,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经营管理,狠抓生产薄弱环节,工业生产逐步发展。1979年,全区大小厂社由1975年的38家发展到48家;工业产品由1975年的32种发展到60种,其中外贸出口产品有11种。在1979年湛江市工业产品质量评比中,霞山区的铁巾钩、密封电炉、台磅、旅行器材、服装、水泥、钢球、色漆、电焊机等产品被评为一等品。农副业生产,强调尊重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自主权,维护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正当权益,因地制宜大搞菜田基本建设,农副业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197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277.08万公斤,蔬菜生产总产量1051.09万公斤,淡水养殖25万公斤。街道经济,采取国家支援、集体筹办、个人自筹资金等多种形式,大办街道集体所有制的工业和服务行业,发展和扩大修、补、改行业和商业服务网点,仅1979年全区新办各种类型的组、店、站等服务网点66个,街道手工业、服务行业完成产值520万元。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私营经济,1979年发放个体经商牌照480户,广开了就业门路。是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917.4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00万元,比1975年增长66.7%;农业总产值817.48万元,比1975年增长6%。
1980年至1984年,是霞山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此期间,全国实行改革开放,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但是由于霞山区经济底子薄弱,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跟不上,资金缺乏,因此,经受不住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冲击,一些企业连年亏损,有的被迫停产、转产。1984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2282.4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756万元;全年商品纯销售额4685万元,财政收入916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95元。
1985年,霞山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狠抓企业的体制改革,在所有制结构、生产、分配和人事制度及行政管理等方面逐步进行改革;加强企业管理,进行技术改造,先后与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引进技术和资金,改造一些死火企业;推行厂长(经理)、校(院)长负责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小型国营商业放开经营,改革、简化劳动工作手续,财政改拨款为贷款,实行超收分成等,城乡经济得到全面发展。是年,霞山区社会总产值6534万元,比1984年增长50.9%。其中,工业总产值2149万元,比1984年增长65.75%;农业总产值846万元,比1984年增长6.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016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6877万元,比1984年增长103%;财政总收入1525万元。
1986年起,霞山区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七五”计划时期(1986~1990年),霞山区的经济工作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在治理整顿中深入改革开放。农业生产继续抓好各种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把发展“两水一牧”(水果、水产、畜牧业)、种好蔬菜作为主要任务。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稳定改善。1990年,全区社会总产值39522万元,国民生产总值201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3412万元,全年商品销售总额41901万元,财政收入3161万元,职工年人均工资2548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131元。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1990年,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88家,工业总产值17488万元,比1985年增长6倍多;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5200万元,建筑业产值2569万元。农业稳定发展。1990年,农业总产值5924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002万元,渔业产值1922万元,牧业产值1897万元,副业产值65万元,林业产值38万元。乡镇企业在困境中崛起。1990年,全区乡镇企业总收入15610万元,上缴税金425.9万元,实现利润461.81万元。市场繁荣,物价稳中有降。1990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1901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41985万元。
“七五”期间,霞山区区属工业呈轻型结构,以轻工业为主。1985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8:1。1987年后,工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快了重工业发展步伐,使之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是年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1.6:1,1990年约为1.7:1。从行业结构上看,主要工业部门有建材、食品、家具制造、造纸、印刷、化工、塑料制品、金属制品、机械、电子等行业,其中以食品和机械工业为主。1988年,食品和机械工业的产值分别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9.2%、28.7%。从所有制结构看,以集体工业为主,其次为村办工业,全民工业占的比重不大(集体56%、村办35%、全民7.5%)。骨干企业有机械厂、钢球厂、轧延厂、日用化工厂、港城水泥厂、蜡烛厂、饮料厂。其中,霞山机械厂以其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而成为一家著名企业。1984年上半年前,该厂曾是一间死火厂,在改革开放中,经过几年努力,终于走出困境,生产蒸蒸日上,效益年年提高。1987年,实现工业产值1012万元,税利93万;1988年,完成工业产值1433万元,税利112万;1989年,完成1587万元,税利115万元;1990年,完成2180万元,税利170万元。1988年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和省先进集体。全厂有工程技术人员49人,厂房7500平方米。厂长林亚华1988年至199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广东省立功创先劳动竞赛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省劳模,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0年,全区外向型企业15家,出口产值917万元,创汇82.8万美元。出口主要产品有焊锡丝、锡铝焊料条、电解电容器、布类、服装、薄膜袋、乳胶手套、工艺蜡烛、旅游帐篷、麻织工艺品、水产品等。
“八五”计划时期(1991~1995年),霞山区实施“大商埠”发展战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1995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44亿元,比1990年增长1.98倍,年平均递增27.2%;工农业总产值9.33亿元,比1990年增长2.69倍,年均递增36.9%;财政收入0.96亿元,比1990年增长1.97倍,年均递增2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9.50亿元,比“七五”计划时期增长46.5倍。
“八五”期间,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改善。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53亿元,比1990年增长3.67倍,年均递增42.5%,五年翻了两番多。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好转,1995年完成销售产值6.45亿元。非国有工业迅猛发展,成为全区工业增长的“领头军”,1995年全区非国有工业完成总产值8.43亿元。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新上了一批高科技项目,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海蓝蓝儿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海鲜高强营养素被列为省重点科技新产品,1995年8月试产成功,日产值达20多万元。海头电子鞭炮厂引进的电子鞭炮,是国家专利产品。压感式电脑绘图机是省的星火项目,产品经过半年试销,市场看好。神皇酒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特级金奖。这批技术含量较高项目的开发和形成生产规模,为霞山区的工业生产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1995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7987万元,比1990年增长13.9%,年均递增8%。乡镇企业在竞争激烈和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持续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档次、高技术、高效益的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了生产和效益的同步增长。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6.67亿元,比1990年增长2.84倍,年均递增39.6%;乡镇企业总收入6.74亿元,比1990年增长3.32倍。乡镇企业上马了一批规模大、产品对路、效益好的企业。双力饮料厂开发的美容果汁、三合一果汁、椰子汁、八宝粥等产品,先后获得中国优质科技保健产品金奖、中国国际饮品技术金奖、第五届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等称号,产品销往全国。海头机械厂自行设计、制造了40多个产品,其中切片机、碎煤机获得国家专利。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1995年,新签外资合同8宗,合同总投资额2554.6万美元,签订加工装配合同11宗,合同加工费总额841.2万美元。五年间,累计利用外资8281万美元,比“七五”时期增长23.8倍。对外贸易从小到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995年,全区外贸出口总额2969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21倍,年均递增50.7%;出口创汇累计4533万美元,比“七五”时期增长6.5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1995年,全区集市贸易成交额11.19亿元,比1990年增长1.67倍,年均递增22.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90亿元,比1990年增长2.49倍,年均递增29.3%。物价平稳,人民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日益丰盈。1995年,全区职工年人均工资5965元,农民平均收入2010元。
“九五”计划时期(1996~2000年),霞山区实行“稳中求进,有效增长”的经济工作方针,战胜罕见的自然灾害(第9615号特大台风),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九五”期末的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0.61亿元,是1995年的1.46倍,年均递增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亿元,年均递增7%;第二产业增加值2.77亿元,年均递增9.2%;第三产业增加值7.08亿元,年均递增7.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153元,是1995年的1.3倍。全区财政总收入1.5亿元,是1995年的1.56倍,年均递增9.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726万元,是1995年的1.4倍,年均递增7.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4亿元,年均递增9.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5.29亿元,年均递增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8.6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681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累计5733万美元。
“九五”期间,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九五”期末三大产业比例由1995年的12:25.9:62.1调整为9.6:25:65.4。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这一期间,着重发展了“三高”(高产、高质、高效)农业、海洋产业和农村牧副渔业。“九五”期末全区农业增加值1.0463亿元,年均递增7.0%。200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51亿元,比1995年增长89%。其中,种植业产值3830万元、牧业产值4174万元、副业产值766万元、渔业产值6272万元、林业产值6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3.08亿元,总收入12.42亿元,年均递增率分别为14.2%和13.0%。
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通过加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抓大放小”、“扶强扶优”等措施,使工业结构性矛盾得到缓解,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全区工业实力得到加强。200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9.03亿元,比1995年增长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国有工业产值10038万元,集体企业产值7155万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50469万元。“九五”期间,有中纤板厂,海新钢管厂,新兴盛化纤公司的丙纶长丝、聚脂切片项目,鑫宝化工厂,金龙面粉厂,肉联厂,和丰造纸厂等工业项目投产,本区初步形成了以饲料、建材、化纤、化工、食品加工、轻工制品为主体的企业群体。200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2.39亿元,年均递增10.7%。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新村铁路专线、特呈岛车船轮渡码头,开始了港南大堤维修加固和小水利设施除险加固达标工作。配合省、市对农村电网进行全面改造,区内新建和扩建一批道路和设施,市容面貌和环境卫生进一步得到改善。“九五”期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67亿元。
市场建设取得成绩,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建成南站(布匹)市场、海新(钢材)市场、粤海建材市场、谢屋市场、水果批发市场、花木鸟市场、旧货市场、东风市场,开始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民享市场的前期工作。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信息、社会保险业等有较大发展。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4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3.85亿元,年均递增率分别为9.7%和4.4%。
人民生活逐步改善。200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50元,实际年均递增0.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460元,是1995年的1.7倍,年均递增11.5%。城镇登记失业率2.8%。
霞山区1984~2000年国民经济统计表
表5-1 (当年价) 单位:万元
年份 | 国内生 产总值 | 其中 | 工农业 总产值 | 其中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工业总产值 | 农业总产值 | |||
1984 | 2592 | 1164 | 523 | 905 | 2939 | 1411 | 1528 |
1985 | 3920 | 1455 | 1017 | 1448 | 4330 | 2250 | 2080 |
1986 | 4526 | 1589 | 1083 | 1854 | 5487 | 3299 | 2188 |
1987 | 8396 | 2344 | 2710 | 3342 | 10473 | 7101 | 3372 |
1988 | 12963 | 2995 | 4341 | 5627 | 15513 | 11007 | 4506 |
1989 | 17023 | 3743 | 4390 | 8890 | 19741 | 14433 | 5308 |
1990 | 20100 | 4349 | 5279 | 10472 | 23412 | 17488 | 5924 |
1991 | 24500 | 5100 | 6480 | 12920 | 27236 | 20549 | 6687 |
1992 | 29390 | 3900 | 8380 | 17110 | 32132 | 25771 | 6361 |
1993 | 41000 | 5414 | 12440 | 23146 | 50647 | 42020 | 8627 |
1994 | 61110 | 6707 | 21525 | 32878 | 89749 | 79854 | 9895 |
1995 | 70773 | 8218 | 19705 | 42850 | 121122 | 109233 | 11889 |
1996 | 81247 | 9273 | 23429 | 48545 | 124660 | 112321 | 12339 |
1997 | 84156 | 10775 | 21535 | 51846 | 112761 | 99527 | 13234 |
1998 | 92420 | 10007 | 26871 | 55542 | 125183 | 111353 | 13830 |
1999 | 98319 | 10287 | 21880 | 66152 | 94003 | 79799 | 14204 |
2000 | 106082 | 10463 | 24832 | 70787 | 105412 | 90308 | 15104 |
霞山区若干年份农轻重结构变化情况表
表5-2 (当年价) 单位:万元、%
年份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工农业总产值 | 4330 | 23412 | 121122 | 105412 |
其中:农业产值 | 2080 | 5924 | 11889 | 15104 |
占% | 40.04 | 25.30 | 9.82 | 14.33 |
轻工业产值 | 1963 | 11722 | 36289 | 62492 |
占% | 45.33 | 50.07 | 29.96 | 59.28 |
重工业产值 | 287 | 5766 | 72944 | 27816 |
占% | 6.63 | 24.63 | 60.22 | 26.39 |
霞山区200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表5-3
产品名称 | 单位 | 2000年 | 1999年 | 同比% |
中密度纤维板 | 立方米 | 88948 | 86150 | 3.2 |
机制纸板 | 吨 | 8381 | 4579 | 83 |
甲醛 | 吨 | 10850 | 10078 | 7.7 |
涤纶长丝 | 吨 | 3367 | 2203 | 52.8 |
配混合饲料 | 吨 | 24796 | 20854 | 18.9 |
软饮料 | 吨 | 1950 | 240 | 712.5 |
家具 | 件 | 12550 | 5000 | 151.0 |
红砖 | 万块 | 2500 | 2500 | 0.0 |
服装 | 万件 | 32 | 30 | 6.7 |
大米 | 吨 | 3500 | 3204 | 9.2 |
霞山区2000年主要农业产品产量表
表5-4
产品名称 | 单位 | 2000年 | 1999年 | 同比% |
粮食 | 吨 | 7902 | 8119 | -2.7 |
稻谷 | 吨 | 6373 | 6338 | 0.6 |
花生 | 吨 | 467 | 446 | 4.7 |
糖蔗 | 吨 | 8000 | 7400 | 8.1 |
蔬菜 | 吨 | 17383 | 17299 | 0.5 |
水果 | 吨 | 227 | 140 | 62.1 |
牛饲养量 | 头 | 2811 | 2801 | 0.4 |
出栏量 | 头 | 610 | 600 | 1.7 |
生猪饲养量 | 头 | 37892 | 36240 | 4.6 |
出栏量 | 头 | 25660 | 24955 | 2.8 |
三鸟饲养量 | 万只 | 123.6 | 161.2 | -23.3 |
出栏量 | 万只 | 85.7 | 123 | -30.3 |
蛋类总产量 | 吨 | 311 | 1478 | -79.0 |
海产品产量 | 吨 | 6230 | 5649 | 10.3 |
淡水产品产量 | 吨 | 3156 | 2973 | 6.2 |
第二节 经济发展速度
霞山区是湛江市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的中心,但1983年以前,区直属经济不但规模很小,而且发展速度缓慢。1984年6月,霞山区改为县级直辖区建制。新体制后,区委、区政府坚持改革、开放、搞活,促进全区“工、农、商、建、运”全面发展,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综合实力逐年增强。198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592万元。1984年后,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84年至1997年的14年间,发展速度有4个翻番:1984年至1987年翻1番,198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396万元;1987年至1989年翻1番,198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7023万元;1989年至1993年翻1番,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1000万元;1993年至1997年翻1番,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4156万元。1985年至1990年“七五”时期,发展速度为263%,年均递增52.6%;1990年至1995年“八五”时期,发展速度为123.8%,年均递增24.76%;1995年至2000年“九五”时期,发展速度为34.7%,年均递增6.94%。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06082万元,是1984年的40.93倍,年均增长29.9%。
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由1984年的2939万元发展到2000年的105412万元,年均增长28.25%;财政总收入由1984年的916万元发展到2000年的14958万元,年均增长19.13%;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84年的5万美元发展到1998年的1176万美元,2000年为1000万美元,年均增长64.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84年的4186万元发展到2000年的236376万元,年均增长29.8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984年的291万元发展到2000年的14552万元,年均增长27.83%;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4年的1078元发展到2000年的7097元,年均增长12.6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378元发展到2000年的3460元,年均增长14.87%。(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计算,发展速度、增长率按可比价计算,其他指标、增长率均按当年价计算。)
霞山区主要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平均递增速度
表5-5 ( 按可比价计算) 单位:%
指 标 | “七五”时期 | “八五”时期 | “九五”时期 | |
国内生产总值 | 33.8 | 23.1 | 8.0 | |
其中: | 第一产业 | 16.7 | 6.0 | 7.1 |
第二产业 | 36.1 | 20.6 | 9.5 | |
其中:工业 | 49.9 | 18.8 | 11.2 | |
第三产业 | 42.9 | 28.1 | 7.5 |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29.7 | 19.7 | 6.2 | |
工业总产值 | 47.8 | 25.4 | 7.8 | |
农业总产值 | 18.2 | 2.6 | 7.3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39.2 | 28.9 | 9.7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23.6 | 78.8 | -6.5 | |
财政总收入 | 15.7 | 24.8 | 9.5 | |
职工年人均工资 | 15.2 | 18.5 | 10.2 | |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 20.4 | 12.2 | 11.5 |
第三节 经济结构
一、产业结构
1985年至2000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农业)比重逐年下降,变化幅度较大,1985年占37.12%,1990年占21.64%,1995年占11.61%,2000年下降到9.86%;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比重有升有降,变化幅度不大,1985年占25.94%,1990年上升到26.26%,1995年上升到27.84%,2000年下降到23.41%;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及其他)比重连年上升,变化幅度最大,1985年占有36.94%,1990年上升到52.10%,1995年上升到60.55%,2000年上升到66.73%。第一、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985年分别是:37.12:25.94:36.94;2000年分别是:9.86:23.41:66.73。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轻、重结构变化较大,总的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1985年占48.04%,1990年下降到25.30%,1995年下降到9.82%,2000年略有上升,占14.33%;轻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1985年占45.33%,1990年上升到50.07%,1995年下降到29.96%,2000年上升到59.28%;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1985年占6.63%,1990年上升到24.63%,1995年上升到60.22%,2000年下降到26.39%。农、轻、重产值比重1985年分别是:48.04:45.33:6.63;2000年分别是:14.33:59.28:26.39。
霞山区部分年份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
表5-6 (当年价) 单位:万元、%
年份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国内生产总值 | 3920 | 20100 | 70773 | 106082 |
第一产业 | 1455 | 4349 | 8218 | 10463 |
占% | 37.12 | 21.64 | 11.61 | 9.86 |
第二产业 | 1017 | 5279 | 19705 | 24832 |
占% | 25.94 | 26.26 | 27.84 | 23.41 |
第三产业 | 1448 | 10472 | 42850 | 70787 |
占% | 36.94 | 52.10 | 60.55 | 66.73 |
二、所有制结构
1984年至2000年,霞山区工业、商饮业所有制结构变化较大。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的比重不大,1985年占有为零,1990年占2.5%,1995年下降到0.9%,2000年上升到11.1%;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占有比重逐年下降,1985年占85.5%,1990年占46.4%,1995年占36.8%,2000年下降到7.9%;其他工业企业占的比重比较大:规模以下企业(指年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村及村以下工业)工业总产值比重,1985年占14.5%,1990年上升到44.2%, 2000年下降到25.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中外合营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1990年占5.4%,2000年占55.9%。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民所有制经济占有比重,1985年占72.9%, 2000年下降到1.0%;集体经济占有比重,1985年占18.6%,1990年上升到21.3%,2000年下降到2.0%;个体经济占有比重变化最大,1985年占有8.5%, 2000年上升到75.1%。
霞山区部分年份工业、商饮业所有制结构情况表
表5-7 单位:万元、%
工业总产值 |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 ||||||||
年 度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年 度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合 计 | 2250 | 17488 | 109233 | 90308 | 合 计 | 8027 | 43105 | 150535 | 236376 |
国有企业 | 432 | 1005 | 10038 | 国有经济 | 5848 | 15879 | 19856 | 2387 | |
占% | 2.5 | 0.9 | 11.1 | 占% | 72.9 | 36.8 | 13.2 | 1.0 | |
集体企业 | 1924 | 8119 | 40229 | 7155 | 集体经济 | 1490 | 9166 | 24090 | 4829 |
占% | 85.5 | 46.4 | 36.8 | 7.9 | 占% | 18.6 | 21.3 | 16.0 | 2.0 |
联营工业 (国内企业) | 258 | 个体经济 | 689 | 17584 | 177388 | ||||
占% | 1.5 | 占% | 8.5 | 40.8 | 75.1 | ||||
中外合营工业 | 946 | 50469 | 合营经济 | 476 | |||||
占% | 5.4 | 55.9 | 占% | 1.1 | |||||
村及村以下工业 | 326 | 7733 | 26380 | 22646 | 私营经济 | 25947 | |||
占% | 14.5 | 44.2 | 24.2 | 25.1 | 占% | 11.0 | |||
其他类型企业 | 41619 | 其他经济 | 106589 | 25825 | |||||
占% | 38.1 | 占% | 70.8 | 10.9 |
三、商品流通结构
1985年至2000年,全区当年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所占比重由78.2%上升到78.3%;餐饮业占的比重由20.0%下降到8.1%;制造业占的比重由1.7%上升到2.7%;其他行业零售所占的比重由0.1%上升到10.9%。以集市与非集市划分,全区集贸市场占比重较大,1985年全区有集贸市场7个,营业面积29254平方米,成交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85.7%;2000年集贸市场发展到50个,其中,粮油肉菜市场24个、服装家私综合市场17个、建材市场8个、汽车市场1个,营业面积321450平方米,成交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64.7%。
霞山区部分年份商品流通结构变化情况表
表5-8 单位:万元
年 份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 8027 | 43105 | 150535 | 236376 | ||
行 业 类 型 | 1、批发、零售贸易业 | 6279 | 37794 | 90340 | 185177 | |
占% | 78.2 | 87.7 | 60.0 | 78.3 | ||
2、餐饮业 | 1604 | 4442 | 10283 | 19097 | ||
占% | 20.0 | 10.3 | 6.8 | 8.1 | ||
3、制造业 | 134 | 697 | 4687 | 6277 | ||
占% | 1.7 | 1.6 | 3.2 | 2.7 | ||
4、其他 | 10 | 172 | 45225 | 25825 | ||
占% | 0.1 | 0.4 | 30.0 | 10.9 | ||
集 市 及 非 集 市 | 集 贸 市 场 | 个数 | 7 | 11 | 24 | 50 |
面积(m2) | 29254 | 62902 | 92846 | 321450 | ||
成交额 | 6877 | 41985 | 11896 | 152910 | ||
占% | 85.7 | 97.4 | 74.3 | 64.7 | ||
非集市零售额 | 1150 | 1120 | 38639 | 83466 | ||
占% | 14.3 | 2.6 | 25.7 | 35.3 |
四、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1987年至1991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较少,最多年份是1988年,投资总额782万元,其中生产性投资174万元,占22.3%;非生产性投资608万元,占77.7%。在非生产性投资中,住宅投资额317万元,占非生产性投资的52.1%。
1992年至200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有所提高,每年都超过1亿元,最多年份是1996年,投资总额32234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6037万元,占80.8%;房地产投资2579万元,占8.0%。2000年完成投资总额是14552万元。其中,基本建设1743万元,占12%,房地产开发2100万元,占14.4%,其他投资10709万元,占73.6%。
霞山区部分年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化情况表
表5-9 单位:万元
年 份 | 完成投资总额 | 年 份 | 完成 投资 总额 | 其中 | |||||
合计 | 其 中 | 基本 建设 | 房地产开发 | 其他投资 | |||||
生产性 | 非生产性 | 其中:住宅 | |||||||
1987 | 724 | 199 | 525 | 312 | 1995 | 23194 | 11240 | 8551 | 3403 |
1988 | 782 | 174 | 608 | 317 | 1996 | 32234 | 26037 | 2579 | 3618 |
1990 | 113 | 113 | 63 | 1997 | 15304 | 12579 | 1438 | 1287 | |
1992 | 18471 | 16194 | 2277 | 1588 | 1998 | 11762 | 4992 | 1745 | 5025 |
1993 | 23171 | 15603 | 7568 | 3102 | 1999 | 12863 | 3700 | 2210 | 6953 |
1994 | 29854 | 17302 | 12552 | 5778 | 2000 | 14552 | 1743 | 2100 | 10709 |
第四节 经济效益
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985年,霞山区国内生产总值2883万元,人均137元。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12570万元,比1985年增长3.36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3元,比1985年增长2.67倍。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64400万元,比1990年增长4.12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22元,比1990年增长10.77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9600万元,比1995年增长39.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29元,比1995年增长27.14%。
二、国民收入和社会积累
1987年,霞山区国民收入5282万元,社会积累较少,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13.71%。1988年至1991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时期,霞山区社会积累很少。1992年,霞山区社会积累大幅度增长。1995年,国民收入5040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收入46.01%,当年新增固定资产达8097万元。1998年,国民收入6308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收入18.64%,当年新增固定资产5934万元。
1987年至1998年11年期间,霞山区国民收入增长10.94倍,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收入增加4.93个百分点,1998年,新增固定资产增长10.22倍。
从1999年开始,“国民收入”这一统计指标取消。
霞山区部分年份国民收入和社会积累情况表
表5-10 (当年价) 单位:万元、%
1987年 | 1990年 | 1995年 | 1998年 | 1998年比1987年增长 | |
国民收入 | 5282 | 12923 | 50407 | 63084 | 10.94(倍) |
固定资产投资 占国民收入 | 13.71 | 0.87 | 46.01 | 18.64 | 4.93个百分点 |
当年新增 固定资产 | 529 | 40 | 8097 | 5934 | 10.22(倍) |
三、工业净产值、增加值和产品销售率
1985年,工业净产值43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24.21%;1990年,工业净产值235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26.98%,“七五”时期年均递增39.9%。1995年,工业净产值901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14.58%,“八五”时期年均递增30.8%。1995年后,不再统计“工业净产值”,开始统计“工业增加值”这一指标。
1995年工业增加值1459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13.36%;2000年工业增加值21050万元,占工业总产值23.31%,1995年至200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8.85%。
1995年至1997年,霞山区工业产品销售率低于省标准,1998年后高于省标准。2000年,工业产品销售率103.1%,比省标准的92.12%增加10.98个百分点。
霞山区1985~1995年工业劳动率、净产值情况表
表5-11 (不变价)
1985年 | 1990年 | 1995年 | “七五”时期年均递增(%) | “八五”时期年均递增(%) | |
工业总产值(万元) | 1813 | 8730 | 61955 | 36.9 | 48.0 |
劳动生产率(元/人) | 8019 | 24467 | 142360 | 25.0 | 42.2 |
工业净产值(万元) | 439 | 2355 | 9019 | 39.9 | 30.8 |
占工业总产值(%) | 24.21 | 26.98 | 14.58 |
霞山区1995~2000年工业增加值和产品销售率情况表
表5-12 (当年价) 单位:万元、%
年度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工业总产值(万元) | 109233 | 112321 | 99527 | 111353 | 79799 | 90308 |
与上年同期比较(±%) | 36.8 | 29.8 | -11.4 | 11.9 | -28.3 | 13.2 |
工业增加值(万元) | 14591 | 17497 | 15906 | 23168 | 17680 | 21050 |
与上年同期比较(±%) | -13.4 | 19.9 | -9.1 | 28.7 | -23.69 | 19.1 |
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 | 13.36 | 15.58 | 15.98 | 20.81 | 22.16 | 23.31 |
工业产品销售率(%) | 77.9 | 78.2 | 87.5 | 97.8 | 93.1 | 103.1 |
四、农业净产值、商品率和人均产值
1985年,霞山区农业净产值141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8.0%,农产品商品率86.3%。1990年,农业净产值367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2.0%,农产品商品率81.5%。1995年,农业净产值821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9.1%。农产品商品率83.2%。“七五”时期农业净产值年均递增21.0%,“八五”时期农业净产值年均递增17.5%。1995年后,统计口径改变,不再统计“农业净产值”,开始统计农业人口人均产值。1995年农业人口人均产值10384元, 2000年达到24214元。1995年至2000年,霞山区农业人口人均产值年均递增26.64%。
霞山区1985~1995年农业净产值、商品率情况表
表5-13 (当年价) 单位:万元、%
1985年 | 1990年 | 1995年 | “七五”时期年均递增(%) | “八五”时期 年均递增(%) | |
农业总产值(万元) | 2080 | 5924 | 11889 | 23.3 | 15.0 |
农业净产值(万元) | 1413 | 3672 | 8218 | 21.0 | 17.5 |
占(%) | 68.0 | 62.0 | 69.1 | -1.8 | 2.2 |
农业商品率(%) | 86.3 | 81.5 | 83.2 | -1.1 | 0.4 |
霞山区1995~2000年农业人口人均产值情况表
表5-14 (不变价) 单位:万元、%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
农业总产值 (万元) | 53665 | 85176 | 102330 | 111411 | 121695 | 126753 |
与上年同期比较(±%) | 35.3 | 38.2 | 20.1 | 8.9 | 5.4 | 4.2 |
农业人口人均产值(人/元) | 10384 | 14495 | 19913 | 21766 | 23736 | 24214 |
与上年同期比较(±%) | 33.4 | 39.6 | 37.4 | 9.3 | 5.2 | 2.0 |
第五节 人民生活
一、城区居民生活
清末民初,广州湾法国殖民当局统治下的西营几乎没有什么商工企业,只有少数城市居民营商、做小买卖或以手工业谋生,大多数以出卖劳力,从事苦力、搬运为业,收入微薄,生活困苦。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全国进入抗战,大批港澳和内地人士、游资涌入广州湾,西营人口激增,一些酒店食肆娱乐场所,甚至烟、赌、妓馆应运而生,也为西营市民扩大了就业门路,部分居民生活稍有改善。民国32年(1943年)日军占领广州湾,外来商贾纷纷逃离,撤走资金,大多数商店和小手工业作坊纷纷关门歇业或倒闭破产,居民生活又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据当年《大光报》所载:街上难童甚多,蓬头垢面,或沿门托砵,或随人乞怜,甚为凄惨。抗战胜利后,由于政局混乱,经济萧条,物价飞涨,市民“入不敷出,食不足以养生,衣不足以御寒,居则陋且隘。”民国36年(1947年)1月5日,市区上等米每担19万元,至3月15日涨到190万元。民国38年(1949年)市场更是一片混乱,出现了抢米、抢布现象。据当年有关资料测算,是年每人每月的收入大约只有5.60元,消费支出5.78元,大多升斗市民处于入不敷支状态。
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区居民仍然较为贫困,人民政府采取很多措施帮助市民渡过难关。1950年5月,西营区政府向断粮户急赈米粮,并以工代赈发动街道居民,参加生产劳动,进行生产自救,稳定市场物价,使居民收入逐年增加。1953年起,实行了工资制。是年全区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355元(比全省平均工资391元低10.4%)。但当时主要消费品价格稳定,大米每公斤0.26元,花生油每公斤1.3元,猪肉每公斤1.58元,棉布每米1.23元,居民生活还比较平稳。1958年至1962年,由于“大跃进”的失误,市场商品奇缺,物价一路上涨,每公斤猪肉从1958年的1.6元升至1961年的35.00元左右,1960年至1961年零售物价指数上涨了10%,为了保证本区户籍的居民基本生活,按政府有关规定将定量的生活必需品以及食品副食品的票证凭户口簿发到各户。60年代至70年代,虽然经过多次调整,职工干部的工资有所提高,年人均工资增至502元,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居民收入单一,市场上商品短缺,当时测算,居民要用80%的收入购买生活必需品,膳食营养水平低,有少数居民甚至连温饱的问题都未能解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全国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实行改革开放,工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80年代后,随着经济发展,就业人口增加,国家对干部职工的工资又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加上社会物资日益丰富,居民生活有明显提高,并有小部分人富裕起来。
1980年至2000年间,霞山区居民的收入、支出和居住情况:
收入 1985年,霞山区全区职工10220人,年人均工资1256元。1990年职工12309人,年人均工资2548元。1985年至1990年,职工人均工资每年递增15.2%。1995年,职工14567人,年人均工资5943元。1990年至1995 年,职工人均工资每年递增18.5%。 1995年至2000年,职工人均工资每年递增10.3%,2000年,职工9712人,年人均工资9674元。
霞山城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84年1078元,1990年2248元,1995年7110元,2000年7097元。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各阶层人员收入有所不同,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后,差距越来越大,最低收入的一年只有一两千元,高收入的可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支出 1980年,霞山城区居民年人均支出398.35元,其中商品支出355.15元。1984年,人均支出622.04元,其中商品支出563.95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市场物价有波动,1988年至1989年出现通货膨胀,物价高升。1988年和1989年物价指数分别达127.5和121.4,居民支出大大增加。1990年物价有所回落,是年人均支出1969.5元,其中消费支出1818.7元。1995年物价指数又上升到115.0,是年人均支出7430.4元,其中消费支出6447.0元。1998年后,物价趋于平稳,2000年人均支出7553.2元,其中消费支出6329.8元。
2000年,霞山城区居民消费支出构成:食品类占44.0%,其中粮食3.7%,肉禽及制品15.2%,水产品7.6%,菜类3.7%,干鲜瓜果类2.4%;衣着类占5.2%,其中服装占3.8%;设备用品及服务7.8%,其中耐用消费品3.5%;医疗保健占5.1%;交通和通讯9.0%,其中交通工具1.1%;娱乐文教占11.2%,其中耐用消费2.1%;教育6.6%;居住13.1%;杂项商品及服务占4.6%。
住房 1984年,霞山城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5平方米,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15.9平方米,比1984年增长1.4倍。
霞山区部分年份城区百户家庭人口、就业、收入情况表
表5-15 单位:元、人
年 份 | 1995年 | 2000年 |
一、平均家庭人口(人) | 3.46 | 3.42 |
二、就业人口(人) | 2.10 | 1.99 |
其中:1、全民职工 | 1.54 | 1.52 |
2、集体职工 | 0.22 | 0.07 |
3、其他所有制职工 | 0.22 | 0.26 |
4、个体劳动者 | 0.09 | 0.11 |
5、其他劳动者 | 0.04 | 0.02 |
三、离退休人口(人) | 0.32 | 0.31 |
四、就业者负担系数 | 1.65 | 1.72 |
五、可支配收入(元) | 7110.2 | 7097.0 |
其中:1、来自全民职工工资 | 3846.4 | 4487.5 |
2、来自集体职工工资 | 297.4 | 119.3 |
3、来自其他制职工工资 | 410.6 | 618.1 |
4、来自个体就业者收入 | 191.8 | 220.5 |
5、来自其他劳动者收入 | 27.1 | 27.1 |
6、家庭其他劳动收入 | 289.3 | 321.8 |
7、家庭财产性收入 | 244.9 | 234.4 |
其中利息或红利 | 191.8 | 64.9 |
8、转移性收入 | 1153.5 | 1124.0 |
其中赡养赠送收入 | 260.2 | 368.2 |
六、就业者平均收入 | 8948.2 | 9435.7 |
其中:1、职工收入 | 9085.2 | 9651.5 |
2、个体劳动者收入 | 7808.5 | 6928.7 |
3、其他劳动者收入 | 3128.0 | 3987.1 |
七、离退休人员平均收入 | 5642.5 | 7256.3 |
霞山区2000年城区居民支出情况表
表5-16 (百户人均) 单位:元
现金支出合计 | 8998.1 | 其中:(1)交通费 | 101.1 | |
一、实际支出 | 7550.9 | (2)电讯费 | 261.4 | |
(一)消费性支出 | 6329.8 | 6、文化教育及娱乐 | 710.6 | |
1、食品 | 2787.0 | 其中:(1)教育费 | 416.9 | |
其中:(1)粮食 | 208.0 | (2)文化娱乐 | 159.8 | |
(2)肉类及制品 | 949.5 | 7、居住 | 831.9 | |
(3)水产品类 | 500.0 | (1)住房 | 387.1 | |
(4)菜类 | 234.4 | (2)水电燃料 | 444.8 | |
(5)干鲜瓜果类 | 150.5 | 8、杂项商品及服务 | 292.6 | |
(6)在外用餐 | 347.8 | 其中:(1)个人用品 | 65.9 | |
2、衣着 | 330.4 | (2)理发、美容用品、服务费 | 71.7 | |
3、家庭设备及用品 | 491.4 | (3)旅游 | 106.9 | |
其中:(1)耐用消费品 | 218.6 | (二)非消费性支出 | 1221.1 | |
(2)日用杂品 | 113.6 | 其中:(1)赡养、赠送 | 613.2 | |
(3)家庭服务 | 94.1 | (2)购建房屋 | 529.9 | |
4、医疗保健 | 319.6 | 二、借贷支出 | 1447.2 | |
其中医药费 | 218.0 | 其中:1、存入储蓄款 | 968.0 | |
5、交通、通讯 | 566.3 | 2、储蓄性保险 | 289.2 |
霞山区2000年城区住户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表
表5-17 (百户人均)
项目 | 数量 | 项目 | 数量 | |
1、毛皮大衣(件) | 30 | 19、影碟机(台) | 52 | |
2、呢大衣(件) | 71 | 20、录放像机(台) | 27 | |
3、毛毯(条) | 144 | 21、家用电脑(台) | 13 | |
4、地毯(方) | 0 | 22、组合音响(套) | 45 | |
5、组合家具(套) | 59 | 23、录音机(台) | 72 | |
6、沙发床(个) | 59 | 24、摄像机(台) | 2 | |
7、沙发(个) | 190 | 25、照相机(架) | 47 | |
8、大衣柜(个) | 161 | 26、钢琴(架) | 2 | |
9、写字台(张) | 126 | 27、其它中高档乐器(件) | 9 | |
10、摩托车(辆) | 38 | 28、微波炉(台) | 32 | |
11、自行车(辆) | 182 | 29、空调器(台) | 65 | |
12、家用汽车(辆) | 0 | 30、电炊具(个) | 73 | |
13、缝纫机(台) | 79 | 31、淋浴热水器(台) | 95 | |
14、洗衣机(台) | 98 | 32、抽排油烟机(台) | 82 | |
15、电风扇(台) | 273 | 33、吸尘器(台) | 4 | |
16、电冰箱(台) | 85 | 34、健身器材(件) | 5 | |
17、冰柜(台) | 1 | 35、移动电话(台) | 30 | |
18、彩色电视机(台) | 118 |
霞山区2000年城区住户住房情况
表5-18 (百户人均)
项 目 | 数量 | 项 目 | 数量 | |||
居住面积 | (1)人均4平方米以下 | 0 | 房屋产权 | 1、公房 | 23 | |
(2)4—6平方米 | 2 | 2、租赁私房 | 0 | |||
(3)6—8平方米 | 5 | 3、部分产权自有房 | 27 | |||
(4)8—10平方米 | 6 | 4、自有房 | 50 | |||
(5)10—12平方米 | 11 | 自来水使用 | 1、无自来水 | 0 | ||
(6)12—14平方米 | 11 | 2、独用自来水 | 100 | |||
(7)14平方米以上 | 65 | 3、公用自来水 | 0 | |||
卫生设备情况 | 1、无卫生设备 | 6 | 电话拥有 | 1、无电话 | 2 | |
2、有厕所浴室 | 92 | 2、公费电话 | 16 | |||
3、有厕所无浴室 | 1 | 3、自费电话 | 82 | |||
4、公用卫生设备 | 1 | 住宅建筑式样 | 1、单栋配套楼房 | 1 | ||
厨房使用 | 1、独用厨房 | 100 | 2、单元式配套住房 | 93 | ||
2、无厨房、公用厨房 | 0 | (1)一居室 | 0 | |||
燃料使用 | 1、管道煤气 | 2 | (2)二居室 | 8 | ||
2、液化石油气 | 98 | (3)三居室 | 37 | |||
3、烧煤、其他 | 0 | (4)四居室及以上 | 48 | |||
设备 | 1、无取暖设备 | 62 | 3、普通楼房 | 6 | ||
2、有空调设备 | 38 | 4、普通平房 | 0 |
霞山区部分年份职工年平均工资
表5-19 单位:年、元/人
1985 | 1986 | 1987 | 1988 | 1989 | 1990 | 1995 | 2000 | |
1、农业 | 2250 | 2769 | 10032 | 14800 | ||||
2、工业 | 885 | 1056 | 1364 | 2104 | 2033 | 1998 | 4598 | 7734 |
3、建筑业 | 1090 | 1263 | 1484 | 2872 | 2627 | 1798 | 4274 | 8970 |
4、交通运输业 | 2554 | 3412 | 818 | 1158 | 2727 | 2588 | 7250 | |
5、商、饮、物供、仓储业 | 1157 | 1267 | 1389 | 1758 | 2142 | 2348 | 4610 | 4864 |
6、房地产、居民服务业 | 1292 | 1370 | 1558 | 2045 | 2654 | 2896 | 7191 | 10429 |
7、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 | 1621 | 1728 | 1623 | 2117 | 2863 | 3373 | 7373 | 13267 |
8、文教、广播、电视事业 | 1453 | 1501 | 1541 | 2061 | 2428 | 2878 | 7347 | 10522 |
9、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 | 1000 | 9286 | 3824 | |||||
10、金融保险业 | 1250 | 2000 | 2115 | 2400 | 8595 | 6757 | ||
11、国家党政机关、社团 | 1705 | 1746 | 1670 | 2236 | 2787 | 3017 | 8820 | 11077 |
二、农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西营农村贫困落后,多数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农民没有土地或土地很少,只能依靠租地耕作维生,收成的产品,除交租外,所剩无几,过着穷苦的生活,能有蕃薯粥充饥就很不错了,遇上自然灾害只能靠野菜、树叶充饥。农村穷人多,多数人衣不遮体,夏天男人很少穿上衣,冬天穷人披一条麻袋御寒(俗称“家贝包”)。家境较好的披棉毡被套。白天打赤脚,早晚才穿自制的木屐、草鞋,逢年过节或访亲访友才穿布鞋。住的条件更差,农村大部分房屋都是泥土加茅草的泥土墙草屋,潮湿、黑暗、通风差,农民世代就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遇到台风等自然灾害,更是求助无门。农村极少数富有人家外出坐轿或骑马,绝大多数农民出门靠肩挑步行。20世纪30年代,搭高轮木制牛车,本地人称“唐车”,既是农村的交通工具又是生产工具,一直使用到4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过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农民耕者有其田,生活改善,大多数农民一日三餐是一稀二干(一餐粥两餐饭)或二稀一干(两餐粥一餐饭)。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由于连续受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冲击和破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仍比较贫穷。1959年至1960年,农村每人吃不到10公斤原粮,更没有油、肉,有不少农民得了水肿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80年代末,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部分农民开始富裕起来,长年以蟛蜞汁、田蟹汁、鱼露(即腌鱼水)和自种瓜菜、咸罗卜为主菜的日子,已成过去。农民新屋入伙、结婚等喜庆日子,几百元上千元的酒席,一摆便是十桌八桌,和城市居民过喜庆日子没有多大的区别。农民生活的改善,除了食饱穿暖外,居住条件也大大改善。2000年,海头镇农村已基本实现了楼房化。1100人的东纯村,新建楼房360栋;1060人的屋山村,新建楼房290栋; 2600多人的革命老区菉塘村新建楼房850栋。全镇农民拥有各类货运汽车494辆,客运汽车105辆,工程机械338台。不到4000人口的特呈岛,拥有机动渔船499艘,年人均纯收入3300元。全镇存款余额达1.6亿元。
1987年至2000年间,霞山区农民人均收入和支出情况,以及农村农民居住情况:
收入 1987年,霞山区农民年人均收入638元,1990年人均收入1131元,比1987年增长77.3%;1995年人均收入2011元,比1990年增长77.8%;2000年人均收入3460元,比1995年增长72.1%。
支出 1987年,霞山区农民年人均支出932元,其中生活消费支出627元。1988年至1989年,出现通货膨胀,物价高升。1988年和1989年物价指数分别达127.5和121.4。农民支出大大增加。1990年,物价指数略有回落,人均支出1639元,其中生活消费1015元,比1987年增长61.9%;1995年,物价指数又上升到115.0,人均支出4915元,其中生活消费2392元,比1990年增长136.0%;1998年后,物价趋于平稳。2000年,人均支出3760元,其中生活消费2795元,比1995年增长16.8%。
住房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中只有少数的地主、富农家庭才有砖木结构的瓦面平房居住,绝大多数贫苦农民的居住条件简陋落后,多是土墙(俗称泥墙)茅屋、草屋或蔗叶屋,且建筑低矮、结构简陋、不通光、不透气。有的人畜混居,甚至人无居所。
新中国成立初的土地改革期间,乡政府没收地主房屋分给无房农民居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农民建房仍以茅草房为主。1964年以后,农民陆续将草屋改建或新建砖木结构的瓦面平房。至1978年,时属郊区的海头公社23个生产大队,7210户农民,建有砖木结构瓦面平房的4939户,共15645间(每间12~15平方米)。之后,随着生活的改善,居住茅草屋的人逐年减少。1980年,钢材、水泥、红砖等建筑材料敞开供应后,农民建房开始向楼房化发展。但初时以钢筋水泥混合结构,外墙洗贴石米,厨房、卫生间不配套,楼高一至三层的居多。1990年起,逐步以框架结构、外墙贴瓷片,室内装修、整体美观、款式多样,楼层高至五层的为多,有的甚至高八层,也有个别农户盖起了别墅式楼房。至90年代中后期,农民居住茅草屋已成为历史。据海头镇统计,1980年至2000年,全镇农民建有私人楼房3780幢,总建筑面积938400平方米,人均占有面积19.88平方米,比1984年人均居住使用14.3平方米增长5.5个百分点。其中建私人楼房最多的村庄是菉塘850幢、北月460幢、东山360幢、东纯360幢、屋山290幢、新村200幢。
霞山区2000年农村住户定点调查情况表
表5-20 单位:人、元
项 目 | 数量 | 项 目 | 数量 | |
一、户均人数(人) | 5.60 | 3、牧业 | 201 | |
其中:1、在校学生 | 0.87 | 4、渔业 | 37 | |
2、61岁以上老人 | 0.47 | 5、工业 | 335 | |
3、整半劳力 | 3.87 | 6、建筑业 | 0 | |
(1)就业农业 | 2.53 | 7、交通、运输、邮电业 | 727 | |
(2)就业商饮业 | 0.53 | 8、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 366 | |
(3)就业乡内 | 3.10 | 9、社会服务、文教、卫生业 | 0 | |
(4)就业区内乡外 | 0.57 | 10、其他 | 30 | |
(5)就业省内区外 | 0.20 | (三)财产性收入 | 26 | |
(6)就业省外 | 0 | 1、利息 | 20.3 | |
二、人均全年总收入(元) | 4443 | 2、股息、租金、红利 | 0 | |
(一)工资性收入 | 951 | 3、土地征用补偿 | 5.6 | |
1、在非企业得到 | 140.2 | 4、其他 | 0.1 | |
2、在本地企业得到 | 0.4 | (四)转移性收入 | 128 | |
3、外出从业得到 | 0 | 1、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或带回 | 0 | |
4、其他 | 810.4 | 2、亲友赠送 | 106 | |
(二) 家庭经营收入 | 3338 | 3、调查补贴 | 22 | |
1、农业 | 1642 | 4、救济金、救灾金、保险年金 | 0 | |
其中种植业 | 1397 | 5、退休金、抚恤金、其他 | 0 | |
2、林业 | 0 | 三、人均全年纯收入(元) | 3460 |
霞山区2000年农民家庭经济支出情况表
表5-21 (30户人均) 单位:元
项 目 | 金额 | 项 目 | 金额 | |
一、总支出(元) | 3760 | (4)在外饮食 | 152 | |
(一)家庭经营费用支出 | 728 | 2、衣着 | 109 | |
其中:1、农业生产 | 280 | 3、居住 | 179 | |
2、牧业生产 | 91 | 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143 | |
3、交通、运输、邮电 | 201 | 5、医疗保健 | 152 | |
(二)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 | 43 | 6、交通、通讯 | 176 | |
(三)税费支出 | 41 | 7、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 | 354 | |
(四)生活消费支出 | 2795 | 8、其他商品和服务 | 164 | |
1、食品 | 1518 | (五)财产性支出 | 7 | |
其中:(1)主食 | 288 | (六)转移性支出 | 146 | |
(2)副食 | 975 | 其中赠送亲友 | 116 | |
(3)其他 | 97 | 二、期末银行存款 | 990 |
霞山区2000年农村住户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表
表5-22
项 目 | 每户平均 | 项 目 | 每户平均 | |
1、大型家具(件) | 0.47 | 15、寻呼机(部) | 0.57 | |
2、洗衣机(台) | 0.33 | 16、彩色电视机(台) | 0.93 | |
3、电风扇(台) | 4.03 | 17、黑白电视机(台) | 0.07 | |
4、电冰箱(台) | 0.10 | 18、录放像机(台) | 0.03 | |
5、空调机(台) | 0.03 | 19、摄像机(架) | 0 | |
6、抽油烟机(台) | 0 | 20、影碟机(台) | 0.17 | |
7、吸尘器(台) | 0 | 21、组合音响(台) | 0.23 | |
8、微波炉 | 0 | 22、收录机(台) | 0.40 | |
9、热水器(台) | 0.10 | 23、照相机(架) | 0 | |
10、自行车(辆) | 3.20 | 24、家用计算机(台) | 0 | |
11、摩托车(辆) | 0.63 | 25、中高档乐器(件) | 0 | |
12、汽车(生活用 辆) | 0 | 26、电饭锅(个) | 0.70 | |
13、电话机(台) | 0.37 | 27、液化气炉具(台) | 1.13 | |
14、移动电话(部) | 0.10 |
霞山区2000年农民家庭居住环境定点调查情况表
表5-23
项 目 | 单 位 | 每户平均 |
一、住房面积 | 平方米 | 97.5 |
二、住房类型 | ||
1、楼房面积 | 平方米 | 56.8 |
2、砖瓦平房面积 | 平方米 | 38.9 |
3、其他 | 平方米 | 1.8 |
三、住房结构 | ||
1、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 | 平方米 | 59.5 |
2、砖木结构面积 | 平方米 | 36.2 |
3、其他 | 平方米 | 1.8 |
四、住房条件 | ||
1、生活用电量 | 度 | 150 |
2、用液化气燃料 | 户 | 0.63 |
3、有卫生设备 | 户 | 0.27 |
4、有空调设备 | 户 | 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