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霞山 > 走进霞山 > 霞山风情

第三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发布时间 : 2011-10-10 16:37来源 : 本网

 第一节 人口
 
一、人口来源
霞山区常住居民以汉族为主,其祖先源于远古时代的中原(黄河流域),属于炎黄子孙。经过历代变迁,一部分祖先南移至福建等地。在唐、宋、元、明等朝代,福建(莆田居多)等地又有一部分先人南迁至雷州半岛一带,分支、繁衍至今。据有关族谱记载,从外地迁来霞山区域而形成村落比较早的村庄,在宋代有黄西、社坛、东纯、北月、南柳、南山、宝满等村;在宋末元初有霞山、塘、特呈等村;在明代有调罗、后洋、新村等村;在清代有石头村等。这是霞山区人口来源的一大分支,这些人口的语言以“雷州话”(也称“黎话”)为主,属闽南语系。
霞山区人口的另一来源是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法国租占广州湾后,西营成为广州湾的首府,并逐渐成为一个港口重镇,外地商人涌入市区置业行商。尤其是抗日战争初期,我国一些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先后沦陷,而南方港口城市广州湾仍是一个自由贸易港。港、澳、穗、四邑(江门)等地大批商人和难民涌入广州湾,西营人口从一万多人增加到三四万人。这部分人多是讲“粤话”。本地人称“粤话”为“客话”或“白话”。
霞山区人口第三大来源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从全国各地调派、迁移而来的人口迅速增加,霞山区人口从1953年的6万余人发展到2000年的30多万。新中国成立后迁来霞山的人口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但主要是讲“普通话”。至今霞山居民的语言以“普通话”、“湛江白话(粤语)”、 “雷州话”为主。
 
二、人口发展概况
法国租占广州湾初期,西营(今霞山)人口1万多人。民国29年(1940年),广州、香港沦陷前夕,港、澳、穗约12万居民涌入广州湾,主要居住在赤坎、西营。民国32年(1943年)西营约3万多人。民国32年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湾,许多居民纷纷迁出(包括港、澳同胞)。民国36年(1947年)西营3719户,15751人。
1949年12月19日,西营(今 霞山区)解 放。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霞山人口逐年增加。20世纪50年代中期,湛江建设港口、铁路,随后海军南海舰队司令部迁来湛江,湛江海洋渔业公司等一些大单位成立,人口有较大的增长。1953年,西营人口普查总人口66611人,其中城区36897人,农村29714人。1964年,霞山区人口普查总人口110724人, 其中城区79396人,农村31328人。1982年,霞山区人口普查数224645人, 其中城区人口173081人,农村人口51564人。1990年7月,第四次人口普查,霞山区总人口280720人,其中城区人口227779人,农村人口52941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霞山区总人口341249人,其中城区人口289792人,农村人口51457人。1990年至2000年,是霞山区县级建制后区划稳定的十一年。此期间霞山区人口总共增加了60529人,增长21.56%,年平均增长1.97%。2000年,霞山区流动人口15995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7%。
霞山区若干年份人口统计表
表3-1                                                                                单位:户、人
年份
总户数
总人口
其中
城区人口
农村人口
1953
 
66611
 
 
36897
29714
1964
 
110724
 
 
79396
31328
1982
 
173081
94553
78548
 
 
1982年人口普查
48653
224645
120082
104563
173081
51564
1984
 
202565
 
 
158084
44481
1985
53200
210803
113007
97796
168276
42527
1986
55915
219265
117046
101950
176603
42662
1987
58232
224919
120610
104309
181754
43165
1988
62209
231307
123771
107536
186587
44720
1989
63343
236609
127172
109437
191335
45274
1990
68081
249951
134282
115669
201529
48422
1990年人口普查
67863
280720
148161
132559
227779
52941
1991
69072
251246
136913
118839
200764
50482
1992
70278
260024
139199
120825
208514
51510
1993
75955
275945
147155
128790
224434
51511
1994
79035
289138
154022
135116
238851
50287
1995
83498
300823
159741
141082
249145
51678
1996
84856
297572
156506
141066
246401
51171
1997
90085
307023
161107
145916
255986
51037
1998
100023
315425
185048
150377
264241
51184
1999
100637
321203
 
 
269934
51269
2000
105321
328646
 
 
276298
52348
2000年人口普查
98678
341249
175389
165860
289792
51457
 
三、人口分布
(一)人口密度
一九四九年前,西营(今 霞山区)的人口稀少,人口密度小。新中国成立后,霞山区成为湛江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发展快,人口逐年增加,人口分布密度也随之增大。1953年,城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72人(全市市区平均值)。1982年,全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13人,其中城区的解放、爱国、友谊3个街道办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1万人。1990年,全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264人,其中城区的解放、爱国、友谊、工农、新兴5个街道办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1.1万人。是年成为湛江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区。2000年,全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82人,其中城区6个街道的人口密度都超过每平方公里1.1万人,农村(海头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62人,比湛江市同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57人,多205人。是年全区人口密度比1990年的人口密度增加18.9%,比全市同年人口密度多596.9个百分点。
 
霞山区若干年份人口分布及土地面积与人口密度表
表3-2                                                                                                 单位:人、平方公里、人/平方公里
地区
1982
1990
2000
总人口
土地面积
人口密度
总人口
土地面积
人口密度
总人口
土地面积
人口密度
合计
173081
74.8
2313
280720
86
3264
341249
87.8
3882
解放街道
42323
3.9
10852
52173
3.9
13378
74226
5.3
14005
爱国街道
17628
1.8
9793
27182
1.8
15101
28858
1.8
16032
工农街道
29770
4.0
7443
53718
4.0
13430
61211
4.4
13912
友谊街道
23140
2.2
10518
29199
2.2
13272
36030
2.2
16377
新兴街道
14384
2.3
6254
26685
2.3
11602
48176
3.8
12678
海滨街道
9592
2.4
3997
19069
2.4
7945
15846
1.4
11318
海头镇
——
——
——
52941
68
779
51457
67.5
762
湛江港务局
13761
1.3
10508
19753
1.4
14109
25445
1.4
18175
注:1982年总人口数173081人,包括了麻斜街道办1504人、水上派出所10206人和海东派出所10773人,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不作比较。
(二)城乡人口分布
    一九四九年前,城区居民很少,主要集中在今汉口路、东堤路一带,大部分人口在农村。新中国成立后,霞山城区扩展较快,原坡地、耕地变成了街道,农民转为居民,尤其是1955年7月4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建设湛江港的决定》后,大大加速了霞山城区的建设步伐,至1990年,城区面积发展到18平方公里,居民人口日益增长,改变了历史上本地区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状态,城乡人口分布的比例在发生变化。1953年,霞山区人口普查总人口66611人,其中城区36897人,占总人口的55.4%,农村人口29714人,占总人口44.6 %。1964年,霞山区人口普查总人口110724人, 其中城区79396人,占总人口的 71.7%,农村人口 31328人,占 28.3 %。1982年,霞山区人口普查总人口224645人, 其中城区人口173081人,占总人口的77%,农村人口51564人,占23%。1990年,霞山区人口普查总人口280720人, 其中城区人口22.72万人,占总人口的80.9%,农村人口 5.29万人,占总人口 19.1%。2000年,霞山区人口普查总人口341249人,其中城区人口28.97万人,占总人口的84.9%,农村人口5.15 万人,占总人口15.1%。
 
四、人口构成
(一)民族构成
霞山区常住人口以汉族为主。据三次人口普查统计(1982、1990、2000年人口普查)1982年居住民族20个,汉族172347人,占城区人口的99.6%,其他民族人口734人,占城区人口的0.4%。1990年居住民族28个,汉族279523人,其他民族人口1197人。2000年居住民族32个,总人口341249人。其中汉族339375人,占全区普查人口的99.46%,少数民族人口1874人,占全区普查人口的0.54%。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11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60%,其次是满族、土家族、回族、苗族、蒙古族、布依族和瑶族。
霞山区若干年份民族人口构成表
表3-3                                                                                       单位:人
民      族
1982年(市区人口)
1990
2000
汉族
172347
279523
339375
蒙古族
12
27
88
回族
55
63
95
藏族
2
9
33
苗族
22
38
93
彝族
4
5
12
壮族
402
682
1116
布依族
72
88
65
朝鲜族
1
4
 
满族
77
126
124
侗族
6
26
30
瑶族
18
21
41
白族
9
16
14
土家族
6
20
96
黎族
10
25
12
水族
25
16
 
仫佬族
5
7
14
京族
4
10
1
乌孜别克族
1
 
 
傈僳族
 
1
1
畲族
 
1
1
纳西族
 
4
 
土族
 
2
3
羌族
 
1
1
毛南族
 
1
1
仡佬族
 
1
3
鄂温克族
 
1
1
拉祜族
 
1
1
维吾尔族
 
 
13
哈尼族
 
 
2
傣族
 
 
2
佤族
 
 
2
高山族
 
 
3
达斡尔族
 
 
3
锡伯族
 
 
1
未识别民族
3
1
2
少数民族合计
734
1197
1874
总合计
173081
280720
341249
 注:1982年民族人口数未包括海头公社的民族人口数。
 
(二)家庭户构成
霞山区家庭户构成,据三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1982年家庭户总户数36965户,总人数145004人;1990年家庭户总户数66546户,总人数258533人;2000年家庭户总户数95248户,总人数322511人。家庭户平均人数分别是:1982年3.9人,1990年3.89人,2000年3.39人。1990年、2000年的2次人口普查,三人家庭户比重最大,1990年占29.18%,2000年占34.25%。四人家庭户比重次之,1990年占22.60%,2000年占18.70%。家庭户类型趋于“二代化”,1990年二代家庭户占65.56%,2000年二代家庭户占63.65%。
霞山区若干年份家庭户人数构成表
表3-4                                                                                   单位:%、户
年份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
七人
八人
九人
十人及以上
1990
6.22
11.81
29.18
22.60
15.33
7.68
3.54
1.78
0.87
0.99
2000
9.64
17.05
34.25
18.70
11.66
5.05
2.05
0.86
0.37
0.37
 
霞山区若干年份家庭户类型构成表
表3-5                                                                                  单位:%
年份
一代户
二代户
三代户
四代户
五代户
1990
9.40
65.56
14.21
0.36
——
2000
22.36
63.65
13.77
0.22
——
 
(三)性别构成
霞山区人口性别构成,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城区总人口173081人,其中男性人口94537人,占总人口的54.62%,女性人口78544人,占总人口的45.38%,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0:120.7。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280720人,其中男性148164人,女性132556人,性别比例为100:111.9,与1985年相比,男性人口比重下降1.84个百分点,女性人口比例有所上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341178人,其中男性175365人,占总人口的51.40%,女性为165813人,占总人口的48.60%,性别比为100:105.8,男女性别趋向平衡。
 
霞山区三次人口普查年龄、性别构成表
表3-6                                                                  单位:人、%
年 龄 组
1982
1990
2000
人数
占总人口比重
性别比
女性(100)
人数
占总人口比重
性别比
女性(100)
人数
占总人口比重
性别比女性(100)
0岁婴儿
2233
1.29
122.85
4799
1.71
112.25
3968
1.16
122.92
1~3岁幼儿
7301
4.22
113.29
14665
5.22
122.47
14457
4.24
141.56
4~6岁学龄前儿童
7532
4.35
109.86
13653
4.86
118.80
13521
3.96
133.36
7~12岁小学学龄人口
20182
11.66
111.51
26144
9.31
119.91
32338
9.48
123.85
13~15岁初中学龄人口
9415
5.44
112.58
13019
4.64
116.48
16827
4.93
118.79
16~18岁高中学龄人口
10829
6.26
112.33
17173
6.12
109.68
16896
4.95
106.87
劳动年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
115369
66.66
128.87
183931
65.52
116.51
224699
65.85
105.84
60~64岁老龄人口
3352
1.94
118.37
19675
7.01
101.16
12437
3.64
114.44
65~79老年人口
5052
2.92
74.69
12190
4.34
89.11
19556
5.73
107.58
80岁以上老年人口
696
0.40
37.01
1665
0.59
40.98
2904
0.85
66.32
 
(四)年龄构成
霞山区年龄构成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重最大,中龄组(20至59岁)人口比重逐渐增加,劳动力人口资源十分丰富。中龄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82年58.51%;1990年58.88%;2000年60.26%。
小龄组(0至19岁)人口比重逐渐减少。小龄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82年36.23%;1990年34.11%;2000年29.53%。
大龄组(60岁以上)人口比重逐渐增加,人口寿命延长。大龄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82年5.26%;1990年7.01%;2000年10.21%。80岁以上老年人口:1982年696人,其中男188人,女508人;97岁的有2人,其中男1人,女1人。1990年80岁以上老人1665人,其中男484人,女1181人;100岁以上的有3人,其中男1人,女2人。2000年,80岁以上老人2904人,其中男1169人,女1735人;100岁以上的有6人,其中男1人,女5人。2000年,平均寿命77.9岁,其中男75.7岁,女81.1岁。
(五)文化程度构成
新中国成立后,霞山区人口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提升更快。每10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人口:1982年3989人;1990年5745人,比1982年上升44%;2000年11202人,比1990年上升95%,比1982年上升181%。每10万人拥有高中与中专文化人口:1982年21533人;1990年23261人,比1982年上升8%;2000年26147人,比1990年上升12%,比1982年上升21%。每10万人拥有初中文化人口:1982年27606人;1990年26948人,比1982年下降2%;2000年29338人,比1990年上升9%,比1982年上升6%。每10万人拥有小学文化人口:1982年28658人;1990年24946人,比1982年下降13%;2000年21691人,比1990年下降13%,比1982年下降24%。
(六)行业、职业构成
霞山区是湛江市中心城区,工业、商业(包括服务业)比较发达。据1990年和2000年调查资料显示,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第一产业(行业类别第一大类,详见表38,下同)1990年占14.34%,2000年占12.3%;第二产业(行业第二至六大类)1990年占33.05%,2000年占22.78%;第三产业(行业第七至十六大类)1990年占52.61%,2000年占64.92%。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霞山区在业人口职业构成:2000年,职业类别第四大类的商业、服务业人口比重最大,占27.47%,比1990年上升7.24个百分点;其次是职业类别第六大类的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26.35%,比1990年下降12.39个百分点;再次是第二大类的专业技术人员,占16.69%,比1990年上升0.94个百分点;职业类别第三大类的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占14.91%,比1990年上升7.58个百分点;职业类别第五大类的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12.4%;职业类别第一大类的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占2.18%,第五、第一大类人员比重均比1990年减少。
霞山区若干年份在业人口行业构成表
表3-8                                                           单位:人、%
行业类别(大类)
1990
2000年(10%资料)
在业人数
 
构成
 
在业人数
 
构成
 
合 计
150527
100
13983
100
一、农、林、牧、渔业
21584
14.34
1720
12.3
二、采掘业
40881
27.16
51
0.36
三、制造业
2374
16.98
四、电力、煤气及水产生和供应业
247
1.77
五、建筑业
8226
5.46
500
3.58
六、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645
0.43
13
0.09
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20735
13.77
1713
12.25
八、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27313
18.14
3032
21.68
九、金融、保险业
1787
1.19
409
2.92
十、房地产业
8366
5.56
139
0.99
十一、社会服务业
1185
8.48
十二、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4603
3.06
568
4.06
十三、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影视业
6864
4.56
935
6.69
十四、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771
0.51
121
0.87
十五、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8754
5.82
943
6.74
十六、其他行业
 
 
33
0.24
 
霞山区若干年份在业人口职业构成表
表3-9                                                          单位:人、%
职业类别(大类)
1990
2000年(10%资料)
在业人数
 
构成
 
在业人数
 
构成
 
合 计
150527
100
13983
100
一、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
单位负责人
6724
4.47
304
2.18
二、专业技术人员
23712
15.75
2334
16.69
三、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11031
7.33
2085
14.91
四、商业、服务业人员
30452
20.23
3481
27.47
五、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20298
13.48
1734
12.4
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58310
38.74
3685
26.35
 
第二节 计划生育
 
 一、管理机构和群众组织 
(一)管理机构
霞山区计划生育局 1957年6月,霞山区开始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节制生育政策,成立避孕宣传委员会,开展宣传避孕节育。1963年11月,霞山区卫生局定编2名工作人员负责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及避孕技术指导。是年,医院开始设立避孕门诊。1984年4月,霞山区计划生育办公室成立,负责党和国家有关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具体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1985年3月,区计划生育办公室改为区计划生育委员会。1998年8月,区计划生育委员会改为计划生育局。同时,镇、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均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2000年,全区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7个,村(居)委会计划生育办公室84个,计生干部201人。设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点14个。
霞山区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 1984年12月,区政府为了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工作,成立霞山区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为全民所有制股级事业单位,归区计划生育办公室领导。2000年,全区设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点14个。
霞山区计划生育工作专业队 1994年1月10日,区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成立霞山区人口监察队,归区计生委领导;海头乡政府及各街道办事处也先后成立了人口监察队。1996年12月16日,区人口监察队改为区计划生育工作专业队,为全民所有制正股级事业单位,隶属区计生委管理。2000年,霞山区计划生育工作专业队有队员4人。
(二)群众组织
霞山区计划生育协会 1987年12月,霞山区计划生育协会成立,由副区长陈华江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次年,全区6个街道和海头乡(今 海头镇)相继成立计划生育协会。1993年11月,区计划生育协会换届,选举副区长梁平为第二届理事会会长。次年,各街道、乡计生协会相继换届。1994年12月,全区乡、街、村(居)及驻区单位的协会组织发展到212个,会员11650人,占全区总人口数4%。2000年,区、镇、街道、村(居)委会及中央、省、市驻区单位已建立计划生育协会344个,占应建单位100%,会员19846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1%。
 
二、政策措施
计划生育政策,在不同时期有所调整。1957年6月,霞山区开始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节制生育政策,开始设立避孕门诊和药具供应点,建立计划生育“四术”网点,少数人自觉采取避孕措施。1962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制定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干部、职工只能生育3胎。1964年,提倡城镇男28岁以上、女25岁以上结婚。1971年后,执行广东省计划生育办公室《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规定问题的试行办法》,提出男女青年最好23岁以上结婚,每对夫妇最好生育2个孩子,两胎之间须间隔4~5年。1973年后,普遍宣传城市男27岁、女24岁,农村男25岁、女23岁结婚为晚婚,坚持执行“晚(晚育)、稀(间隔4年以上)、少(少生)”的政策。
80年代逐步实行和完善计划生育责任制,逐步下达计划生育指标,定期对育龄妇女进行分类普查,建立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年终实行评比奖惩制。1980年2月2日,广东省颁布了《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晚婚、晚育、少生,重点在少生,即每对夫妇只生一胎,若按计划生育第二胎,须间隔四周岁以上;再婚双方均有孩子,或一方有2个孩子,不得再生育;凡患有遗传性疾病的,不得生育。区委、区政府对只生一胎的夫妇,并采取有效节育措施保证不再生育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违反《条例》者,予以处罚。有生育能力而无生育指标的夫妻,应采取节育措施。1986年6月,遵照修改后重新公布的《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按法定年龄推迟三年结婚为晚婚,已婚妇女24周岁生育第一胎为晚育。城镇人口一对夫妇只生一胎,规定只有五种人才能按人口计划经县(区)计生部门批准再生一胎(但要间隔4周岁);农村人口,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胎,要求生第二胎的,必须按人口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严禁生育第三胎和计划外第二胎。1987年6月4日,霞山区政府下发了《关于执行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的补充规定,落实“一孩上环,二孩结扎,计划外怀孕采取补救措施,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按规定进行处理”。是年,全区落实计划节育措施15388例,全区的节育率达92%,晚婚率达82.82%。
1988年1月6日,区政府颁布《关于对因超生而突破人口计划指标的单位实行经济处罚的决定》,执行“一孩上环,二孩结扎”等措施。是年12月,全区已婚育龄妇女40809人,落实各种节育措施38813人,综合节育率从1984年的89.68%提高到1988年的95.10%;全区初婚女性的晚婚率从1984年的79.32%提高到1988年的82.95%;领取独生子女优待证的领证率从1984年的9455人占已婚育龄妇女的32.04%增加到1988年的15631人占已婚育龄妇女的38.30%。1990年,全区初步建成较完整的妇幼保健系统,开展了产前诊断、围产期保健,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疫接种、健康检查等。是年,全区落实节育措施10257例。
1991年6月4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为解决“纯生二女结扎户”的后顾之忧,区政府于1991年8月22日下发了《关于实行“纯生二女户”结扎优惠的决定》,规定:给予男女双方均属本辖区农村户口的二孩“纯女结扎户”办理3000元的养老保险金;女方是本区农业户口,男方是城镇居民或干部、职工的“纯二女结扎户”给予办理1500元养老保险金;已结扎的二孩“纯女户”的女孩,入村办的托儿所、幼儿园免费;本村招干招工或“农转非”指标给予优先安排。是年,全区共落实计划生育措施11754例,节育率达84%。全区出生婴儿为3780人,出生率为14.95‰,计划生育率达86.16%,自然增长人口为2967人,增长率为11.73‰,完成了市下达的人口计划包干任务,被评为1991年度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1992年8月5日,区政府颁发《关于在全区统一使用常住人口“生育节育证”的通告》,决定在全区常住人口中实行计划生育节育证管理办法。至1993年3月15日止,全区已婚育龄妇女中应办“节育证”的办证率达91.64%。
1996年12月1日,区委下发了《关于选拔任用干部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的若干规定》,把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贯穿于干部的考核和选拔任用工作之中,以推动和促进广大干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自觉性。1997年9月15日,区政府下发《关于农村“纯二女户”结扎后给予优惠待遇的决定》,规定:男女双方为本区农业户口的“二女户”结扎后,给予办理5000元的养老保险金;女方是本区农业户口,男方是城镇居民或干部、职工,给予办理3000元的养老保险金;男女一方在做结扎手术时,其单位应给予一定的营养补助费。1997年底统计,全区已婚育龄妇女46469人,已落实各种节育措施的42377例,综合避孕节育率达91.19%;全区的出生率为11.60‰,计划生育率达87.27%,自然增长率为8.38‰,完成了市下达的人口计划包干任务。
1998年8月3日,省纪委、省监察厅、省计生委下发《关于清理党员、干部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问题的通知》。霞山区按照省、市的部署,是年9月成立了霞山区清理党员、干部违反计生政策问题领导小组,开展清理工作。是年,全区共清理出违反计生政策的党员、干部共539人,并按有关规定分别作了处理。通过清理工作,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跃上新台阶,完成了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各项任务,是年被评为广东省1998年度的计划生育达标区。1998年10月18日,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新修订的《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新条例规定夫妻双方均属农业人口,第一个子女是女孩的,由夫妻共同申请,经县(含县级市、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审批,可按人口计划及间隔期规定安排再生育一个子女。是年,区计划服务站成立后,通过B超查环、查孕及时掌握孕情动态,切实抓好孕前管理。是年,全区已查环查孕76974人次,平均每季度的查环查孕率达92.48%。
2000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区政府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和新修订的《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精神,于2000年3月、6月先后下发《关于区领导计生责任制挂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落实计生工作挂点包干责任制的决定》,实行分级挂点,层层负责。区四套班子领导成员挂点包镇(街)或村委会,区直机关主要领导分别挂点包干一条村,并实行目标责任连带,奖惩并举。是年,全区已婚妇女的综合节育率90.45%,晚婚率88.07%;领取独生子女优待证22778人,占已婚育龄妇女的44.09%;人口的出生率为10.19‰;自然增长率7.16‰;计划生育率92.54%。1998年至2000年,霞山区连续三年完成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各项任务,受到广东省政府的通报表彰并获“广东省计划生育达标单位”称号和奖金。
 
霞山区1984~2000年节育情况统计表
年     份
已婚育龄妇女人数
落实节育措施人数
节育率(%)
1984
29510
26466
89.68
1985
33030
28970
87.71
1986
35616
32762
91.99
1987
38140
35090
92.00
1988
40809
38813
95.10
1989
34869
28736
82.41
1990
37087
30552
82.38
1991
38757
32556
84.00
1992
39927
34572
86.59
1993
41537
36501
87.88
1994
42915
38181
88.97
1995
40025
36353
90.83
1996
41417
37819
91.31
1997
46469
42377
91.19
1998
42660
39007
91.44
1999
49891
45431
91.06
2000
51691
46754
90.45
表3-10                                                           单位:人、例、%
注:本表是依据计生管理年统计报表的数据。
 
 
 
 
 
 
 
 
 
 
 
 
霞山区1984~2000年人口增长状况表
年份
总人
口数
出生人数
出生率(‰)
计划生育率(%)
死亡
人数
死亡率(‰)
净增
人数
自然增长率(‰)
1984
202705
2841
14.23
90.78
694
3.47
2147
10.75
1985
206754
4720
22.83
81.10
707
3.42
4013
19.41
1986
215087
2410
11.21
88.13
705
3.28
1705
7.93
1987
224919
2390
10.77
90.84
828
3.73
1562
7.04
1988
228113
4108
18.01
93.08
771
3.38
3337
14.63
1989
233958
2952
12.62
85.26
833
3.56
2119
9.06
1990
243280
2787
11.46
85.86
911
3.74
1876
7.71
1991
252851
3780
14.95
86.16
813
3.22
2967
11.73
1992
262468
3669
13.98
88.53
788
3.00
2881
10.98
1993
276168
3591
13.00
88.61
913
3.31
2678
9.70
1994
291893
3768
12.91
88.69
931
3.19
2837
9.72
1995
240394
2895
12.04
89.15
816
3.39
2079
8.65
1996
243046
2771
11.40
87.37
827
3.40
1944
8.00
1997
248343
2882
11.60
87.27
800
3.22
2082
8.38
1998
232126
2629
11.33
92.54
759
3.27
1870
8.06
1999
276100
2613
9.46
88.40
832
3.01
1781
6.45
2000
288213
2963
10.19
92.54
882
3.03
2081
7.16
表3-11                                                                             单位:人、‰、%
注:霞山区1984~2000年人口增长状况表的总人口数、出生数等数据是据计划生育管理范围的计划生育统计报表的数据。
 
三、宣传教育   
1957年6月,霞山区成立避孕宣传委员会,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市的避孕专题展览,出避孕宣传专栏,印发避孕资料。1963年11月,霞山区卫生局定编2名专职计划生育干部负责计生政策宣传及技术指导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一度中断。1970年3月,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恢复,区属各医院均设立避孕门诊并配有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及技术指导。1974年,宣传“晚婚、稀、少”政策和一对夫妇只生2个孩子。1982年2月,着重开展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并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市举办的计划生育展览会。1982年元旦至春节期间,开展以宣传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为中心内容活动。1984年4月,区计划生育办公室与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二期人口理论学习班,学习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生委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及《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参加学习班有300多人次。1986年至1987年,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每年元旦至春节期间,举办宣传月活动,并组织计生宣传服务一条街活动。1988年,宣传中共中央十三大“关于计划生育工作丝毫不能放松”的指示。是年12月,湛江市对五县四区的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节育率进行检查评比,霞山区获得总分第二,受到市政府的表彰。1989年2月,霞山区召开计划生育工作暨表彰大会,对被评为霞山区1988年度计生工作标兵、红旗和先进单位(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被表彰的有四航三公司、解放街道办机关等28个标兵单位,湛江化工厂、区工商局等30个红旗单位,湛江港务局、工农街道办等64个先进单位。1989年初开始,区、镇先后开办了婚育学校,组织新婚夫妇学习人口理论、计生政策、避孕节育及优生优育等知识。1989年至2000年的12年间,共开办576期,共计学习培训19860对新婚夫妇,占应参加婚育学校学习的新婚夫妇的95%以上。
1993年至1997年,霞山区的计生宣传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先后购买、印发“计生政策法规”等资料15万余册(张),各种宣传图片、图解等宣传资料1万多张(份)。各种计生宣传品,城区入户率达95%以上,乡村入户率达80%以上。经过举办人口理论、计生基础知识培训班,开展计生宣传服务活动月,组织观看婚育知识电影、参观性教育展览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人口意识及人口观念增强,婚育观念转变了,自觉执行计生政策的思想觉悟提高了。1993年至1997年的五年间,全区的出生率由1993年13‰下降到1997年的11.6‰;多孩率从1993年的6.33%下降到1997年的2.88%;计划生育率由1993年的86.31%提高到1997年的87.27%;人口自增率从1993年的9.7‰下降到1997年的8.38‰;领取独生子女优待证的由1993年的21447人增加到1997年的22714人,领证率达48.88%;综合节育率从1993的87.88%提高到1997的91.19%;晚婚率从1993年的86.28%提高到1997年的88.93%。霞山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五年完成了市下达的各项任务,并连续4年获得湛江市的表彰奖励。
1998年10月18日,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新修订的《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霞山区于当月召开了全区三级干部会议,组织学习和部署实施。1999年4月1日,区委、区政府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的意见》,在全区贯彻执行。2000年,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将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到村(居)委,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力度,促进计划生育工作落实和发展。是年,计划生育工作又取得新的成绩,受到广东省政府的通报表彰并荣获“广东省计划生育达标单位”称号和奖金。
 
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霞山区劳务市场也随着活跃起来,流动人口也日趋增多。1993年,全区常住人口283152人,流动人口65000多人(其中办理暂住证的4万人,未办暂住证临时来住人口有25000多人)。为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1987年8月,区政府根据省政府颁发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办法》,结合本区的实际制定出《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规定》,并对全区流动人口进行大清查。是年,共清查8450人,落实了节育措施的2176例。
1993年12月,霞山区政府颁布《关于在全区实行凭计划生育证办理其他牌证的通告》,规定:凡属外省、市、县(区)进入本区的暂住人口,需要办理暂住证、劳务证、工商营业执照或购买城市户口、侨房、商品房或租(借)房屋、场地或承包经营、承建工程的,必须首先查验其原籍办领《流动人口生育节育证》、《未婚证》等证件,并经本区乡镇(街道)级以上计划生育办公室验证登记后方能申办上述牌证。1994年,贯彻落实《广东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区成立流动人口计生管理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区人口监察大队和乡(街)人口监察中队,加强全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清查和管理。
1996年,区政府把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纳入本区人口计划包干任务,以街道办、海头乡和港务局等8个计生辖区,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谁的地盘谁清理”的管理原则,认真开展查证、验证、建档工作。是年,全区已建立档案管理的流动人口25000多人。
1998年1月,区政府根据《广东省流动人口计生管理规范》、《广东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管理规定》,制定了《外来已婚育龄妇女季度查环查孕制度》,加强对外来已婚育龄的查环查孕工作,以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1998年,全区共清查流动人口15218人,持有婚育证明的13967人,持证率91.77%,比1996年的76.79%提高了14.98百分点;验证12091人,验证率86.6%。
2000年,霞山区成立了流动人口计生清查验证活动指挥部,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是年,全区先后组织了两次大规模清查验证行动。镇、街道坚持每月有小清查,每季度有大清查,在清查验证的同时抓立档建册归类等管理工作,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开始走上了经常化、规范化轨道。是年,本区流动人口持证率91.6%,验证率86.43%。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