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区建设
发布时间 : 2011-10-10 16:41来源 : 本网
第一节 城建概况
霞山区位于湛江市区中部,是湛江市中心城区。清代,这里还是一片滨海荒地和个别村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租占广州湾,在这里建筑兵营,称为西营。宣统三年(1911年),法国驻广州湾公使署从东营(今麻斜)搬迁到西营(今霞山)。从此,西营成为广州湾行政首府。西营逐渐发展成为市区。广州湾法当局曾对西营城区建设作过一个简单规划。国民政府收回广州湾后,湛江市政府也曾拟订《建设新湛江五年计划》,但一直没有实施。国家把湛江市列为新兴的海港城市建设。
1949年12月19日,湛江市解放。新中国成立初期,西营区内建筑物几乎都是砖瓦平房,只有少数二层楼房,如青岛路、汉口路、逸仙路两旁法租占广州湾期间所建的二层楼房。天主教堂和位于延安路的法资汇理银行(今中国工商银行湛江市分行第一支行办公楼)是当时最高的建筑物。主要街道多用砖石块或沥青铺设而成,如延安路、青岛路、汉口路、逸仙路等。路宽为8米至11米。商贸企业多集中于逸仙路。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居民1万多人。
1952年12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建设湛江港和黎湛铁路。1955年,国务院批准湛江市城市规划,并提出“发展西营,利用赤坎”的建设方针,西营进入大规模建设新时期。1955年7月1日,黎湛铁路开始营运;1956年5月1日,我国自行设计和建设的现代化港口——湛江港开港。1958年4月5日,湛江民航机场扩建设工程竣工设试航。西营成为陆海空交通齐全的新型的港口城市。为把湛江市建设成现代化工业海港城市和美丽的滨海城市,湛江市人民政府分别于1955年、1975年、1985年、1993年对城区的建设发展作出四期(1955~1975年规划、1976~1985年规划、1986~2000年规划、1994~2010年规划)详尽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经50年不断发展,霞山城区建设发展变化很大。至2000年止,霞山市区面积发展到8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68.83平方里,常住人口34.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7万人。湛江港区已是全国十大枢纽港之一,拥有泊位41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5个,年吞吐能力3482万吨。湛江民航机场已开通航线十多条,每周一百多个航班,通往北京、广州、上海、成都、重庆、武汉、海口和香港等大中城市。随着三茂铁路通车,霞山铁路运输能力大大加强,湛江火车站(南站)年发送贷物538万吨,送发旅客140万人。公路运输四通八达,直通省内外各地。公共交通基本满足居民出行需要,全区拥有大、中、小巴运输线路19条,公共营运车辆298辆,过海轮渡航线3条,日均航行44个班次。城区供水、供电、供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内已建自来水厂6家,日生产能力16万吨,居民饮用自来水率98%,居民使用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率90%以上。供电实现两回路220千伏线路供电,110千伏电网成环,城乡通电率100% 。信息化发展迅速,电话普及率100%。城区围绕湛江港而建设,街道宽敞整洁,高楼大厦林立,各类市场完善,商贸繁荣,文化娱乐设施齐全。园林建设成绩显著,绿化程度高,区内有各具特色的公园7个,城区绿化覆盖率43.09%,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9.77平方米,“花园城市”已具雏形;城区管理进一步规范,建立健全了土地申报、审批制度,房屋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健康发展,市容卫生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管理。但是由于城区建设规划未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城区建设处于低水平发展,尤其是城中村改造和建设有特进一步加强。
第二节 城市建设规划
一、城区规划
清代,今霞山区域还是一片荒地,只有一个小渔港叫海头港供渔船停靠,海边和周围有几条小村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强占广州湾。清宣统三年(1911年),法国殖民统治者把西营作为行政首府,广州湾法当局曾对西营作过一个简单规划,其规划图(PLAN DE FORT BAYARD)上有街道网和用地分区等内容,主要侧重于军事用地,所规划的面积约0.68平方公里。但后来所建的道路网与图上有所不同。
民国34年(1945年)8月,国民政府收回广州湾设立湛江市,市政府曾拟订《建设新湛江五年计划》,在西营沿岸筑7公里堤岸式码头,可泊3千吨船舶20艘,在东营筑4.5公里堤岸式码头,兴建2万吨至5万吨级深水泊位6个,3千吨至5千吨级泊位4个,在泊打利尖角及北渡尖角附近,还规划建液体燃料仓库、煤库及露天堆栈用地。此外,国民政府铁道部曾于民国36年(1947年)筹建来(宾)湛(江)铁路。但是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直到民国38年还是法国统治时期的建设状态。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国家为建设新兴的港口城市,把湛江市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湛江港及黎湛铁路上马,不少建设单位相继立项选址建设。新的开端、新的目标迫切需要有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来进行指导城市建设。于是1953年9月开始搜集资料,测绘地形图,作规划前准备工作。1955年编制出《湛江市初步建设规划》,同年5月送国家建委审批,9月正式批准。确定把湛江市建设成为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城市性质定为“粤西与广西南部交通枢纽,粤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发展以西营(今霞山)为中心,提出了“发展西营,利用赤坎”的城市建设方针。西营是建设海港城市的中心地区,辖区内有湛江港、湛江机场(法国人留下的西厅机场旧址)、湛黎铁路湛江站(称火车南站),湛江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以此为中心。规划年限20年,即1955~1975年《湛江市初步建设规划》。其中,霞山区规划发展规模:建设用地面积12平方公里,每人生活用地33平方米,城区人口10万人。城区主干道红线宽30~50米。在这个规划指导下,经过20年建设,至1975年止,城区人口已达10万人,城区建成面积 由 新中国成立初 的1平方公里增至19平方公里。湛江港在一期总体规划内分步建设:第一步(1955~1957年)计划吞吐量16万吨;第二步(1958~1962年)吞吐量240万吨;第三步(1963年以后)计划吞吐量460万吨。1957年兴建了港口第一作业区。1958年建成万吨级油码头和油库区,形成了第二作业区。到1975年建成码头泊位10个,码头岸线长1719.84米,港口通过能力520万吨。黎湛铁路工程只用了11个月时间即建成通车。终点站湛江站建成,占地面积12787平方米。此期间相继上马一批大中型企业,如湛江化工厂、湛江机械厂、湛江汽车修配厂、湛江水泥厂、自来水厂等;建成了海滨公园、霞湖公园、霞山花圃和市政府大楼(今湛江市人大大楼)、人民会堂等;创办一批大中专院校、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扩建了湛江机场;建成和拓宽几条主干道,如人民路、解放路、海滨路、霞赤路、工农路、友谊路、建设路等。城市初具规模,第一期规划目标基本实现。
197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三年改造港口面貌”。湛江港大规模扩建。湛江远洋渔业公司基地,湛茂输油管道,南海石油西部基地等国家重点项目、大型企业相继列入国家建设计划,于是进行了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即《1976~1985年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定位为“具有一定工业基础,有亚热带风光的清洁的社会主义港口城市”。这次规划编制重点是海岸线的统筹和安排。安排湛江港使用岸线9510米,增加泊位22个,湛江远洋渔业基地霞山岸线500米,霞山民用码头300米。扩宽道路主干道路宽为32~45米,如霞赤路、海滨路、人民路、解放路、湖光路、建设路、工农路等,次干道路宽为20~30米,如友谊路、机场路、菉塘路等。工业分片划区:霞山村以西作为机械工业区,宝满村以北作为化工区。居住用地提出了利用空地,加高房屋层数。市区向西北、东北一带发展。居住用地由原来的392公顷扩大到422公顷,居住条件由原2.4平方米/人增至4.5平方米/人。规划经十年实施,至1984年止,市区人口已达29.8万人,建成区面积29.69平方公里。第二期规划目标基本实现。
1984年,湛江市被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85年进行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即《1986~2000年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年限15年。城市性质定位为“经济繁荣、环境净美,具有热带风光的现代化工业海港城市”。围绕着建设独具湛江特色的现代化海滨城市这一主题,进行规划和建设。霞山区规划范围:西至铁路、东至海边、南至南柳河、北至楼下村,建成区面积58~68平方公里,人口55~65万人。城市布局按组团式构成。工业方面:霞山组团以商港和化工、机械行业为主,工业用地447.55公顷,其中新村片为综合工业区,海头片以机械工业为主,宝满片为化工区。此期间相继有湛江东兴炼油厂、湛江啤酒厂、湛江华威饼干厂等企业建成投产。港口新增岸线2250米,疏通10万吨航道,新建码头5个,新增万吨级泊位16个,增加吞吐量2045万吨。扩建湛江机场,使之等级提升达到国际为2~3级之间。生活居住用地961.52公顷,规划居民居住面积1990年每人7平方米,到2000年每人9平方米。改造旧城区:1991年至2000年,成片改建旧街区和改造道路相结合,重点改造矮、旧、残街区,提高建筑物层次,降低建筑密度。海岸线安排:按生产、生活兼顾和要疏海不要填海,对可少用即可调整压缩,对可用可不用岸线的不安排,可共用的不安排专用等原则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安排生活和游憩用岸线9.8公里。对失去避风作用的避风塘,作出填平后安排作为群众渔业基地、污水处理厂等用。为保持滨海城市特色,改善城市沿海景观,规划填海建设沿海林荫路,即从海滨宾馆前沿至海滨公园,建筑提供市民观海游览、散步、休息的观海长廊。1988年开始,由市政府牵头,成立湛江市土地开发总公司,对位于海滨公园北侧至海滨宾馆段的沿海滩涂进行填海造地943公顷,形成了现在的海滨住宅区,港湾海面面积也相应减少。
2000年底,第三次总体规划目标基本实现。霞山区人口已达34.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7万人,建成区面积68.83平方公里。区内有全国十大港口之一湛江港、黎湛铁路湛江站、可以降落波音737飞机的湛江机场;有湛江化工厂、湛江机械厂、湛江东兴炼油厂、湛江远洋渔业公司等大型企业。有粤西大型购物商城湛江国贸大厦、友谊商贸城、鑫海名城、南站服装批发市场、湛新工业品市场等商贸市场;有海滨公园、观海长廊、青少年公园(霞湖公园)、儿童公园、三岭山森林公园和正在建设中的渔港公园及一大批社区公园绿化地等休闲娱乐场所。街道宽敞整洁,纵横交错。以解放路和人民大道南两大干道为主线联结着社区内大街小巷。以市人大常委会大楼和人民广场为轴心,向西辐射出3条干道:椹川大道南向西北通新村工业区;解放西路直通火车南站;工农路直通石头化工区。为疏通市区交通拥挤状况,增辟建设路、友谊路等。民居大多是套式住宅,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卫生医疗设施有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湛江市第二中医院、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解放军422医院、湛江港湾医院及区属4所医院、诊所。教育环境不断改善,区内有广东医学院、海洋大学霞山校区、湛江电大、国家气象局湛江气象学校、湛江市第二中学等高等中等院校及100多所中小学校、幼儿园。
1993年,湛江市开始进行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即是《湛江市(1994~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定位为“把湛江建设成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大工业为主导,以大港口为依托,以国际贸易为导向,三大产业全面繁荣,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特色、多功能的新的区域经济中心”。规划到2010年湛江城市常住人口达133.2万人,市区内共建成公共绿地面积达1264公顷,人均9.7平方米。
二、镇、村发展规划
霞山区建成区内的村庄,都被列入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建设范围。1997年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霞山办事处、霞山区建设局、区国土局、农委、海头镇等单位组成霞山区村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对城中村东山村、新村、屋山村、菉塘村进行初步规划编制。其他近郊村庄目前尚未作规划编制。
1997年霞山区海头镇组织编制《湛江市霞山区海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以1996年为基础,规划期为1997年至2010年。
规划期内,控制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控制在30平方米以内,新增建设用地为190.5公顷,重点保证能源、交通、水利、通讯等国家建设项目用地。规划期末,全镇耕地保有量2478.1公顷。
为有效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对用地提出管制措施:农村建设应充分挖掘现有潜力,提高现有用地的利用率,搞好中心村规划,鼓励提高建筑物层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趋向城市化发展;规定农村村民每户只能拥有一处不得超过规定标准的宅基地。凡是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不予批准;对村庄内空闲地应按照其土地适宜性进行土地管理,宜耕则耕,宜果则果,宜林则林。
三、建设规划管理
(一)管理法规
霞山区在城市规划管理上至今尚未出台过任何管理法规,都是按照国家、广东省和湛江市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有关规定对城区规划进行管理。
新中国成立初,为保证城市建设按规划进行,1955年6月,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湛江市城市建设管理施行细则》(简称《细则》),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规章。1959年对《细则》进行修订,1959年3月,湛江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修订后的《细则》,规定凡在市规划区内进行建筑或修理工程的应在开工前7天向城市建设局办理报建手续,取得开工证后方得施工。1965年对征而未用的土地、违章建筑及管线工程等问题处理作了16条补充规定,连同《细则》共57条,比较具体和符合当时实际情况。按照《细则》有关规定,从1962年开始,对多征少用或征而不用的建设用地实行收回处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细则》及其补充规定被全部废除,城市建设管理出现混乱状态。1971年6月,为克服这种状态,湛江市革命委员会公布《城市建设管理规定》18条。1977年1月,又公布《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但因住房紧张,居民纷纷不报自建,违章建筑仍然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城市规划、景观和交通安全。
198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广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11月,湛江市人民政府根据其有关条文,结合本市实际,重新修订和颁发实施《湛江市城市建设管理实施细则》。从此,城区各项建设重新纳入法治轨道,违章建筑大为减少。1989年12月,湛江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城市规划条例》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广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暂行条例》,结合湛江实际,重新修订和颁布实施《湛江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实施细则》。
1990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开始施行。湛江市根据有关条文,于1996年5月颁布《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该《办法》共7章94条,对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用地规划管理、建筑规划管理、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管理、勘察设计规划管理以及违章制止与处理等,都作了专章规定。根据《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规定: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必须合理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逐步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纳入城市统一规划管理。工业项目规划应按不同的生产类别进行合理布局,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工业小区必须按规划要求配套必要的环保、市政、能源、交通等设施。居住区可按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三级结构来编制规划。旧城区可以行政街为单位编制街区规划。
1998年,湛江市政府修订和颁发实施《湛江市规划区内重点地块法定规划图则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湛江市政府颁发实施《湛江市区户外广告设施规划管理规定》、《湛江市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动态管理办法》。霞山区依照湛江市的有关规定和办法进行规划管理。
(二)管理机构
法租界广州湾当局不设独立的规划管理机构。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4年(1945年)我国收回广州湾,设立湛江市。湛江市政府设工务局管理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和建设,兴建房屋需到工务局办理报建手续才能动工。
新中国成立后,湛江市人民政府建设局负责城市的建设管理,办理基建项目报建手续。1952年,成立湛江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城市规划工作由市城市建设委员会负责。城市建设委员会设规划组、监督组、测绘组、调研组,负责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1956年至1957年,先后撤销城市建设委员会和建设局,设立城市建设局,局内设规划科和建筑管理科,规划科负责规划设计工作。1959年,规划科与建筑管理科合并为规划管理科。“文化大革命”初期,撤销城市建设局。1969年成立湛江市城建房管局革委会,管理城市规划建设。1972年,恢复市城建局,仍设规划管理科,进行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1983年9月,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导县的体制,成立湛江市城乡建设局,设规划管理科,负责城市规划管理工作。1984年,霞山区城建局成立,负责霞山区的城市规划管理、民房报建工作。1989年,湛江市成立城市规划局,1990年把霞山区城建局规划管理股划归市城市规划局统一管理,改制为城市规划局派驻霞山办事处,负责管理民房报建、拆除违章建筑工作。
第三节 道路建设
一、街道
(一)建设概况
霞山街道建设发展较晚。清末,今霞山区域还是个半渔半农村落,海滩上搭有茅棚数间,作为农渔货物交易场所。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殖民主义者租占广州湾。法军在此建码头、修公路、筑兵营(称西营)。清宣统三年(1911年),广州湾统治当局将行政机关及附属设施从坡头(原驻麻斜)迁至西营(今霞山),西营屋宇渐多,市区初现。西营最早的街道有海边街、贝丁街、火烧街、水浸街、括流街等。民国元年至民国31年(l912~1942年),西营大片填海造地,城区面积迅速拓展。特别是民国26年至民国31年(1937~1942年)间,因广州、香港等沿海港口城市相继被日军占领,大批人员和大量游资涌进广州湾,加速了城市建设。至民国31年,西营共建有贝丁街(今逸仙路)、海边街(今东堤路)、火烧街(今新发路)、水浸街(今爱国路)、括流街(今东堤一横路)、金鸡路(今青岛路)、菉宝路(今解放东路)、学堂路(今延安路)、霞飞大马路(今海滨大道南的南段)、大福路(今民有路)、真美街(今民治路)、洪屋路等大小街道30多条。20世纪40年代后期,西营的道路建设缓慢,街道简陋破烂,交通不便。主要干道有西赤路(后称霞赤路、今称椹川大道)、逸仙路、民治路、绿荫路、东堤路,其他均为小街小巷。
新中国成立后,街道建设以新建和扩建并重。从1954年起,市区道路按规划逐步进行建设。“一五”期间因资金有限,建一条道路往往不能一次建成。一般做法是先建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道路规划红线内未建部分进行植树绿化。1954年新建海滨路;1956年新建建设路,长1.7公里,宽36米;1957年新建工农路,长1.4公里,宽16米;1957年新建文明路,长1.4公里,宽7米。“二五”期间,国家对湛江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投资,由于地方收入少,霞山只对原有设施进行维修养护,无力进行道路改造和新建、扩建。“文化大革命”期间,资金无着,市政设施全无新建。 “二五”以后至1983年,湛江市区道路只增加13公里,由于港口、火车站等重点交通设施都设在霞山辖区内,期间霞山道路建设占了市区大部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辖区内扩建改建了一批道路。用于道路建设的资金除了国家投资外,还采取收取市政建设配套费5%和集资等办法解决。1979年6月,扩建解放东路,面积3432平方米,路两旁种植了大王椰等植物,颇具南国风光特色。1979年,改建霞赤路海头段,沥青路面4719平方米。1981年6月,扩建文明路,沥青路面9809平方米。1982年11月,扩建建设路,沥青路面12400平方米。1985年,扩建湖光路,沥青路面、砼路面6210平方米。至此,霞山区建成以文明路、建新路、洪屋路连成环形路带,以市人大大楼为轴心的人民路、解放东路、解放西路、工农路、霞赤路等形成环形放射状路网,联接着市区各条大街小巷。
20世纪80年代,霞山城区与城中村混成一体,在城市中心地带,如岭南路、湛新市场一带,以及菉村路一带,当时是荒地、农田和水塘,一些地方根本无路可行。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修建小街小巷成为政府迫切解决的任务,但地方财政对小街小巷建设投入较少(每年建设经费仅几万元至十几万元不等),市政建设部门采取社会集资和政府出资相结合方法,坚持年年修建小街小巷,至2000年共修建了岭南路、海珠路、新村场正街、松霞路、朝霞路、民享西三路、文明东三路、文明西路、海滨大道中南段、人民大道中南段、乐山路、解放西路中段、长堤路、友谊一横路、建新东路、工农西二路、人民东二路、菉林路、海洋路等60多条大街小巷。2000年,霞山已形成乐山路——椹川大道中——椹川大道南——文明西路——解放西路——建设路——友谊路——人民大道南——洪屋路——东堤路——汉口路——海滨大道南——海滨大道中——乐山路等组成的大环形道路架构,与区内大街小巷形成四通八达交通网络。
(二)主要街道
人民大道 始建于1955年,续建于1984年,原称人民路。在湛江市市区中部,南北走向,南起湛江港务局门口(友谊广场),北经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至赤坎区康顺路口,是市区三条纵向主干道之一。全长10公里,宽42~60米,机动车道宽22米;分南、中、北三段,分设机动车道、非机动车和人行道。绿化带将各车道隔开,路两边种有大王椰、紫薇、桃花心树等花木,是湛江市区绿化、美化最好的街道之一。按城市主干道一级标准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双向八车道。在霞山辖区内有5公里。人民大道南是湛江市区最繁华商业区之一,沿路高楼大厦林立。湛江市人大常委会、政协湛江市委员会、湛江边防检查站,中国国际旅行社湛江分社、广州湾华侨宾馆、湛江自来水公司、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湛江农垦中心医院、湛江十中、霞山区教育局、湛江动植物检验检疫局、湛江市国土资源局、湛江市规划局、湛江市环保局、中国人民银行湛江分行、中国银行湛江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湛江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开发区支行、中国平安保险有限公司、银海酒店、金辉煌俱乐部、军人俱乐部、国贸大厦等单位在此路段。
椹川大道 是霞山通往赤坎最早公路,原称西赤路、霞赤路,因连接霞赤而故名,1991年扩建后改现称。在湛江市市区中部,界黎湛铁路与人民大道之间,南起霞山解放西路东端(人民广场),北止赤坎南桥河,接中山一路,呈南北走向,原全长13公里,宽15米。该路于民国2年(1913年)广州湾当局辟建,时为西营通往赤坎的唯一通道。原为土路,弯曲狭窄,坡多坎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1970年,经多次裁弯取直、拓宽、降低坡度、铺设沥青路面。1991年扩建为总宽42米,机动车道宽15米沥青路面。分设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双向六车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由绿化带隔开。分南、中、北三段,中、南两段均在霞山辖区内,沿路两旁是湛江市工业较集中的区域之一。广东省704地质大队,湛江通用机械厂,广东半球电冰箱厂,广东半球风扇厂,省八建钢窗厂,湛江外加剂厂,湛江油脂化工厂,海头机械厂,湛江无线电二厂、六厂,湛江铸造总厂,湛江利民制品厂,湛江阀门厂,湛江量具厂,屋山家具城,湛江市汽车交易中心,湛江市四中,湛新市场,新村肉菜市场和海头肉菜市场等均设在此路段。
海滨大道 原称海滨路,在湛江市市区东面,麻斜海西侧,呈南北走向,南起霞山青岛路口,北止赤坎创业路口,长14公里,宽14米,1954年辟建,因沿海岸线建设而得名。1965年铺设沥青路面。原分6个路段,海滨一路、二路、三路在霞山区域内,其中海滨一路是霞山历史最久、最富有南国特色的大道。全路两旁由挺拔的椰树覆盖、遍植簕杜鹃和美人蕉,一派热带海滨风光。1992年大道扩建,扩建后北经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止赤坎军民路口(原海滨大道六路改为海北路),长12公里,总宽58米,机动车道宽14~16米,改铺水泥混凝土路面,分设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双向六车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由绿化带隔开。扩建后改为今称,分南、中、北三段,南、中两段(乐山路口至青岛路口)在霞山辖区内。解放军422医院、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国家气象局湛江气象学校(今湛江海洋大学海滨校区)、国家体育总局湛江潜水运动学校、海滨宾馆、湛江供电局、广州航运局湛江三公司、溢香酒家、鑫海书城、海滨公园和法国驻广州湾公使署旧址等单位在此路段。
解放路 原称菉宝路,在霞山城区中部,东起海滨大道南时代广场,西止湛江火车站(南站),呈东西走向,全长2569米,从与人民大道南交汇处分为东西两段,称为解放东路和解放西路,东路长920米,宽38.2米,西路长1649米,宽41~45米。设机动车道、非机动道和人行道,绿化带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隔开,双向六车道,是市区通往湛江火车南站的主要通道,也是市区绿化、美化最好的道路之一。沿线有市人大、市政协办公大楼,霞山区委、区政府办公大楼,金山大厦(酒店),金马酒店,新格里拉酒店,金都酒店,金洲酒店,国泰酒店,贵州省驻湛江办事处,工人文化宫,儿童公园,霞湖公园,霞山花圃,湛江海洋大学霞山校区,市十四小,市十小,中国农业银行霞山支行,中国农村信用社联社湛江分社等单位。
工农路 曾 称和平路,1966年改为现名,建于20世纪50年代,南起湖光路、建设路和友谊路交汇处,北止人民广场,呈南北走向,全长1318米,宽25米,由葵树花带分隔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1993年进行扩建,路总宽34.8米,分设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机动车道宽14米。两旁种有高大的桃花心树。沿线有市九小、市六中、艺海影剧院、湛江港福利区、公交汽车总站、霞山百货公司、百汇市场和工农肉菜市场等单位。
逸仙路 在霞山区东部,北起解放东路湛江海洋大学霞山校区门前,东至汉口路与东堤路交接处,呈“L”字形,分别与民治、延安两路交叉,长797米,总宽18米,机动车道宽8.3米。是法国租占广州湾期间最早铺设的马路,旧称贝丁街。两旁种有大叶榄仁树(俗称枇杷树,也称巴黎枇杷)。故称“枇杷街”。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孙中山,改今名。沿路有百货、纺织、钟表、药品、文具、土产、五金、交电等各类商店。原是霞山最繁华的商业区和集市贸易中心,商店林立,人头涌涌。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街道狭窄,店铺陈旧,大的商场逐渐向新兴起人民大道南商业区转移。
文明路 原称外环路,1966年改称红卫路,1980年改为 今 名。在霞山城区中北部,东起海滨大道南,西接解放西路,全长2240米,宽36~37米,分东、中、西三段,称文明东路、文明中路、文明西路。两旁种有大叶榄仁树。设有机动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是横贯霞山城区的主要道路之一。沿线有广东医学院,湛江电视大学(湛江业余大学)、湛江中医学校、海军海韵招待所、海军海通招待所等单位。
文明路 原称外环路,1966年改称红卫路,1980年改为 今 名。在霞山城区中北部,东起海滨大道南,西接解放西路,全长2240米,宽36~37米,分东、中、西三段,称文明东路、文明中路、文明西路。两旁种有大叶榄仁树。设有机动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是横贯霞山城区的主要道路之一。沿线有广东医学院,湛江电视大学(湛江业余大学)、湛江中医学校、海军海韵招待所、海军海通招待所等单位。
民治路 曾称英吉利大马路,为法租界广州湾当局于民国初年所建,北接文明东路,南通洪屋、东堤路,长1573米,总宽17~22米,机动车道宽10米。是贯穿霞山老城区南北的街道,与逸仙路、延安路相交,构成霞山繁荣商业中心地带。1984年后,随霞山城区的扩展,该路段也随之失去繁荣商业中心地位。沿线有霞湖医院、市二中、市七小、农业银行营业所、工商银行分理处,翠园大厦、海帆大厦、东风肉菜市场等单位。
菉塘路 位于霞山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从海滨大道南至机场路口南端,全长1839米,分东西两段。海滨大道南至人民大道南为东段,长208米,宽25米;人民大道南至机场路口南端为西段,长1631米,宽36米。原是7米宽的沥青路,两边是泥地,有排水明沟。1996年3月8日开始改造,1999年10月31日竣工。西段中间为六车道水泥砼路面,宽24米,两侧人行道宽6米,铺设花阶砖。广东一禾药业公司、市煤气公司及其供气站、镇海酒店等在此路段。
机场路 位霞山城区西北部,呈东西走向,东起椹川大道,与菉塘路相接,西至湛江机场,长1894米。该路原为志满路的东段,建于民国8年(1919年),路面狭窄,泥土路面,仅可通行1辆汽车。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扩建。1998年扩建后,路总宽25米,机动车道宽12米。改铺沥青路面,路旁进行植树绿化。该路为湛江机场至市区主要通道。沿线有湛江电化厂、国家储备局广州储备二十八处、湛江水泥工厂、海头化工厂(农具厂)、粤海饲料厂等企业单位。
建设路 位于霞山城区西南部,东起工农路、友谊路与湖光路的交汇处,西止湛江火车站,长1495米,总宽42米,机动车道宽30米。设快、慢六车道。沿线有市供销大厦、南丰宾馆、驻湛部队招待所、汽车客运南站、粮油加工厂、湛江机械厂等单位。
东堤路 位于霞山东部,北起逸仙路东端,南至洪屋路与民治路相交口。全长530米,宽26米,是霞山城区最早开辟的马路之一。沿路有供销、果菜、水产等商店,及海富大酒店、市交通局码头指挥所、东堤汽车客运站、水上派出所等单位,是霞山临海道路之一。
民享路 位于霞山东部,南起解放东路,北与文明东路相交,全长730米,总宽25米,机动车道宽8米。1966年改称军民路,1981年恢复原名。沿路有市第一建筑公司、市政工程公司、市工人电影院、广东省第八建筑公司、海军干休所等单位。道路中段有民享肉菜市场。
民有路 位于霞山东部,北起文明东路,南至延安路,全长870米,总宽19.4米,机动车道14米。南北走向。沿路有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南疆宾馆、明扬住宅小区、霞山体育场、霞山收容遣送站等单位。
友谊路 位于霞山南部,东起人民大道南端的友谊广场,西与湖光路、建设路、工农路、新港路、新尚路等道路形成交汇点(工农广场)。是1954年苏联专家援建,故名。路长990米,总宽27.7米,机动车道宽10.3米。北东至西南走向。沿路有湛江港务局、港区人民医院、工农粮管所、湛江商业储运公司等18个单位。路旁种植椰树、葵树,并列成行,郁郁葱葱,一派热带风光。
建新路 曾名外环南路,1966年改为移山路,1981年改现名。位于霞山区西南部。西北起解放西路,东南至人民大道南段与洪屋路交接,总长953米,宽32~38米,东南至西北走向,中段与工农路相交,把路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机动车道16米,西段机动车道26米。两侧有湛江港务局第一福利区、市第一运输公司、海关宿舍区、三星企业集团公司宿舍区、湛江第六中学等单位。是沟通解放西路、工农路、人民大道的主要通道。
湖光路 位于霞山南郊,原名西(营)铺(仔圩)路。法国侵占时期建。1955年改现名。东起工农路、建设路、友谊路终端,西至湖光岩风景区,长22公里,总宽20~35米,机动车道宽14米。在霞山辖区的东段沿路有湛江化工厂、湛江市霞山鑫宇化工有限公司、湛江汽车修制厂、湛江酒厂、东兴炼油厂、粤海(湛江)中纤板有限公司等单位。中段沿路有宝满、北月等村庄,与黎湛铁路港区支线形成立体相交。是霞山区通往雷州、徐闻、海南的南出口通道。
洪屋路 位于霞山南部,东起民治路南端,西至人民大道南与建新路交接,长641米,总宽26.5米,机动车道宽9米。沥青路面。原有古洪屋村,故名。该路是海滨东堤码头南出口主要通道,人车混行,路面坑洼不平,于20世纪70年代已列为旧城区改造规划,但至2000年仍未动工维修。沿路房屋除中国银行湛江分行、湛江航运集团公司、霞山骨伤科医院等为3层以上楼房外,其余为2层旧楼和平房,房屋质量低劣,多为危房。沿路商店以经营家私、土杂商品为主。南北两侧多横巷,巷道狭窄,住宅拥挤,是霞山区人口密集的旧街区之一。
延安路 曾 称 学堂路。在霞山城区东部。东起海滨大道南端,西至解放东路与民享路相接处,全长810米,总宽19~20米,机动车道宽9~14米,呈“L”形走向。从东到西分别与青岛路、民有路、绿荫路、民治路、逸仙路相交接。两侧种有龙眼树,沿路有湛江市公安局霞山分局、工商银行、天主教堂、基督教福音堂、新华书店、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单位及商店。路东段设有市公共汽车站霞山分站。
岭南路 位于霞山城区中部,东与人民大道南相接于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处,西止于椹川大道南的岭南大厦,于1986年开建,1989年建成通车,全长420米,总宽19~24米,机动车道宽9米。是连接人民大道与椹川大道的主要通道之一。沿路有岭南布匹市场、玉器古玩市场、霞山区政府干部宿舍,以及湛江市审计学校、湛江市社会保险局霞山分局、霞山区建设局等单位。
汉口路 曾名丹社路,在霞山东部,南起逸仙路东端,北止青岛路。长190.6米,总宽12.6米,机动车道宽8米,南北走向。沿路两侧布列旧式二层骑楼建筑,是霞山城区古老街道之一。
青岛路 曾名金鸡路,在霞山东部,东起海滨大道南与汉口路交汇处,西北与延安路相接,长408米、宽总20.7米,机动车道宽10米。西北向东南走向。街道两旁有高大的枇杷树,多旧式二层骑楼住宅,是霞山古老街道之一。
海淀路 20世纪90年代初兴建,东西走向,东起观海路南端,西至海滨大道南,长720米、总宽18米,机动车道宽7米,混凝土路面。道路两旁有旺角海鲜酒楼、辉煌俱乐部、湛江市第二老干部活动中心、湛江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帝豪歌剧院、湛江市霞山拍卖公司等单位。
海昌路 20世纪90年代初兴建,东西走向,东起观海路,西至海滨大道南,长544米、总宽34米,机动车道宽14米,混凝土路面。沿路两旁有湛江市旅游总公司、湛江市土地总公司、金源酒店、湛江市审计局、创举美容中心、中豪大酒店、明珠酒楼、鑫海华庭(湛江书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湛江分公司、湛江市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单位。
海景路 20世纪90年代初兴建,南北走向,南起海昌路、北至海洋路,长1394米、总宽22米,机动车道宽12米,混凝土路面。道路两旁有皇庭宾馆、晟安房地产公司、海鑫肉菜市场、湛江市中英文学校、湛江市中英文幼儿园、中国电信郊区(麻章区)分公司、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中海船舶燃料供应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宝兴典当”、羊城晚报湛江办事处(记者站)、海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海景肉菜市场等单位。还有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社、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湛江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网点。
观海路 20世纪90年代兴建,南北走向,南起海淀路,北接海洋路,因东临湛江港湾(旧称麻斜海),紧依湛江八景之一“长廊观海”故名。长1680米、总宽22米,机动车道宽14米,混凝土路面。沿路有湛江交警霞山大队、广东省粤西航道局、广东海事局湛江航标处、怡海村居住小区、观海花园居住小区、加州阳光西餐厅、“海上城市”(船上娱乐城)、渔夫码头等。市内公交车9路线车和30路线车的起点站设于此路北段。
海洋路 20世纪90年代兴建,东西走向,东接观海路,西至海滨大道南,长890米、总宽22米,机动车道宽14米,混凝路面。路的北侧有渔港公园、南边为海洋居住小区、汇景湾小区和荣基花园等住宅小区。
乐山路 1992年2月动工兴建,1993年2月建成通车。全长2900米,总宽62.7米,机动车道宽23.7米。双向六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东西走向,东起海滨大道中(平乐村),西至椹川大道中(屋山村),沿路有银海酒店、中国城大酒店、皇冠假日酒店、湛江海关缉私局、中国农业银行、中国电信湛江分公司、屋山建材综合市场等单位。
菉华路 1995年动工兴建,2000年建成通车。全长2950米、总宽42米,机动车道宽16米。双向四车道。东南至西北走向。东南起海滨大道南,西北止于人民大道中,混凝土路面,沿路南有绿塘河湿地公园,北有城市假日居住区、绿华建材市场、锦绣华景居住区、泰华大厦(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
菉村路 1999年3月动工兴建,2000年3月建成通车。东起海滨大道南,西至人民大道中起点,长1340米、宽36米,沿路有新园街道办事处、新园公安派出所、市二十七小学、菉丰渔村酒店、湛江农垦中心医院等单位。
二、桥梁
霞山城区修建的桥梁不多。一九四九年前,主要有菉塘河桥等小桥,以木桥或砖石桥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发展,区内旧桥均进行了扩建、改建,变成了宽广的钢筋水泥桥。1960年,改建菉塘河桥,位于海滨大道南段,为菉塘河出海口,桥长22米,宽12.5米。
1985年9月,在湖光路建成湖光路立体交叉桥。该桥是一座铁路公路立交桥,立交桥公路宽28米,分快车、慢车和人行道,每小时可通过2400辆汽车、5000辆自行车。桥上为火车道,主桥可运行8列火车。
1995年,为了疏通人民大道南端的交通压力,湛江市政府在霞山人民大道南与建新东路、洪屋路交汇处(广州湾宾馆侧边)兴建了一座人行天桥。人行天桥呈“X”形状,桥的四个底座和桥中间桥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身为钢板和钢筋混凝土组合而成。
三、道路地下排水管道
清末,法租界广州湾西营(今霞山)只有几条依海而建的小街,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海边或低洼处。民初,广州湾法当局修了几条简陋的道路,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市政设施建设,但排水设施一直很落后,多为明沟,大雨大潮时经常出现水浸街。1945年9月,我国政府收回广州湾设立湛江市后,市政建设仍然没有什么进展,辖区地下排水道建设很少,至西营 解 放 前夕,区内下水道总长不到2公里,且管径窄小,多数是砖石方渠,排水性能差,经常淤塞不通,污水横流,遇上大雨积水成灾。
新中国成立后,市区注意了地下排水管道建设,但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下水道与道路的建设仍不配套。70年代开始,为使道路建设配套,有计划地补建了一些道路的下水道。对新开发区或新住宅小区的建设,要求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进行建设。此后,地下排水管道建设按规划有秩序地进行。
地下排水管道建设中,在投入大量资金和花大力气建设、改造沿街地下排水管道的同时,逐步改造和整治南柳河、菉塘河和霞湖公园的排水通道。由于霞山地形走势呈东南低西北高的特点,而自然形成南柳河、菉塘河、霞湖以及原菉村路、岭南路一带的多条沟渠。这些河流和沟渠是当时主要的自然排水排污渠道。随着城市的发展,岭南路一带被填平建房,自然沟渠被改为地下下水道。菉村路原来是菉塘村的水田, 90年代初被填平修筑道路,沟渠改为地下下水道。南柳河是霞山西南部主要排水通道。1990年,市政府对南柳河进行改造,第一期工程将湛江港务局第二生活区附近河段进行封闭,建成排水渠。1995年进行第二期改造,将解放路至建设路一段河道进行封闭,改为渠道。霞湖原是一条海叉,是霞山城区主要排水通道。1963年改建为公园后,为解决霞山中部排水问题,市政部门对霞湖进行了多次改造。1983年又对霞湖公园进行排污工程建设,排水功能有了明显改观。1987年至1988年,更将排入霞湖公园内的污水进行截流改道,保护了湖水不受污染。
经过50年的建设和整治,霞山区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排水系统。2000年,全区已建成较大的排水渠道134.4公里,其中主干道管道93.31公里、排水明沟10.29公里,方渠3.97公里,检查井座2775个,进水井座5752个;下水管道网覆盖率97.5%。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加上街道的旧排水道日益老化等,新的排水问题又再出现。
霞山由于尚未建设污水处理厂,排水管道也没有进行雨污分流,生活污水直接由南柳河、菉塘河和霞湖公园等多个出口直接排入湛江港湾,工业污水大部分也没有经过达标处理就排入下水道或海域,对湛江港湾造成了污染。
霞山区2000年主要街道地下排水管道表
表4-1 单位:年、毫米、米
名称 | 建设时间 | 所用材料 | 直径 | 走向 | 起止 | 总长度 | ||||
人民大道(霞山辖区内) | 1955~1984 | 混凝土管道 | 300/1250 | 南北 | 友谊广场至“风正帆悬”交通岛 | 14790 | ||||
椹川大道(霞山辖区内) | 1991 | 混凝土管道 | 300/1000 | 南北 | 人民西五路至龙潮路花圈 | 22810 | ||||
海滨大道(霞山辖区内) | 1992 | 混凝土管道 | 500/1250 | 南北 | 汉口路口至乐山路口 | 9762 | ||||
解放东 | 1996 | 混凝土管道 | 400/750 | 东西 | 时代广场至市人大大楼 | 1040 | ||||
解放西 | 1999 | 混凝土管道 | 400/1000 | 东西 | 人民广场至南站广场 | 3520 | ||||
菉塘路 | 1996 | 混凝土管道 | 300/1250 | 东西 | 海滨大道至机场路口 | 3559.6 | ||||
菉村路 | 1999 | 混凝土管道 | 500/1250 | 东西 | 海滨大道南至人民大道中 | 1280 | ||||
乐山路 | 1992 | 混凝土管道 | 400/1000 | 东西 | 海滨大道中至椹川大道中 | 5800 | ||||
文明路 | 1993 | 混凝土管道 | 500/1250 | 东西 | 海滨大道南至解放西 | 2504 | ||||
建新路 | 1989 | 混凝土管道 | 500/750 | 东南西北 | 人民大道南天桥至解放西 | 2883 | ||||
建设路 | 1991 | 混凝土管道 | 500/1000 | 东南西北 | 工农路广场至南站广场 | 3920 | ||||
工农路 | 1993 | 混凝土管道 | 500/800 | 南北 | 工农路广场至人民西四路 | 1250 | ||||
湖光路 | 1984 | 混凝土管道 | 300/1250 | 东北西南 | 工农路广场至化工厂门口 | 2363 | ||||
友谊路 | 1994 | 混凝土管道 | 750 | 东西 | 友谊广场至工农路广场 | 240 | ||||
洪屋路 | 1953 | 混凝土管道 | 500/750 | 东西 | 民治路口至人民大道南天桥 | 641 | ||||
民治路 | -- | 混凝土管道 | 300/800 | 南北 | 东堤路口至文明东 | 1560 | ||||
民有路 | 1979 | 混凝土管道 | 500/800 | 南北 | 延安路至文明东 | 860 | ||||
民享路 | -- | 混凝土管道 | 500/800 | 南北 | 解放东至驻军门口 | 730 | ||||
逸仙路 | -- | 混凝土管道 | 600 | 东南西北 | 东堤路至解放东 | 600 | ||||
延安路 | -- | 混凝土管道 | 300/500 | 东南西北 | 海滨大道南至解放东 | 885 | ||||
青岛路 | -- | 混凝土管道 | 400/500 | 东南西北 | 海滨大道南至延安路 | 162 | ||||
海景路 | 1994 | 混凝土管道 | 400/750 | 南北 | 海昌路至海洋路 | 2820 | ||||
观海路 | 1994 | 混凝土管道 | 500 | 南北 | 海淀路至海洋路 | 3760 | ||||
海淀路 | 1992 | 混凝土管道 | 300/500 | 东西 | 观海路南至海淀大道南 | 720 | ||||
海昌路 | 1992 | 混凝土管道 | 750 | 东西 | 观海路南至海滨大道南 | 475 | ||||
东堤路 | -- | 混凝土管道 | 300/500 | 东北西南 | 逸仙路口至民治路口 | 539 | ||||
岭南路 | 1986 | 混凝土管道 | 180/220 | 东西 | 人民大道南至椹川大道南 | 400 | ||||
菉华路 | 1995 | 混凝土管道 | 500/1250 | 东南西北 | 海滨大道南至人民大道中 | 5900 | ||||
机场路 | 1998 | 混凝土管道 | 300/1400 | 东西 | 椹川大道中至铁路边 | 5517 |
四、路灯
一九四九年前,西营(今霞山)路灯主要集中在逸仙路、延安路一带, 路灯造型简单,最大功率为15~25瓦的白炽灯,其他街道路灯稀少,夜晚城区一片昏暗。
新中国成立后,湛江市设立路灯管理机构,加强对路灯的建设和管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霞山作为港口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路灯建设随之发展,城区的主要街道都装上路灯,路灯功率为40~150瓦的普通白炽灯。80年代后,城区的大街小巷基本上装上路灯,路灯采用高压水银灯、日光灯等。路灯线路开始从架空线向地下埋线发展。1985年后,先进的照明技术相继进入城区,路灯灯型灯具有较大改进和革新,光源功能日趋合理、适用。安装路灯实现了机械化作业。1990年,城区的主要干道均换成水银灯或钠灯,线路均改为地下电缆。1998年开始,城区路灯进行新装和改造。2000年,全区路灯线路长127.9公里,路灯控制柜79台,安装路灯3643基,8839盏,总功率1312千瓦。夜色中,霞山灯火辉煌,流光溢彩。
第四节 供水 供电 供气
一、供水
(一)概况
一九四九年前,今霞山区域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都是挖井取水,未经过滤消毒处理,直接饮用。在居民密集住宅区都有一二井,居民自取自用,不需费用。但一些旅店、饮食店、理发店和个别用水大户只能雇人挑水。因此,当时在城区便涌现出一批给人挑水为生的挑水夫。在水浸街(今爱国路)的一口井,每天有30多名挑夫轮候挑水。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湛江港建设和改善居民生活用水条件,1956年国家投资在西营(今霞山)兴建了第一家自来水厂——龙画水厂,日供水量0.5万吨。尔后,随着城区扩大,人口增加,工业和生活用水增加,又兴建菉塘(1990年停产)、霞山、东山、海滨、临东、屋山、平乐(现 属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水厂。水厂水源均采用地下水。2000年,霞山区共有自来水厂6家。水厂供水量从1956年建厂初期日供水量0.5万吨,提高到2000年日供水量16万吨。城区及附近城郊居民用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7.5%。由于区内建设水厂较多,有时影响了供水质量,给供水管道维修也带来一定困难。
(二)水源
霞山地质大部分属第三系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及火山岩地层组成,地下水储藏量较丰富,主要富水区分布在龙画、临东一带,含水层分浅、中、深三层。地下水质除含铁量(L10mg/C)超标准需要处理外,其他指标均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
20世纪50年代,地下水水位高,打井后,水喷射一般高出地面十多米,水自流至自来水厂的沉淀池。60年代初,因水位逐年下降,改用低压离心泵抽水。60年代后期,地下水位继续下降,离心泵抽水量逐年减少,甚至无法抽水。再改成挖深井降低离心泵位。一般挖井深8~10米,直径5~8米,可容2~3台离心泵抽水。70年代初,地下水位继续下降,挖深井降低离心泵位的办法也无法增加水量,且挖深井耗资大,占地多,操作不便。从1972年开始,水源井逐步改用深井泵抽水,至1986年,霞山区自来水厂全部采用深井泵抽水。90年代,辖区供水不太稳定,个别单位都建自来水塔蓄水,甚至自挖深水井,筑过滤池,向本单位自供水。驻霞山部队全部是自备水源,自供自给。2000年后,城区基本取消了自备水源,包括部队在内的大部分自供水单位都纳入市政供水。
饮水处理经过,由水源水——低压泵——混和(曝气)投加药剂——沉淀——过滤——消毒——储水池——高压泵——用户等流程。通过以上生产流程,经过化验符合饮水标准后,才供应用户。在水质处理上,从50年代的混和沉淀到槽式、曝气,滤池由普通快速滤池发展为虹吸滤池。除铁工艺,由一般滤池沙改进为增加煤粒和旧滤料,提高了除铁效果,水质更加好。
(三)水厂
龙画水厂 1954年开始筹建,国家投资240万元。1955年3月开始破土动工,1956年2月竣工交付使用,日供水能力1万吨,实际供水0.5万吨。建厂初期包括一厂两站,占地面积共29039平方米(1966年6月划让9620平方米土地给湛江酒厂后,龙画水厂占地面积19419平方米)。1957年至1958年间,朱德、陈云、刘伯承、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龙画水厂。2000年,龙画水厂发展为一厂四站,拥有水源井11口,深井泵11台,容量2000立方米清水池2个,平均日供水量3.6万吨。
菉塘水厂 建于1957年,位于菉塘村西边上坑岭顶,占地面积18934平方米,由广东省投资60万元兴建。拥有菉塘抽水站1个、拥有水源井3口、深井泵3台,容量150立方米的清水池2个。1990年供水能力0.48万吨/日。水厂地势居高临下,直接供水给用户。主要提供新村片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如遇城中心区供水量不足,也适量放水调节中心区供水压力。由于水量不足,运行成本高,于1990年停产。
霞山水厂 建于1971年,位于人民大道南。原占地面积22080平方米, 1974年划让1800平方给霞湖公园建门口后,实际面积20190平方米。1976年,市自来水公司办公室由龙画水厂搬迁于此,又称中心水厂。2000年,水厂拥有2个抽水站、水源井7口、容量1600立方米清水池1个,日供水能力1.92万吨。职工33人。主要向人民大道南、洪屋路一带供水。
东山水厂 建于1974年,位于东山村东北边,占地面积7279平方米。2000年水厂拥有东山、社坛2个抽水站,有水源井9口、深水泵7台、容量3000立方米清水池2个。日供水能力3.2万吨,主要向海头、新村片供水。全厂职工40人。
海滨水厂 1981年,自来水公司自筹资金64万元兴建。位于菉塘桥西南侧,占地面积4127平方米。设有海滨抽水站,有水源井5口、深井泵5台、容量1000立方米清水池1个。2000年,水厂拥有2个抽水站、水源井9口、容量1000立方米清水池2个,日供水能力1.8万吨,职工32人。主要向海滨大道南一带供水。
临东水厂 位于临东村西北边,是湛江市自来水公司下属10个水源厂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供水能力最高、投资额最多的一家水厂。水厂占地面积31868平方米。总投资550万元,其中国家交通部投资250万元。1977年破土动工,1983年5月1日竣工投产。水厂采用分期建设,逐年发展的方针。第一期起先容量3500立方米清水池1个及1组8格滤池,高、低压泵房等设施。第一期先建成投产有鹿渚、客路2个站。2000年,水厂拥有6个抽水站(正在使用4个、备用2个),深水泵11台、水源井11口,供水能力3.6万吨/日。全厂职工35人。主要向港务局、工农路、建设路、解放西路一带供水。
屋山水厂 建于1989年12月,1990年7月1日竣工投产。总投资308万元,其中职工集资205万元。设计供水能力2.4万立方米/日。2000年,厂内有清水池1个,容量2000立方米;厂外有抽水站3个,水源井12眼,深井泵12台。主要向屋山村一带供水。
(四)供水管道
一九四九年前前,今霞山区域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均是挖井取水。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2月,西营(今霞山)建成湛江市区第一间自来水厂——龙画水厂,为部分居民提供清洁卫生的自来水。1956年,输水主管道只有工农路直径400毫米铸铁总管,以该管道为中轴向居民点延伸。为让居民用上自来水,自来水公司在街头巷尾设置卖水点。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市内供水水管采用无缝钢管。1983年,霞山区建成6间水厂,形成了四周向市中心区供水的布局。80年代后期,聚氯乙烯(PVC)管具有重量轻、耐腐蚀、水流阻力小、安装迅捷、造价低等优点,逐渐在供水领域推广应用。2000年,辖区供水管网形成环形供水,输水干管一般为直径800毫米水泥管,最大管径达1200毫米;从水表到住户终端的水管大部分采用PVC管。
(五)水价
1956年龙画水厂建成初期,日供水能力1万吨,实际日供水量0.5万吨,用水人口6万多人,普及率40%。大部分街道设立售水站,附近居民到售水站取水,定期到自来水公司营业所缴交水费。1983年,供应辖区的水厂增加到6间,1990年,供水量增至13.17万吨/日,近郊用上自来水,城区用自来水普及率达98%,取消了售水站。2000年,日供水量达15万吨。大部分水表已到户,按水表行度收费,但也有部分公房仍是一个总表,然后分摊到户,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住户之间矛盾。是年起,自来水公司加快改表到户进度,逐渐解决共表问题。
1956年,龙画水厂投产时,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每吨0.30元。1957年1月1日起,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每吨0.20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用水每吨0.13元,生活用水每吨0.20元,每吨水成本0.15元。1980年3月1日起,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水分一样,均为每吨0.20元。1988年9月1日起,城区自来水价格进行调整,生活用水每立方米由0.27元调整为0.30元,工业、商业、饮食业、基建用水每立方米由0.20元调整为0.30元。1990年8月27日起,城区生活用水每立方米0.30元,工业、商业、基建用水每立方米由0.30元调整为0.35元。1993年8月1日起,城区生活用水每立方米调整为0.55元,工矿企业用水每立方米0.60元,商业饮食业用水每立方米0.70元,基建用水每立方米0.80元(包含供排水基金)。1994年8月12日起,城区生活用水由每立方米0.55元调整为每立方米0.70元,工业用水每立方米由0.6元调整为0.82元,基建用水每立方米由0.8元调整为1.20元。1996年12月1日起,城区生活用水每立方米调整为1.25元,工业用水每立方米1.38元,商业饮食业用水每立方米2.13元,基建用水每立方米2.15元。2000年,供水量为15万吨/日,居民用水普及率达到97.5%。生活用水每吨1.25元,工业用水每吨1.38元。
二、供电
(一)概况
今霞山区域电力供应始于民国15年(1926年)。是年11月法商越南电力公司的代表狄龙到广州湾筹建电力厂,取名 “法商越南电力公司西营电厂”。翌年9月建成发电。发电装机容量475千瓦,出线电压6.6千伏,线路长14.2公里,配电变压器12台,容量622千伏安,降压至220/110伏,向赤坎、西营(今霞山)主要的手工业厂和商业街道供电。普通居民照明还是用煤油灯。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湛江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霞山区供电能力发展较快。1980年,湛江电力局在霞山建成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1989年,220千伏主网首先实现双回路环网供电。1959年后,湛江110千伏电网深入辖区负荷中心,辖区内共建有霞山、新村、海滨、宝满等 4座变电站,并实行低压供电和电缆过街。2000年,城区110千伏变电站实现“四遥”(遥控、遥信、遥测、遥调)和无人值守,供电的安全性和供电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容整洁美观。
(二)电网
1950年6月,湛江市人民政府接收法商越南电力公司西营电厂,改名为湛江发电厂。1955年,湛江(新村)电厂第1期2500千瓦燃煤机组建成投产,城区仍保留6.6千伏电压供电。1956年,为适应湛江港建设的需要,湛江发电厂进行扩建,第2期工程2×2400千瓦机组分别于1958年、1959年建成发电。从1958年开始至1964年止,逐步把6.6千伏线路和变压器升压改造,线路改为10千伏供电,变压器由低压220/110伏升压至380/220伏供电。1967年,茂名市与湛江市两个独立电网以110千伏电压联网,形成茂湛电网。1980年,茂湛电网升压为220千伏联网。1989年建成茂湛第Ⅱ回220千伏河霞线和赤霞线,形成湛江电网双回路环网供电。1990年至1995年间,新建湛江发电厂第1期工程2×30万千瓦燃煤机组建成投产,配套4×15万千伏安变压器和7回220千伏线路的建设相继投产。1995年后,电网发展加快,霞山建成以110千伏电压深入城区负荷中心,以220千伏电压为主网架的电网,电网结构逐步完善,供电可靠性和安全稳定逐步提高。
城区供电线路以10千伏配电网的建设,多采用在街道沿着人行道架设线路和变压器台架,低压主干线路沿着建筑物挂墙架线或高低压同杆架线,部分过街线采用地下电缆。1989年后,辖区的海滨一路、海滨二路、文明路、青岛路、海昌路和新开发的住宅区等的高压配电架空线路改为地下电缆,并将部分配电变压器移入室内,10千伏开闭所亦按室内布置进行建设和改造。2000年底,城区10千伏电缆已建成约74公里。
(三)变电站
宝满变电站 位于霞山区海头镇宝满村东北侧。1980年10月1日建成投产。安装1台容量为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出线35千伏至首泵和二级泵站。1989年,进行输变电工程改造,新装变压器2台(原来的1.5万千伏安变压器退出营运),容量2×3.15万千伏安。1992年,再次进行改造,更换35千伏多油断路器为六氟化硫断路器,并增装无功补偿电容器容量2×0.24万千伏安,工程总投资899.5万元。
霞山变电站 位于霞山区木兰岭,占地面积44870平方米(224×200米)。1988年8月动工兴建,1989年10月建成投产。首期安装变压器容量15万千伏安,1993年变电站进行扩容,增装2号主变压器,容量15万千伏安。
新村变电站 位于霞山区新村,由新村老电厂停止发电后改造而成,安装2台有载调压变压器,容量2×4万千伏安,装设无功补偿电容器2×0.36万千伏安。主变为两线圈变压器,10千伏出线20回,均为电缆出线。
滨海变电站 位于海滨二路东侧,滨海住宅区内,是市区第一座半室内式变电站。综合控制开关大楼3层,高14米,与周围建筑环境协调。安装2台主变压器,容量为1×4+1×5万千伏安,置于屋外。该站实现无人值守,由湛江市供电局调度中心进行远程操控,实现“四遥”(测、信、控、调)。1996年8月投产,工程总投资2909万元。
港口(又称兴隆)变电站 位于霞山区建设路南侧,西靠近湛江火车南站,东接港口近区,是湛江电网第一座小型化(简化)变电站。安装2台主变压器,容量2×5万千伏安。于1998年7月动工兴建,由于资金不足,设备尚未购置,线路工程于1999年1月动工兴建,2000年3月架通,尚未投产。
(四)电价
新中国成立后,霞山区域供电一直由市供电部门负责,电价按市电力企业统一标准执行。20世纪50年代,湛江电力企业电费收取标准是按生产情况自行定价。1952年,工业用电为0.50元/千瓦时,照明用电按盏收费,每盏15瓦灯泡每月收取电费为2.5元/月。1955年,照明改按千瓦时计费,收费标准是0.55元/千瓦时;工业用电为0.30元/千瓦时;路灯用电0.28元/千瓦时。1962年11月起,工业用电按0.20元/千瓦时,照明用电为0.30元/千瓦时,路灯电价0.20元/千瓦时,农村用电0.10元/千瓦时。
1965年,国家颁布新的电价标准,扩大优惠电价范围,增加了11种工业优惠电价和多种支农优惠电价。100千伏安及以上的大工业用户实行两部制电价,100千伏安以下的非工业、普通工业用电执行单一制电价。按照国家的电价标准,1965年湛江电力企业电价降至照明用电0.25元/千瓦时,工业用电0.12元/千瓦时,路灯用电0.20元/千瓦时,农村用电0.07元/千瓦时。
1975年,湛茂电网并入广东省电网,开始执行省电网的规定。
1976年,广东省电网执行水电部颁发的新电价标准,对农业生产及农副加工实行优惠电价,对100千伏安至320千伏安以下的电石、电炉、烧碱、合成氨等用电继续执行优惠电价,对文化宣传、影剧院放映等用电实行优惠,对执行两部制电价的起点也作了调整,由原来100千伏安改为320千伏安及以上用户。
1994年1月1日,广东省物价局、经委、财厅和省电力局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电网电价价目表”,将省征收的附加费并入电价内,同时调整用电分类,按用电性质确定用电类别和分别定价。是年湛江电力局根据省网电价标准,进行电价调整,并从1月1日起执行。1995年,湛江局平均电价为432.71元/千千瓦时,其中大工业用电平均电价354.68元/千千瓦时,非工业、普通工业用电平均电价为453.83元/千千瓦时,农业用电(稻田排灌)平均电价为219.36元/千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平均电价为423.75元/千千瓦时,趸售县平均电价为398.25元/千千瓦时,商业用电平均电价为688.92元/千千瓦时。
1996年1月1日起省网平均电价再次上调,1999年湛江电网平均电价510.94元/千千瓦时。其中:大工业用电平均电价为483.70元/千千瓦时,非普通工业用电为572.40元/千千瓦时,商业用电为789.60元/千千瓦时,住宅用电为496.80元/千千瓦时,农田灌溉为284.30元/千千瓦时,趸售县平均电价为448.90元/千千瓦时。
湛江电网1984~2000年平均电价表
表4-2
年份 | 平均电价(元/千千瓦时) | 年份 | 平均电价(元/千千瓦时) | |
1984 | 76.55 | 1993 | 96.38 | |
1985 | 84.18 | 1994 | 356.78 | |
1986 | 86.49 | 1995 | 432.71 | |
1987 | 87.60 | 1996 | 510.84 | |
1988 | 89.97 | 1997 | 512.36 | |
1989 | 90.12 | 1998 | 510.77 | |
1990 | 93.85 | 1999 | 531.92 | |
1991 | 93.87 | 2000 | 579.43 | |
1992 | 95.19 |
1986年湛江电网电价表
表4-3 单位:元/千千瓦时
用电类别 | 照明 | 非工业普通工业 | 大工业 | 农业生产 | |||||||||||||||
不满一千伏 | 一千伏及以上 | 不满一千伏 | 一千伏至十千伏 | 三十五千伏及以上 | 一千伏至十千伏 | 三十五千伏及以上 | 一千伏至十千伏 | 三十五千伏及以上 | 直供 | 趸售 | |||||||||
普通 居民 | 企事业及机关办公 | 普通 居民 | 企事业及机关办公 | 电解铝、电石 | 电炉镁氨碱、电炉黄磷、电炉合解铁磷肥、电炉钙成烧合金 | 电解铝、电石 | 电炉镁氨碱、电炉黄磷、电炉合解铁磷肥、电炉钙成烧合金 | 不满一千伏 | 一千至十千伏 | 三十五千伏及以上 | 一千至十千伏 | 三十五千伏及以上 | |||||||
电能电类 | 0.20 | 0.20 | 0.19 | 0.19 | 0.08 | 0.08 | 0.08 | 0.05 | 0.08 | 0.03 | 0.04 | 0.03 | 0.04 | 0.06 | 0.05 | 0.55 | 0.03 | 0.03 | |
基本电费 | 最大需量元/KV、月 | 6 | 6 | 6 | 6 | 6 | 6 | ||||||||||||
变压器容量元/KUA、月 | 4 | 4 | 4 | 4 | 4 | 4 | |||||||||||||
城市建设费 | 10 | 10 | 10 | 10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
省电力建设费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
市火力发电费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
燃料附加费 | 0.20 | 0.04 | 0.20 | 0.04 | 0.04 | 0.04 | 0.04 | 0.04 | 0.04 | 0.04 | 0.04 | 0.04 | 0.04 | 0.04 | 0.04 | 0.04 | 0.04 | 0.04 | |
总附加费 | 0.05 | 0.84 | 0.49 | 0.08 | 0.06 | 0.06 | 0.06 | 0.06 | 0.06 | 0.06 | 0.06 | 0.06 | 0.006 | 0.06 | 0.06 | 0.06 | 0.06 | 0.06 | |
每千瓦时 | 0.25 | 0.28 | 0.24 | 0.27 | 0.15 | 0.15 | 0.14 | 0.12 | 0.12 | 0.10 | 0.11 | 0.10 | 0.11 | 0.12 | 0.12 | 0.11 | 0.09 | 0.09 |
注:本表各类价费金额一律省略小数点后两位数以后的数。
1996~2000年湛江电网并价后的价目表
表4-4 单位:分/千千瓦时
用电分类 | 并价后电价构成 | 市政建设附加费 | 郊区农村用电补差 | 农网还 本付息 | 合计 | ||||
电网电价 | 电 力 建设费 | 三峡基金 | 市燃料 附加费 | ||||||
一、大工业 (一)基本电价 | 变压器容量(元/KVA、月) | 9.00 | 9.00 | ||||||
最大限度需署(元/KVA、月) | 13.50 | 1.50 | 13.50 | ||||||
(二)电镀 电价 | 1、省指定企业(优惠电量部分) | 36.70 | 2.00 | 0.70 | 6.00 | 1.40 | 1.50 | 1.50 | 49.80 |
2、执行省网电电价电量 | 54.20 | 2.00 | 0.70 | 1.40 | 1.50 | 1.50 | 61.30 | ||
3、自来水 | 54.20 | 2.00 | 0.70 | 3.90 | 1.40 | 1.50 | 1.50 | 65.20 | |
4、一般大工业 | 54.20 | 2.00 | 0.70 | 6.00 | 1.40 | 1.50 | 1.50 | 67.30 | |
二、工业、普通工业电镀电价 | 1、省指定企业(优惠电量部分) | 44.50 | 2.00 | 0.70 | 6.20 | 1.40 | 1.50 | 1.50 | 57.80 |
2、执行省网电电价电量 | 65.70 | 2.00 | 0.70 | 1.40 | 1.50 | 1.50 | 72.80 | ||
3、自来水 | 65.70 | 2.00 | 0.70 | 3.90 | 1.40 | 1.50 | 1.50 | 76.70 | |
4、一般非普工业 | 65.70 | 2.00 | 0.70 | 6.20 | 1.40 | 1.50 | 1.50 | 79.00 | |
三、商业电镀 电价 | 91.80 | 2.00 | 0.70 | 7.20 | 1.40 | 1.50 | 1.50 | 106.10 | |
四、住宅电镀 电价 | 58.00 | 2.00 | 0.70 | 3.80 | 1.40 | 1.50 | 1.50 | 68.90 | |
五、趸侪县电镀 电价 | 53.00 | 1.76 | 0.62 | 2.50 | 57.88 | ||||
六、稻田排灌到户电价 | 33.00 | 0.70 | 1.96 | 1.50 | 1.50 | 38.66 |
备注:(1)城市建设附加费由供电部门代收。
(2)各用电分类(趸售县用电除外)电价含农网改造还本付息分摊1.50分/千瓦时,该收入专款用于农电改造还贷。
(3)城郊农村用电补差1.50分/千瓦时。
(4)1999年底起。市郊农村住宅到户电价最高限价为0.98元/千瓦时。
三、供气
20世纪70年代之前,霞山区居民生活燃料主要靠木柴和煤。1977年1月26日,湛江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湛江市供气公司筹建办公室。同年5月,湛江地区也筹建地区煤建公司。1978年1月湛江供气公司正式成立。当时从茂名石油公司运回瓶装气销售给党政机关干部,每月定量供应。供气的形式是发给计划内购气证,凭证到指定地点购气。供气事业一直发展不快。
1984年,市煤气公司在菉塘路征用了32110平方米地建立贮配站,储气罐区拥有贮气罐11台,贮气能力为306吨。同年,地市两公司合并,定名为湛江市供气公司,气源大部分来自茂名石油公司。至1985年底,辖区气化率达15%。1988年10月,湛江市供气公司更名为湛江市煤气公司,并与市有关部门合作成立了市煤气发展公司和市煤气联合公司。是年,城区气化率增至22.9%。1989年,市煤气公司采取集资的办法由市区单位或个人集资,煤气公司购置设备和组织气源,定量向集资户供气。1990年,贮配站增加贮罐,贮气能力达850吨。
90年代,辖区内供气发展较快,市燃料公司公开向市民供气。1994年,煤气集团公司合资成立富多煤气有限公司。1995年,广东石油公司湛江分公司申请经营液化气,1996年华洋煤气公司成立。这些供气企业加快在城区内供气网点建设,供气量大幅度增加。同时,煤气公司组织送气人员送气上门,还有个体送气工,上门收瓶充气送气,大大方便用户。1996年城区用气率达86.7%,2000年,城区用气率87%。
1994年1月,市煤气集团公司组建管道供气公司,首先对霞山区海滨小区居民供气。随后,文明东路、民享路、民治路、文明中路、椹川大道南、岭南路沿线小区相继开通供气。发展管道供气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从1994年到2000年8年间,才发展1万多户,实际使用7000多户。2000年,霞山气化站日供气2.63万立方米。
第五节 市区公共交通
一、公共汽车
一九四九年前,湛江市城市客运交通落后,仅有霞山至赤坎、霞山至洋村间有客货混合车(霞赤间有小轿车)行驶。1948年,霞山至赤坎间营运商有胜利汽车公司、小客车联合行及几个个体户,共有小轿车25辆,每车日均行驶3班次;客货混合车20辆,每车日均行驶1~2班次。霞山城区街道来往的是乘坐人力拉的黄包车,约数十部。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湛江市委、市政府作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决定。是年9月1日投入4辆国营公共汽车运行于霞山至赤坎之间。从此霞山有了国营公共汽车。初时霞山车站设在逸仙路,后迁青岛路。1960年,在工农路南段东侧新建公共汽车站,该站占地面积2.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由湛江市公共汽车管理处负责管理,设4个车队,公共汽车27辆,全年客运总量538.2万人次。1972年,市公共汽车管理处改为公共汽车公司,公司干部、职工1023人,公共汽车38辆,全年客运量669.1万人次。1984年12月,市公共汽车公司与香港富荣贸易公司合作经营“湛港小汽车合作公司”,合作经营期限两年。1987年3月,经营期满,经市政府批准将“湛港小汽车合作公司”改为“湛江市公共小汽车公司”。1990年,市公交公司经营运行线路18条,拥有客车222辆,其中大客车137辆、中巴85辆。全年完成客运量2450万人次,全年总收入1130万元。2000年,霞山设有工农路公共汽车总站和延安路分站,运行路线19条,总长496公里,拥有客车298辆,其中大客车150辆、中巴148辆,公司职工1063人,完成客运量3188万人次,全年总收入1820万元。
霞山区1982年才出现出租小汽车(俗称“的士”),由海滨宾馆组建的出租车队有15辆“的士”营运。主要为当时长住宾馆的法国道达尔等几个外国公司的石油勘探专家服务。随后,翠园、南疆宾馆等酒店、宾馆也相继组建了出租车队。到20世纪90年代初,运输企业纷纷成立“的士”车队,实行扬手即停服务,成为市民的代步工具。1998年,市交通部门加强出租车行业的管理,经与湛江机场管理处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对在机场长期参与非法营运的30台无牌“的士”进行整顿,并将其纳入了出租车管理。2000年,在霞山经营的“的士”196辆。
2000年公共汽车公司霞山运行线路表
表 4-5 单位:公里、班、人
名称 | 线路长度(公里) | 起讫地点至终点站 | 每天运行班次 | 日均客运量(人次) |
1路 | 18 | 霞山分站至麻章车站 | 266 | 7182 |
2路 | 22.1 | 霞山总站至麻章车站 | 324 | 8100 |
3路 | 18.5 | 霞山总站至湖光岩 | 117 | 2925 |
4路 | 37.5 | 霞山总站至太平镇 | 72 | 2520 |
11路 | 19.7 | 霞山总站至麻章车站 | 288 | 12960 |
12路 | 18 | 霞山分站至麻章车站 | 224 | 7840 |
13路 | 19.4 | 霞山总站至麻章车站 | 224 | 6720 |
14路 | 26 | 霞山分站至志满 | 28 | 784 |
18路 | 31.5 | 霞山总站至料村 | 36 | 720 |
19路 | 23.5 | 霞山总站至试验站 | 24 | 720 |
22路 | 23.5 | 火车南站至麻章车站 | 270 | 9450 |
椹川大道专线 | 19 | 火车南站至麻章车站 | 240 | |
海滨大道专线 | 21 | 东堤车站至麻章车站 | 280 | |
人民大道专线 | 19.5 | 汽车南站至麻章车站 | 260 |
二、公共轮渡
一九四九年前,霞山居民来往麻斜以及特呈、南三、东海等岛屿均靠乘搭帆船或小舢舨。当时的帆船都是私人经营,船的设备简陋,又客货混载,安全没有保障,人们出行极不方便。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居民过海难的问题,于1952年10月市公共汽车公司筹集资金建造2艘木质机动渡船,经试航合格后,于1953年1月正式投入营运。2艘机动轮渡由广东省统一命名为粤湛渡01号和粤湛渡02号,总吨位51.98吨,乘客定员96人。航行霞山至麻斜之间,每天航行29班次,从此结束了过海只靠帆船和舢舨的历史。1954年,新的轮渡粤湛渡03号投入营运,轮渡总数增至3艘。20世纪60年代,霞山至特呈、南三渡船也改成机动轮渡。1970年,粤湛渡01号报废更新为一艘较大的机动轮渡(总吨位89.34吨,乘客定额206人)。1978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建造2艘钢壳船身的机、架合一的大型机动轮渡,命名为粤湛渡04号和05号,每艘总吨位110.42吨,乘客定额300人。同时报废了粤湛渡02号和03号。
1956年至1990,年航行于霞山至麻斜航线的轮渡数均为3艘,但吨位和乘客定额即大大增加。1990年运力、乘客定额比1953年增加7倍多。90年代,霞山过海轮渡线共有3条:麻斜、特呈岛、南三轮渡。日均航行49个班次,即每隔约半小时两岸各对开一班船;平均每天客运量9000多人次,节假日高峰期达3万人次。2000年,客运量201万人次。
1969年以前,轮渡靠泊长桥码头。该码头是法国租占广州湾时兴建的,1949年已残破损坏,但还可勉强使用。1970年迁泊新建成的麻斜渡码头(亦称海滨码头)。该码头位于海滨公园南端海岸,陆地通道衔接海滨大道南。码头岸线长83.4米,混凝土片石结构,建成梯级形,以适应海潮涨退轮渡停泊上落乘客。码头用地250平方米,售票、候渡室建筑面积121平方米。60年代,南三、特呈也先后建了轮渡码头各一座。至2000年这些码头仍正常使用。
另外,来往霞山的还有东头山渡、五里渡、北涯渡等。这些船渡均为个体户经营,不定时运行。
第六节 园林绿化
一、园林建设
(一)概况
一九四九年前,西营(今霞山)环境较差,大的街道虽然种了一些树木,如大叶榄仁树(俗称法国枇杷)等,但因管理差,种得参差不齐。城区没有一个公共公园。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城区绿化、美化,方便市民集会、活动、消闲,先后动工兴建了多个各具特色的公园、广场。1957年首先动工兴建海滨公园。1959年,把海头港低洼处改造成霞湖公园。尔后,随着城区发展,又兴建霞山花圃以及一批街头小游园,20世纪60年代已形成“花园式城区”雏形。“文化大革命”期间,园林绿化遭到破坏,公园建设停顿。70年代,兴建儿童公园。80年代,先后改造、扩建海滨、霞湖等公园和时代、人民、世纪等广场。1988年至2000年间,全区共有51个单位被湛江市评为“花园式单位”。2000年全区已建有海滨、霞湖、霞山花圃、儿童、三岭山森林等5个公园,人民、时代、世纪、友谊、工农、观海长廊等6座广场、长廊。以及一大批园林绿化小公园。这些公园、广场、长廊成为市民主要的休闲活动场所。
(二)公园
自1957年动工兴建海滨公园开始,经过多年建设,至2000年,辖区已建成公园5个。另外渔港公园和菉塘河湿地公园正在建设中。
海滨公园 位于海滨大道南端东侧,一九四九年前是一片海滩洼地,为煤油仓库库址,1957年通过义务劳动辟为公园。由于沿海岸呈带状而建,故得名。公园沿岸砌有一条长70多米石堤。园内种植挺拔的椰子树和各种花卉,具有浓郁的热带风光。“文化大革命”期间,园地被占三分之一,面积由9公顷缩减为6公顷,园内设施被毁坏殆尽。1982年,市政府把该公园列为园林建设重点项目。1985年建成“醉海园”,其后陆续建成儿童游乐园、南苑、游乐中心等。1990年后,市土地开发总公司在公园北侧吹沙填海,公园面积得到扩大。全园椰树覆盖,海风阵阵,海浪熠熠,充满热带风光。公园主要景区有时代广场、月亮岛、月亮湖,以及扬帆搏浪钢雕等。2000年,公园接待游客120万人次。
青少年公园 位于人民大道南东侧,原称人工湖公园,1978年改称霞湖公园,1984年移交团市委管理改称现名。1959年把海头港低洼农田改造成人工湖。1964年正式动工兴建公园,总面积12.2公顷,其中水面面积6公顷。1985年进行改造,增设飞船、碰碰车和各种游艇,新建喷水池、凉亭,种上各种花草树木,公园面貌大大改观。90年代,公园已成为居民休闲娱乐活动主要场所。
霞山花圃 位于解放东路北侧,始建于1956年,是一座游览与生产相结合的园林。面积1.7公顷,培植有各种花草200多种,一年四季,花红草绿,郁郁葱葱,令人陶醉。园内回廊、曲径,别有洞天。20世纪80~90年代,每逢节假日,便展出各种灯饰、书、画、花、鸟、虫、鱼,以及名贵盆景、奇花异卉,吸引着川流不息的游人。
儿童公园 位于解放东路南侧,原是一片松林(木麻黄),1975年辟为公园,面积1.25公顷。园内的建筑、布局及设施,以小为主,以巧取胜,别具一格。全园浓荫,处处塑雕、亭台、曲径掩映在繁花、绿草之中,环境幽美,园内设有小舞台,有各种熊、鹿、猴子、孔雀、画眉等珍禽异兽,还有电动飞机和各种儿童锻炼、玩乐器械设施。园内种植大榕树、糖棕、大王椰、白玉兰、人心果等热带亚热带植物70多个品种。
三岭山森林公园 位于霞山区西面,离城区中心约3公里。以三岭山原态进行建设,公园面积1286.5公顷,其中森林面积701公顷,水库面积28.7公顷,荒山面积429.7公顷,沙沟面积127.1公顷。公园植被以较耐旱的矮生草木植物为主。在山岗、平坡处有知风草、鸡眼草、白茅草等,次之是矮生灌木群落,如桃金娘、岗松、春华等。另外,在山沟湿润处有少量漆树、鸭脚木、山乌柏和小块芒箕、铁线芒等。该公园有“市肺”之称。
(三)广场
2000年已建成人民、时代、世纪、友谊、工农以及观海长廊等广场、长廊。
人民广场 位于解放西路、人民西四路、人民西五路、解放东路、工农路、湛川大道南汇集处,处在霞山城区的中轴线上。东面紧靠市人大、政协大楼,西面与火车站相望。该广场建于1998年,面积为1.29公顷。设计采用规则与自然相结合手法,中心位置是以4个各100平方米、摆放四季时花的大花坛为轴线,两边对称布置大草坪,整个广场简明流畅、规整亮丽。沿解放西路方向用色块地被勾勒出一朵盛开的湛江市花紫荆花,靠东边有白玉兰小广场,树下设置台凳,可供市民晨运和举办各种娱乐活动。植物配置体现自然和规则相结合的特点,种有老人葵、三角椰、大王椰、黄榕、美人蕉、黄金梅、红桑等乔、灌木。广场具有浓郁的热带风光,是市民休闲、娱乐、观赏的好去处。
时代广场 位于海滨大道南,1995年12月建成,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中上广场3000平方米,下广场10000平方米,其独特之处在于整个广场不在同一平面上。上广场为海滨公园的大门广场,建有长60多米双排弧形柱廊,望海而立,柱廊上有9幅反映湛江近代对外开放历史的汉白玉浮雕,使广场富有历史、文化、艺术色彩。门廊前广场用红、褐、灰三色广场砖铺拚成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图中标明湛江的位置,也标出世界9个著名口岸:东京、新加坡、悉尼、鹿特丹、阿姆斯特丹、纽约、汉堡、马赛和圣彼得堡,旁边刻上湛江港距离这九个港口的海上里程。柱廊东面有一弧形的观海台,市民凭栏远望,海湾景色长收眼底。
下广场为海滨公园内中央广场,占地5000平方米的硬底广场和4000平方米的草地广场以及别具一格的露天舞台,古典式的路灯,欧式的大花瓶,独具匠心的椰翠廊和“南天望海”巨石,周围种有各种颜色的花朵和高大的柳树。广场中屹立著名为“扬帆搏浪,走向世界”的不锈钢雕像,于1985年建造。
时代广场建筑色彩采用浅杏色调,色彩明快,与蓝天、海洋、椰树相辉映,形成了浓郁的热带滨海景观,为游人提供一个既有热带风情,又有历史文化的旅游观光、了解湛江历史的“城市客厅”。
世纪广场 又称火车南站广场,位于解放西路与建设路、东新路交汇处,是湛江火车站门前广场,作为湛江火车站新站场扩建工程附属工程,1997年底竣工。广场面积4.1万平方米。广场北角地面由多个花池分隔成多条车道,西南角为宽广的场地。广场地下为地下室。
观海长廊 金海岸观海长廊工程于1999年8月1日动工,11月5日完工。长廊南起海淀路北至海洋路,全长约1.7公里,按地形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南区860米,中区150米,北区690米),总面积为156公顷(南区6.38公顷,中区3.5公顷,北区5.12公顷)。南区较狭长,以紫荆广场居中,两翼园道收分有致,曲弯自如,特别是北翼的园道曲直对比,同时节点连结灵活,小型空间收放得体。南区的绿化品种繁多,组团结合,乔木、灌木及地被三个层次分明,花木28种21005株,草皮23490平方米。中区地形宽广,分东西两面(东面13149平方米,西面32000平方米),东面冠名“观海台”,有园路通绕,整体以草地为主。西面空旷草坪呈四方形,植油棕两行于三条伸侧边。花木11261株,草皮45149平方米。 北区以“海螺广场”为主,种植不同棕榈植物。其花木28种24181株,草皮9600平方米。南、中、北三区从整体来看形象修长,中区带动南、北两翼,硬底铺装面积达10万平方米,呈现一派南国风光特有的海滨园林景观。
(四)庭院绿化
80年代开始,霞山区各单位加快庭院绿化建设。至2000年,已有51个单位被湛江市评为“花园式单位”。
广东医学院大院 位于文明东路是广东省重点大学之一,创办于1958年,校区总面积为13.4公顷,其中绿地面积为4.8公顷,绿化覆盖面积5.86公顷,绿化率95.4%,绿化覆盖率 43.78%,绿地率35.82%。
校园环境优美,树木葱茏。2000年,学校已建成两个庭园,映月湖与彩虹桥交相辉映,校园景观丰富美丽,庭院按“书香、花香、浓荫、翠绿”为主题建设,精巧而雅致。校园内种植的花草树木品种多样化,主要品种有桃花心、紫荆、桂花、白玉兰、串钱柳、水榕、木棉、榕树、大叶紫薇、夹竹桃、黄蝉、大红花、红绒球、棕榈等。1995年至2000年,该校年年被评为湛江“花园式单位”和“文明单位”。
南海舰队司令部大院 南海舰队司令部机关位于霞山区海头岭。面积31.26公顷。这里原是黄土坡地,地势高低不平,刮风沙土飞扬,下雨泥泞遍地,水土流失严重。1972年司令部机关搬迁至此后,有计划地进行道路修整,植树种草,栽花育苗,造林绿化,改造环境。经过近30年的努力,营区内共栽种树木3800多棵,绿篱5800多米,植草皮16000多平方米,自办果园12个,苗圃2个。营区内四季鸟语花香、春意盎然,常年绿树成荫、花草成片。大院绿化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66.30%。1995年被评为“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和广东省绿化先进单位。1988年被评为湛江市花园式单位。
霞山区1984~1989年单位庭院绿化情况
表4-6 单位:万株、万平方、万米
年 度 | 植树 | 造林 | 种草 | 绿篱 | 育苗 |
84~86年 | 48.97 | 26.96 | 19.84 | 2.63 | 95.02 |
87年 | 16.36 | 0.3 | 5.2 | 2.71 | 35.69 |
88年 | 11.82 | — | 3.07 | 1.79 | 5.02 |
89年 | 11.17 | — | 0.69 | 0.98 | — |
合计 | 88.28 | 27.26 | 28.72 | 5.48 | 135.73 |
霞山区1988~2000年获湛江市花园式单位名单
表4-7 单位:个
年 份 | 单 位 | 全市总数 |
1988 | 湛江海滨宾馆、湛江港务局第二作业区、南海舰队司令部机关大院、中国人民解放军54441部队 | 10 |
1989 | 解放军38420部队、湛江港务局第一幼儿园、粤西农垦局、粤西农垦局第一医院 | 8 |
1991 | 湛江港务局轮驳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38009部队机关大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8431部队62分队、茂名石油工业管道处湛江输油站 | 13 |
1992 | 海军工程八处、湛江舰艇供应站、湛江舰艇岸勤部机关大院、南舰湛江军需仓库(682)、林业部桉树中心、市自来水公司东山水厂、市自来水公司开发区水厂、湛江三岭山医院 | 33 |
1993 | 港务局港湾医院、港务局第二幼儿园、湛江佳能复印机材料有限公司、湛江外加剂厂、海军湛江基地航保修理厂 | 6 |
1994 | 中国人民解放军38009部队95分队、湛江气象学校 | 16 |
1995 | 湛江市第四幼儿园、湛江市南疆宾馆、同德药业有限公司、喜德利(中国湛江)有限公司 | 23 |
1996 | 中国人民解放军38618部队、湛江市自来水公司海滨水厂、湛江市海蓝蓝儿童营养食品有限公司 | 22 |
1997 | 广东医学院、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大院 | 23 |
1998 | 中国人民解放军38401部队、南舰司令部通信总站三营、南舰工程指挥部工程设计处、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湛港紫荆苑度假中心、湛江港友谊小区 | 33 |
1999 | 湛江海洋大学、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湛江分公司、海军南海舰队通信总站、湛江潜水学校、市自来水公司屋山水厂 | 39 |
2000 | 海军南沙守备部队营院、中国人民解放军92146部队训练大队一大队三中队营区、湛江市自来水公司大院、湛江港务局铁路公司 | 22 |
注:1990年暂停评选一年。
二、造林绿化
(一)城区绿化
一九四九年前,西营城区很小,街道狭窄。在法国租占广州湾期间,虽引种了大叶榄仁树(法国枇杷树)在马路两旁,但为数不多,而大片土地是荒坡秃岭,草木稀疏。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大搞植树绿化。从50年代开始,区内的道路两旁和海滨、空地、广场有计划地大种花草、树木,并建设海滨公园等公园、广场,初步形成具有热带特色的海滨城市。“文化大革命”期间,绿化受到冲击,种花种草被当作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来批判,绿化成果和爱护绿化的风气受到破坏。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绿化祖国,造福人民”的决定,绿化工作重新受到重视。1981年底,霞山区调整健全绿化委员会,加强绿化工作领导,全区绿化进展较快。1982年,全区绿化面积1770.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25.7%;公园、广场绿化28.34公顷,道路绿化47.7公里,种植路树2.1万株,人均公共绿地4.5平方米,95%基层单位庭院进行了绿化;全区绿化率为22.2%。
1985年11月19日,广东省作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决定,霞山区相应作出 “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奋战五年,绿化霞山”的规划,掀起以“四化”(绿化、美化、香 化、果化)为目标的新一轮造林绿化高潮。1991年,霞山建成区绿化总面积2903.4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232.5公顷,覆盖率33.0%;公共绿地绿化总面积38.6公顷;可绿化面积219.65公顷,已绿化面积219.41公顷,绿化率99.9%。1992年后,继续抓好建成区的公共绿地的绿化,路树和庭院内的绿化,实行门前三包,实行岗位责任制,提倡种花、种草,建成区的绿化面积逐年增加。至2000年,霞山建成区绿化面积2960.77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289.87公顷,覆盖率43%;公共绿地绿化总面积95.97公顷;可绿化面积277.02公顷,已绿化面积276.78公顷,绿化率99%。是年7月31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批准霞山区为绿化达标区。
(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1981年,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后,1982年3月,霞山区开始发动市民开展全民植树活动。1984年,区义务植树工作由区绿化办将市绿委下达的任务落实到各单位,有计划、有组织、定时间地安排到三岭山森林公园等地植树绿化,并采取一定三年、分期完成、包种包活的方法进行。对没有时间参加植树的公民按法定标准收取以资代劳款。每年植树节,霞山区五套领导班子成员、区直机关干部和驻霞部队官兵都到预定地点进行植树。1991年,霞山区实现了消灭荒山的目标,完成了省绿化达标工作。是年,全区参加义务植树6.5万人,植树109.6万株,其中成片林面积243.5公顷。
1992年后,在继续抓好造林、护林的同时并将义务植树工作从单一的宜林荒山种树造林向开发和保护生态公益林、种植纪念林、认种认养树木、保护古树名木等多种形式转变,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内容和履行形式,提高全民义务植树的尽责率。1996年,全区参加义务植树5万人,种植树木25.4万株,其中成片造林6.6公顷。1997年至1999年,全区参加义务植树绿化的13.99万人次,种植树木、花草共125.57万株,其中植树43.5万株,植绿篱12.1万延长米(折合19.6万株),铺草坪15.3公顷(折合30.6万株),种花9.37公顷(折合7.77万株);收取以资代劳金额22.1万元。2000年,参加义务植树绿化的4.8万人,植树造林14.4万株,植绿篱1.8万延长米(折合3.6万株),铺草坪2.2公顷(折合4.4万株),收取以资代劳金额3.6万元。
霞山区1991~1996年全民义务植树情况表
年度 | 全区城镇人口总数 | 参加义务植树人员数 | 完成植树株数 | 收缴绿化费 | 基地建设 | ||||
应参加人数 | 实际参加人数 | 参加比例(%) | 总株数 | 其中成片造林面积 | 基地数 | 基地 面积 | |||
1991 | 19.6 | 6.5 | 6.5 | 100 | 109.6 | 243.5 | 2.67 | 1 | 533.33 |
1992 | 19.7 | 6.7 | 6.0 | 89.56 | 17.0 | 37.8 | 3.5 | 1 | 533.33 |
1993 | 19.8 | 6.9 | 6.1 | 88.40 | 14.4 | 26.7 | 4.88 | 1 | 533.33 |
1994 | 19.9 | 6.9 | 5.8 | 84.05 | 11.6 | 21.3 | 4.18 | 1 | 533.33 |
1995 | 20 | 7.0 | 6.0 | 85.70 | 22.5 | 60.8 | 18.3 | 1 | 533.33 |
1996 | 16.5 | 5.7 | 5.0 | 87.72 | 25.4 | 6.6 | 15.8 | 1 | 533.33 |
表4-8 单位:万人、万株、万元、公顷
注:1996年市直驻霞山单位不作统计人数。
霞山区1997~2000年全民义务植树统计表
表4-9 单位:万人、万株、万米、万平米、万元
年度 | 城镇 人口 总数 | 应参加人数 | 实际参加人数 | 尽责率(%) | 植树总 数 | 其 中 | 收取代劳费金额 | 人均植树株数(株) | |||||||
植树 | 植绿篱延长米 | 绿篱折合株 数 | 铺草坪面积 | 草坪折合株 数 | 种花面 积 | 种花折合株 数 | 其它 | ||||||||
1997 | 16.7 | 5.75 | 5.02 | 87.3 | 47.62 | 20 | 3.45 | 6.9 | 5.2 | 10.4 | 3.15 | 2.52 | 7.8 | 9.8 | 8.28 |
1998 | 16.8 | 5.77 | 3.67 | 63.6 | 35.99 | 11.5 | 3.2 | 6.4 | 4.8 | 9.6 | 2.52 | 2.29 | 6.2 | 5.8 | 6.23 |
1999 | 17 | 5.8 | 5.3 | 91.4 | 41.96 | 12 | 3.65 | 7.3 | 5.3 | 10.6 | 3.7 | 2.96 | 9.1 | 6.5 | 7.23 |
2000 | 17 | 5.8 | 4.8 | 82.7 | 21.8 | 14.4 | 1.8 | 3.6 | 2.2 | 4.4 | 3.6 | 4.54 |
三、古树名木
2000年,霞山区内存活100年树龄以上的古树名木182棵,主要树种为垂叶榕98棵、细叶榕45棵、樟树6棵、秋茄树5棵、鹊肾树9棵、叉叶木5棵、科叶榕4棵、笔管榕3棵、铁冬青2棵、高山榕以及龙眼、牛蹄豆、竹节树、光叶柿各1棵。5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有8棵,其中5棵为秋茄树,3棵为垂叶榕。以上古树木大部分生长在霞山各乡村和岛屿,城区的古树仅有28棵。霞山区绿委办曾会同市园林管理处一起对霞山区的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对百年以上古树进行丈量、拍摄、造册登记、建立档案,并落实管护责任单位或管护责任人予以保护。
霞山海滨渡口古榕 位于海滨大道南,正对霞山海滨渡口。桑科常绿乔木,树龄200多年,属国家级古树名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22日,法国海军以“接收广州湾领地”为名,在此强行登陆,并将法国国旗悬挂在树上,附近村民为保卫祖国领土,捍卫民族尊严,奋起反抗,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血洒古榕。百年沧桑,古榕仍刚劲挺拔,生机旺盛
解放东路细叶古榕 生长于解放东路东段,市第十四小学对面。桑科常绿乔木,树龄150多年,属“国家三级古树细叶榕”。
文体路古树——牛蹄豆树 又名金龟树、公羊豆,属含羞草科落叶乔木,因每对叶片形似牛蹄而得名。原产中美洲墨西哥,树皮灰白色,密生皮孔,小枝多呈下垂状,叶为二回羽状复叶,叶基部有锐刺一对,叶肾形,质薄,羽片一对,小叶一对。该树已有150多年树龄,属于国家三级古树,由于道路改造等,此树生长受到严重威胁,树主干光秃秃,树身腐烂严重,奇怪的是这棵垂死老树于2000年又长出满树新枝。
第七节 房地产管理与开发
一、用地管理
(一)报建
一九四九年前,大部分土地为农村集体和私人所有,使用土地需通过租、买形式获得。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以前,霞山区的大部分土地仍归农村集体和私人所有。人民公社化后,土地全部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土地资源列入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机关、学校、团体和军队使用公地,采取划拨调用,不收地租;对集体企事业和个人使用国有土地收极低地租。城市土地基本上处于无偿使用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把湛江列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许多建设单位纷纷来湛江立项选址建设。当时南海舰队、粤西农垦、港务局、火车站、医学院等大单位在霞山区征用大片土地。一些单位为多占土地,纷纷立项向政府报建,扩大征地。从1962年开始,湛江市颁发《湛江市城市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对1953年以后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收回处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湛江市城市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及其补充规定被全部废除,土地管理出现混乱状态。
1982年,新的宪法公布后,城市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
1986年6月25日,全国人大第六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简称《土地管理法》),198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1988年和1998年进行新的修订)。湛江市根据《土地管理法》对用地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变无偿使用土地为有偿使用土地,变无计划的划拨用地为有计划的划拨用地,变零散的划拨用地为成片、成线的划拨用地。城市规划区的土地,由政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和统一管理,实行有偿有期的使用制度。凡经核准征用的土地,用地单位不得擅自改变规划用地性质。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建设,以及城市规划控制区内的工业项目、高层或大型公共建设项目,必须持国家批准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点,由市规划局核定其用地位置和界限,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用地红线图。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用地红线图后,依照《土地管理法》和湛江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向市国土局申请用地,由市土地开发总公司负责统一征地。
霞山区农业户口居民在本村申请宅基地,申请人先向本村村委提交书面申请,由本村村委会加意见,属于海头镇(乡)辖区内的村民,便到海头镇(乡)国土所申领填写《霞山区农村居民建设用地申请审批表》(简称《审批表》);属于海头镇(乡)辖区外的市区村民,可直接到霞山区国土局申领填写《审批表》,然后交本村委会加意见、盖章送达国土所或国土局。1969年至2000年底,霞山报建约6761宗,宅基地1217.1亩。
(二)审批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由用地单位将建设计划任务书先交市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审查,通过后则报请市人民政府核准,经市长直接审批后,由市人民政府通告征购或征用。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确定的农用地转用指标;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用的,还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不符合规定的,不得批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具体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一次申请,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分期建设的项目,可以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方案分期申请建设用地,分期办理建设用地有关审批手续。
建筑工程、民房、道路、管线和其它工程的审批,由申报单位持土地使用证件、基建计划和投资批文、地形图及建筑工程的上级批文等,到市规划局报建,经审查符合条件,发给开工证,方能动工兴建。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需报规划管理部门验收,发给工程验收各合格证后,才能办理供水、供电及产权登记等其他手续。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得改变使用性质,不得改变建筑面貌。
霞山区农业户口居民在本村申请宅基地,国土部门收到申请人递交《审批表》后,必须派人到实地作详细调查,核实该地情况,同时制图,然后按照《土地管理法》赋予的权限给予审批用地。1999年1月1日前,村内空闲地或荒地由国土所审批用地,耕地由区国土局审批用地。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新修订实施后,该项土地的审批权限全收归市国土局审批。从此,区一级再没土地审批权。在1992年前,也即是土地清理期间经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区国土局给申请人填发了一批《霞山区集体土地临时使用证》,其后再没有发放。《土地管理法》实施后,至2000年底,辖区内农村,农民擅自在自己向集体承包的土地上建房或村干部私自划地给村民建房的情况较严重,违章建筑较多。
二、房屋管理
(一)公房养护修理
新中国成立后,霞山区有近14万平方米、468幢直管公房。20世纪50~70年代, 公房维修的所需经费均由地方财政给予一定补贴。1984年以后,公房维修经费从租金收入中支付,财政不再拨付维修补贴款。日常养护修理工作由霞山房管站担负。全区公房租用户约2300多户,由于分布广,数量大,往往出现住户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违章现象,影响公房管理秩序,增加不安全因素。霞山房管站稽查人员定时开展排查,对于说服教育不改正或限期整改不执行的,按照《广东省公房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
霞山的直管公房绝大部分陈旧老化,危房多,居住条件恶劣,在政府暂时无能力实施全面改造的情况下,霞山房管部门采用“政府出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方法,对旧房实施改造。1989年12月,市政府颁布《湛江市公有房产管理试行办法》,霞山房管部门从制度上、责任上加强了管理。平时要求房管员每月必须对自己管辖的公房进行一至二次的巡查,在台风、雨季、秋季来临前组织防风、防雨、防火安全大检查。对各类危旧房屋进行排查,按轻重缓急进行修理,每年投入大约100万维修经费。
1998年,湛江市房管局先后出台《湛江市直管公房维修管理暂行规定》、《危旧公房改造的暂行规定》。霞山房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管辖公房进行定时和不定时养护修理,确保公房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二)公房租金管理
1956年,市房管局成立,公房租金由市房管局统一管理,统一定价。直管公房租金的征收采取由房管员分片负责的办法;单位自管公房租金的征收,由各单位财会在工资中扣取。职工工作单位变动仍住原单位宿舍的,房屋租金则加倍缴交,加倍部分由职工所在单位负责。
霞山公房租金按照湛江市统一标准进行。1953年,市财政局房地产评价委员会制定本市第一个出租公房租金标准,该标准按折旧费、维修费、利润、房地产税和地租五项因素折算,根据房屋的结构分六类三个等级。1956年7月。市房管部门制定了新的公房租金标准:住宅用房每平方米单价最高0.26元,最低0.08元,平均0.16元;非住宅用房每平方米最高0.50元,最低0.28元,平均0.40元。新租金标准比1953年的标准降低17%。该标准执行至1986年3月。
非住宅用房租金。从1986年4月起,霞山区非住宅用房租金由1956年的平均每平方米0.40元调整到0.90元。1990年,市房管局制定公布《调整市区非住宅公房租金实施方案》。当年10月,实施非住宅公房租金调整第一步方案,租金标准单价由平均每平方米0.90元调整到1.72元。1991年10月,实施非住宅租金调整第二步方案,租金由原来平均1.72元/平方米调整到2.58元/平方米。1992年从第四季度开始实施非住宅用房租金调整第三步方案,租金从原来2.58元/平方米调整到3.86元/平方米。1994年6月1日,湛江市房管局对直管公房非住宅租金再次进行调整,租金从原来的3.86元/平方米调整到6.6元/平方米。从1997年3月1日起,市区非住宅租金标准从原来6.60元/平方米调整到11.80元/平方米。2000年,非住宅租金仍为11.80元/平方米。
住宅租金。1992年5月前,住宅用房租金标准未作调整。是年6月1日起,湛江市房管局根据市房改精神,对住宅租金进行调整。调整后租金由0.16元/平方米调整为0.8元/平方米,并实施了新房新租制度。1996年,市房管局制定了《湛江市市区直管公有住宅租金改革实施办法》。1997年10月1日,市区直管公有住宅租金实行调整,租金从原来的0.80元/平方米调整到1.33元/平方米。1998年10月,直管公房住宅租金从原来1.33元/平方米调整到1.68元/平方米。2000年,公房住宅租金仍执行1998年调整的价格,维持1.68元/平方米。
霞山公房分布广,数量大,往往会出现用户私转租、转让等违章现象。1997年,湛江市房管局制订颁发《关于加强租金管理的意见》。 1998年又出台《湛江市直管公房租赁管理暂行规定》。霞山区严格执行有关要求,加强对直管公房租赁和租金的管理。2000年,霞山公房收缴租金350万元。
(三)私房改造及落实政策
1958年1月,湛江市根据《广东省城市私有出租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案》,制定《湛江市私有出租房屋改造方案》,开始对私有出租房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9年1月,市区私房改造工作全面结束。霞山区出租住宅房屋改造起点是建筑面积达80平方米。出租的非住宅用房、地主富农在城市出租的房屋及工商业资本家出租的房屋不受起点限制。对改造户实行留房,一般不低于原居住水平,个别房主住房较少的,可根据其家庭人口的具体情况适当照顾。对特困户,暂缓改造。私房改造是用类似赎买的办法,采取国家经租管理,给业主一定租息的形式进行的。租息为原租金的20%~40%,全市平均为30%,租息由房管部门发放,1969年10月租息停发。
1975年开始,霞山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拨乱反正的政策,开展对在私房改造中遗留问题进行调查处理。1978年12月以后,区委、区政府把这项工作当作有错必纠、取信于民的重要任务。1981年7月,霞山区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对各类房屋分别情况作出处理:清退“文化大革命”中接管的私人出租房和被挤占的自住房;妥善处理私有出租房在社会主义改造后遗留的问题;清退在土地改革中被错没收或征收的华侨私房和宗教团体房产。同时,按政策处理一部分代管房产。
三、商品房开发建设
1980年,国家提出实行住房制度改革,推行住宅商品化,以适应城市人口发展,解决住房供不应求的矛盾。1981年,湛江市房地产管理部门率先经营商品住宅,采取需房者出钱、房产部门建设出售的办法,建设供应商品房。1984年至1991年,辖区房地产业发展处于缓慢发展状态。1992年至1993年,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动,房地产业发展迅猛。1993年至1999年底,霞山区房地产业过度竞争,出现发展速度超过居民购买力,房产总量过剩,商品房结构不合理,价格相对偏低,成片开发进展缓慢,整体运作水平不高的现象。当时,海滨商业城、翠园大厦等一些大型建筑空置率很高;并因其他各种具体原因造成南柳金庄大厦、洪屋大厦、供销大厦等成为“烂尾楼”;金辉大厦、太新广场等成了“烂尾地”;有工地基础还没挖好便停止施工,给辖区房地产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1999年后,市政府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大市政配套设施和环境工程的建设,辖区内房地产业发展开始走出低谷。2000年开始,霞山区政府对干部、职工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货币分房,以及限制城市个人建房等,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是年,霞山区房地产开发虽然开始有起色,但施工面积和销售面积、热度都很小。全区房屋施工面积12.8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9.2万平方米,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0.47万平方米,实际销售额610万元。
四、住宅区开发建设
1979年开始,霞山区新建了许多住宅,初步形成一批住宅小区。20世纪80年代后,城区住宅区的开发建设,实行多渠道集资和分片承包综合开发,由房地产开发公司投标开发建设,有的地段由两三个开发单位分块承担营建,还有的由开发公司开征平整土地之后,转让给其他开发公司或单位经营。湛江市土地开发总公司(简称市土地总)在霞山区海滨公园以北至海滨宾馆以南的海边吹沙填海造地,兴建滨海小区,是全市面积最大的新开发住宅区,区内又分为多个住宅小区,由公司开发及单位建设。海滨住宅区,配套设施齐全,集居住、生活、学习和娱乐于一体,为居民提供一个园庭美化、清静、舒适的生活环境。从2000年开始,霞山成了房地产开发的一片热土,高档住宅不断向海滨一带发展。区内房地产开发建设不断向小区化、大型化、高档化推进,进一步提升城市居住环境。至2000年底,霞山区新建小区有荷花小区、菉邨小区、滨海小区、莲塘小区、明扬花园、文明花园等,以及早期由企事业单位建设开发的湛江港务局福利区、渔业公司福利区、化工厂福利区、柳州铁路局湛江车站福利区等。
滨海小区 位于霞山海滨公园北侧,由5个居住区、2个别墅区组成,占地面积74万平方米,规划建房屋385幢,建筑面积99.95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87.17万平方米。1990年建成交付使用的房屋10幢,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进居住户160户。2000年,建成交付使用房屋156幢,住宅建筑面积29.21万平方米,进居住户2864户。小区主要生活设施有银行、邮电、停车场、综合市场、老人活动中心、青少年之家、商业步行街、综合商店、饮食店、洗理店、垃圾处理站、变电所、公厕、公安派出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医疗所等。由市土地开发总公司开发。
菉邨小区 位于霞山菉塘村侧,占地面积10.26万平方米,规划建房50幢,建筑面积12.2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0.50万平方米,1236套。2000年底已建成交付使用房屋17幢,建筑面积5.12万平方米,进住571户。小区内有小学、幼儿园、银行、派出所、居委会。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由坡头区房产开发公司开发。
荷花小区(含华新小区) 位于霞山解放西路,占地面积2.51万平方米,规划建筑房屋25幢,建筑面积5.9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5.47万平方米,684套。1990年底已建成交付使用房屋4幢,建筑面积8625平方米,进居108户。2000年,建成交付使用房屋40幢(荷花村24幢、华新小区16幢),占地面积6.66万平方米(荷花村2.66万平方米、华新小区4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15.37万平方米(荷花村5.37万平方米、华新小区10万平方米),进驻住户1555户(荷花639户、华新916户)。小区内配套建设有配电房、办公楼、幼儿园、小型农贸市场、百货店等。由市城建综合开发总公司开发。
五、房屋建筑及主要建筑物
(一)房屋建筑
一九四九年前,西营区(今霞山区)内主要建筑物以砖瓦平房为主,居民居住的多数是茅棚和木屋,只有少数二层楼房,如青岛路、汉口路、逸仙路两旁的法国租占广州湾时期所建的二层楼房。天主教堂和位于延安路的法资东方汇理银行(今中国工商银行湛江分行第一支行办公楼)是当时最高的建筑物。这些小楼房的建筑风格受法国建筑的影响,多为造型多样的混凝土结构。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改善茅棚区和木屋区居民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湛江市政府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整顿市容运动,在霞山区先后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整治民治路茅棚区、大生路两边洼地、东堤一横路木屋区,将破烂杂乱的茅棚、木屋全部拆除,按照城市建设规划改建为砖木结构的住宅。“一五”计划期间,湛江市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城市,随着湛江港、黎湛铁路的修建,霞山区内的机关、团体、工矿企业、仓库堆场、文教卫生、商业网点也逐步增设,房屋建设相应地发展起来。解放路、人民路、工农路、友谊路等路段开始建起了楼房。70年代,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有计划地为职工建设一些住房。农村部分居民在经济许可情况下也筹集资金建私房,解决住房困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企业、个人的住宅建设投资比例逐年上升,住宅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到2000年,霞山已成为房地产投资的一块热土,区内大型建筑、高层建筑不断建设。霞山正逐步呈现出现代化城市气派。
(二)主要建筑物
云梯塔 坐落今霞山区海滨大道南菉塘路口(即国家体育总局湛江潜水运动学校旧门口)旁边,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塔高五层,座南向北,砖石结构,层层八角菱形,叠涩式砌砖出檐,造型精巧。每层有内室和拱门,踏阶夹在墙中,可盘旋到顶部。塔门口上方有石刻草书“云梯”二字。塔南进北升,意福自南来,好景长存;临海拱门砌实,寓海潮无门可入,平安丰登。塔旁建“公主庙”一座。1958年,在大炼钢铁热潮中被塔拆除取砖砌炉炼钢,故云梯塔从此消失。
天主教堂 坐落绿荫路85号,哥特式建筑风格,坐西向东,砖石钢筋洏土混合结构,墙面仿石,酷似石室教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奠基,光绪二十九年竣工,建筑面积485平方米,是一座双尖塔式建筑物,高24米建筑物正面是一对巍峨高耸双尖石塔,堂内是尖形肋骨交叉的拱形穹隆,正门大门上面和四周拱璧分布的花窗棂,都是合掌式,门窗都是以较深的红、黄、蓝、绿等七彩玻璃镶嵌。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 坐落海滨一路(今霞山海滨大道南)。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兴建,钢梁水泥2层建筑,有地下室,面积1000多平方米。公使署是法国驻广州湾租借地的最高统治机关。
长桥码头 坐落在霞山区青岛路、长堤路交汇处,南与湛江港务所接界,北与霞山海滨码头毗邻。1924年由法国人兴建,长330米,宽4米,是一座水泥钢筋结构透空式栈桥码头,初建时只能停靠30吨以下木帆船。1943年,日本侵占广州湾后,将栈桥桥面扩宽到7米,成为当时广州湾的主要码头。湛江市新中国成立初期,该码头仍然使用。1956年湛江港务局建成新码头,长桥码头使用率大减,因年久失修,已于1983年报废。
堤岸码头 1932年法国殖民者于西营突堤式栈桥码头南侧建成石砌堤岸码头,长232.7米。继而建成石砌防波堤一条,长117米,高2.8米,顶宽2米。法国殖民者将栈桥码头和堤岸码头称之“白雅特”港(本地人称西营港),并辟为自由贸易港,是法占广州湾时期重要建筑之一。码头虽然只能停靠木帆船而比较大的轮船停泊海上,但可经驳船过驳装卸,码头功能、作用甚为重要。西营港建成后,广州湾至香港、澳门、海口和海防(属越南)等海上交通运输趋于发达,而曾一度兴旺的北海、赤坎港埠日趋冷落。
1956年,湛江新港兴建后,堤岸码头使用率下降,但至今仍然可停靠小型船舶。
南天酒店 座落于霞山逸仙北五路,民国28年(1939年)建成,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3层混凝土结构。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原是湛江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位人民大道南,1958年竣工。该楼是湛江市20世纪50年代最大的建筑项目,楼高24.4米,5层,工程建筑面积8529平方米,工程耗用钢筋达400多吨,水泥1870多吨,碎石3700多立方,石米1180多吨,总投资70多万元。是湛江市地标性建筑物。
湛江海富大厦 位于东堤路15号,是一座综合性旅馆建筑,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其中主楼1.01万平方米,附楼2328平方米。1985年9月20日开工,1987年10月竣工。主楼上部是11层的猪腰形,标准层建筑平面为58.4×16.4米,进深分别6.2米及4米,柱距4米,其中3~10层为客房,层高3米,底层大厅高4.5米,二层餐厅5.6米(其中夹层为3.6米)。建筑物总高度40米,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及助形楼板,酒店外墙贴玻璃马赛克,铝合金窗饰。
湛江大厦 位于人民大道南34号,是一座多功能金融、旅业服务的综合楼建筑,建筑面积18539平方米,其中主楼14200平方米,附楼4339平方米。1992年11月23日开工,1994年9月8日建成投入使用。大厦主楼上部平面形状高低不一,呈高低齿式型,标准层建筑平面为59.2×21.5米,进深分别6.3米及7.6米,柱距7.8米,其中7~19层为旅业,层高3.4米,首层为金融服务厅,2层为综合性商场,3、4层为厨房、餐厅,5层为会议室、6层为设备层,层高4.5米,建筑物总高度76.3米,附楼部份为3层建筑,现浇钢筋砼框架及助型楼板,大厦外墙贴45×195杏白色瓷砖,铝合金窗和玻璃幕墙饰。
湛江画舫 位于海滨公园,画舫工程基础泡在海水中,水面是两张装修别致的画舫建筑,通过九曲桥、湖心亭、瞭望台、迎宾亭等别具一格的建筑连接画舫通岸。画舫内设高级装饰歌舞厅、酒吧间、咖啡厅及装饰豪华的中西式餐厅。画舫的外表装饰除琉璃瓦、红墙体外,还精心镶装了龙凤雕塑,为湛江富有特色的建筑。1984年冬动工,1985年冬竣工交付使用。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大楼 座落于人民大道南路57号,1996年1日开工,1998年12月竣工,28层框剪结构,地下室1层,地面高28层,建筑面积共51000平方米,是当时湛江市最高建筑物,被评为1999年度湛江市优良样板工程。
六、房地产商管理
霞山区房地产商管理是依据国家和省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广东省房地产开发经营条例》等法规,进行综合管理。市建委先后建立企业开发经营资质年检制度、房地产成交价格申报制度、房地产价格评估制度、商品房预售管理制度、房地产抵押制度、企业报送材料与派员现场检查相结合的办事制度、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等规章制度。在行政管理方面主要把好五关:一是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审查关;二是商品房预售管理关;三是商品房确权关;四是工程质量关;五是房地产权登记关。
2000年,霞山区有地产商13家。是年为规范房地产业管理,全区开展房地产企业资质复审定级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进行降级或整改处理,对没有开发业务的公司给予撤销资质处理,对不申报年检又不申报资质复审定级的企业视为自动放弃开发资质处理。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霞山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的企业资质由三级晋升为二级。
第八节 市容卫生管理
一、机构与队伍
清末民初,法租界广州湾西营(今霞山),便开始有人负责清洁。随着市区扩展,居民相应增多,出现一批贫民小贩住宿区,如火烧街、水浸街、括流街等小商街。这些店门前的街道由商店、住户各自清扫或由街道居民自行筹集资金雇清洁工清扫,垃圾直接倾倒到附近海边。20世纪40年代,湛江市政府在西营设有城市清洁管理所,归警察局管辖。粪便收集工作则由私营粪商投资控制,把收集的粪便卖给郊区农村农民做肥料。城市清洁管理所因为经费缺乏,人力不足,设备简陋,清洁工作有名无实,街道脏乱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湛江市人民政府接管了城市清洁管理所,把环卫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将原清洁管理所改为清洁委员会。清洁委员会归市财政局管辖。是年,西营有专职清洁工人24人。1951年,清洁委员会改为清洁大队,归属公安局管辖。1952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搞环境卫生。1953年,全区军民共同努力,将“水鬼塘”等多个污水潭填平,辟为体育场、公园。是年,清洁大队更名为湛江市清洁管理处,归属市财政局管辖,霞山清洁队伍增至52人。1954年,湛江市清洁管理处更名为湛江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归属市卫生局领导。1975年,成立霞山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归霞山区领导。1976年至1979年,环境卫生工作统归市卫生局管理。1979年,霞山清洁工人数增至250人。1983年至1990年,环境卫生工作再次划归区政府领导。1984年,成立霞山区市容管理指挥部,并成立市容督察队,加强城区市容卫生、违章建筑、乱停乱放车辆等“脏、乱、差”行为管理。同时协助卫生防疫部门对食品卫生进行管理,市容卫生面貌有较大改观。1990年,霞山区清洁职工发展到313人,临时工107人。尔后,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清洁工人需求量进一步大增,不断从进城农民工中招收清洁工人。1995年,环境卫生工作归回市城建局管理。1998年,再下放给霞山区政府管理。2000年,霞山区环境卫生管理处下辖解放、工农、友谊、新兴、家政等5个环卫站及车队,职工288人,临时工778人。
二、管理工作
(一)路面保洁
新中国成立初至20世纪70年代,霞山区城区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实行区环卫处、街道环卫所、居委环卫站的三级管理体制,并制有“定额清扫、定额清运,定额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和实行浮动工资100分制。区环卫处工作人员每天三次到作业地点进行检查记分;每月由爱委会、城管办、环卫处组成检查组进行检查评比,季度实行奖励。同时,区环卫处、街道办及城管办等单位一起组成市容卫生督察队,对城市卫生工作进行检查督促。
霞山的环境卫生管理架构由两个系统组成:不能走机动车的小街小巷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其做法是由街道办事处向辖区内的住户收取一定数量的卫生费,然后雇人清扫,每天普扫和保洁各2次;能通机动车的大街、公路则由霞山环卫处按片分路段包干到人负责。
8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加快,加上街道硬底化程度还不高,尘土极多,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为此,环卫处派洒水车每天早晨为主要街道洒水。1984年,开展“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门内达标”活动,整治违章建筑和违章堆放现象,健全卫生制度,进一步改善卫生面貌。1990年12月10日,湛江市人民政府颁发《湛江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试行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行制度化管理,城区路面的清扫和保洁工作更加落实。2000年,霞山区环卫处负责全区89条主要街道、公路和360条小街小巷共202.78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工作,以及上门收集51533户居民(大单位除外)的生活垃圾任务。
(二)垃圾收运
一九四九年前,城区的垃圾运到城区边缘倒放,粪便由农民挑去做肥料,城区环境卫生长期得不到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城区的垃圾仍然运到边缘地区倒放。20世纪60年代后,城区环卫工作逐步建立一套较为严格的工作程序。街道办负责清洁的部分,由清洁工人把清扫的垃圾及收集的居民生活垃圾,用手推保洁车拉到垃圾转运站,由转运站运到三岭山垃圾处理场堆放处置,或直接运销农村或果场作肥料用。1988年开始,在住宅密集的居民区设95个垃圾收集点,实行定时定点直收直运垃圾;在28条街道设置411个垃圾桶、斗,由环卫处每天定时派一密封车或液压多功能收集车直接载运到垃圾处理场。每天运送、处理生活垃圾约250多吨。随着城区人口数量递增以及生活水平提高,每天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运输工作量越来越大。2000年,霞山区每日清理和运走生活垃圾约600多立方米和粪便20吨。此外,还有大量的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由区建设局建筑垃圾余泥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雇请个体运输户运载到指定地点处置。
(三)公厕管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辖区的环卫设施极其简陋,公厕都是土墙砖瓦结构,粪便依赖农民进城收运。1980年开始,逐步将砖木结构的旧公厕改为混凝土钢筋结构。新建的公厕,地面、墙壁采用水磨石,坑隔、蹲位都嵌有瓷砖或马赛克,水电俱全,造型较为美观。90年代,新建的公厕外形美观,室内装饰别致,冲洗设施齐全,无蛆无蝇,清洁卫生。公厕粪便已通过三级化粪池作无害化处理,由管道排至下水道,清理出来的粪渣运往垃圾处理场浇灌垃圾,或是运送给农民做肥料。2000年,辖区内有公厕49座,共有坑位833个。
区内公厕由区环卫处负责管理,有专人负责清洁。90年代后,公厕管理逐步走向市场化,环卫处将公厕承包给私人管理,承包者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每次2~3角钱不等。公厕的日常维护和清洁则由承包者负责。
第九节 城建管理综合执法
一、机构与队伍
1973年11月21日,霞山区成立“三整顿”领导小组,并由工商、公安、卫生、城建、交通等部门派人组成办公室,负责全区的“三整顿”(即整顿交通秩序、整顿饮食市场、整顿环境卫生)工作。1984年,区政府撤销霞山“三整顿”领导小组,成立霞山区市容管理指挥部,并成立市容督察队,配备人员55人。随着城区扩展和人口增多。1985年7月31日,区政府对现行市容卫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以块块为主、条块结合、块块监督、条条保证”的管理方法,各街道办事处分别成立市容管理分指挥部和督察分队,实行以块块为主的管理办法。
1987年10月,湛江市成立市公安局第二治安大队,从事城市管理执法工作。霞山设立中队。1994年1月26日,市公安局第二治安大队改编成湛江市城市建设管理监察大队(简称市城监大队),专门对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工作行使执法权。1995年5月,市城监大队归市建委领导。同时,从市城监大队分出一个城管中队,继续归市城管理指挥部队办公室领导,两支队伍行使几乎同样的职权,加上当时霞山区也设立了临时执法队伍,城市管理形成了多头执法的局面。为解决城管工作的混乱,1999年1月,市政府将市城监大队与市城管中队合并,成立了湛江市城市建设管理监察支队,隶属于市城管办领导。霞山设立第一大队和第二大队,以人民大道为界,分片管理。同时,为进一步理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发挥区政府和街道办在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的作用,市委、市政府决定实行“二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二级政府即市、区政府,三级管理即市、区、街道三级),将市城监队伍下放给各区政府管理,由区政府全面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城建管理监察执法等方面的责权利。1999年8月,霞山区政府授权区建设局另行组建一支城监队伍——霞山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监督队。该监督队为全民所有制股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20名。
二、专项治理和局部整治
霞山市容整顿管理始于1973年底。是年主要是整顿霞山区域环境卫生、市场秩序。1984年,加强城区市容卫生、违章建筑、车辆乱停放等“脏、乱、差”管理及协助卫生防疫部门对食品卫生管理。1985年7月31日,实行以块块为主的管理办法,加大对城区脏、乱、差现象的整治。1999年8月,霞山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监督队成立。该监察队除了担负起辖区内市容环境卫生和门前“三包”监察管理,还开展防风抢险、修路迁坟、征地拆迁等专项整治。同时,霞山区实行“领导负责一条责任街”的做法,每周末各责任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到责任街(区)进行清洁整治。
2000年,湛江市区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活动。是年4月至11月,霞山区先后8次组织发动全区军民采取分片包干、重点突击等方式,大力整治市容环境卫生,期间清除卫生死角及蝇类滋生地400多处,拆除违章搭建的工棚、窝棚、档口330间,灭鼠2.5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