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霞山 > 走进霞山 > 霞山风情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资源

发布时间 : 2011-10-10 16:34来源 : 本网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质
(一)地层
霞山区域地表出露和钻探揭露,主要地层属于新生界第四系的下更新统(Qz)。主要岩性为一套杂色粘土,粉土质砂、粉质粘土、粘土、砾石和砂互层,其厚度为13.58~254.14米不等。地层产状近乎水平,交错层理发育,与下伏上第三系下洋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霞山区地表层的第四系松散至半固结积层产状近于水平,其下的基底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基底构造格架主要由北东向及北西向基底断裂组成,次为东西向及南北向基底断裂,均为隐伏基底断裂,控制基底形成局部断陷和断隆。本区地质结构发现两处第四纪断层:一是塘村北约距400米,倾向234°,倾角54°,平面长度大于50米处发生断层。其断层发育于北海组和湛江组,地层受错动明显,并具牵动现象,垂向断距达1.25米,断层带内有厚2厘米的充填物,并具挤压现象。二是岑擎村西南约1.5公里,倾向40 °,倾角65°,断续延伸长度超1公里处发生断层。其断层较平直,见铁质薄膜充填于断层内,其上、下盘错动明显,沿断层层面形成陡坎、上盘被坡积物所覆,断距不详。
霞山区域由于物理、化学、人力、物力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在个别地方出现了地面沉降、滑坡、崩塌、地裂缝、膨胀土地变形、软土地基变形、环境水污染、水土流失及土地砂化、水库山塘和港口淤积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据广东省地震测量队于1966年至1977年大地水准测量资料记载,1974年相对1966年下降38.8毫米,年变率4.8毫米/年;1977年相对1966年下降60.4毫米,年变率5.5毫米/年;1977年相对1974年下降21.6毫米,年变率7.2毫米/年。可见本区地壳变化具有孤立下降的特点。农垦中心医院西、赤溪水库西南和西北等处都发生了不同程度滑坡。上坡塘村东南、边坡村西北、赤溪水库西、东纯村西南等地出现裂缝,最宽的长210米,深大于5米、顶宽0.3~0.5米。港湾医院平房,建于杂色粘土上,由于膨胀土地基变形,出现了两条裂缝,长5~6米,宽2~3厘米。软土地基变形所产生的地质灾害的例子有:观海长廊附近的航标楼、经贸委宿舍楼等建筑物。楼高8层的经贸委宿舍楼,楼顶最大位移已达49.1厘米。平岭北大沙沟下游地段,受水土流失的影响,土地沙化较严重。北铁门水库、赤溪水库、溪头墩村西侧、湛江港港池处,地质淤积严重。
(二)地貌
霞山区由陆地和一个海岛构成,东西宽10.5公里,南北长12公里,除去海峡,陆地总面积116.97平方公里,其中特呈岛面积3.6平方公里。
霞山区地势北部、西北部较高,逐渐向沿海倾斜,以滨海平原为主,局部为台地,间有丘陵,三者比例约为5:3:2。滨海平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台地、丘陵处于西北部。海拔高度:滨海平原在2~20米之间,台地在30~50米之间,最高点是三岭山,海拔高度108~165米。本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10度以内,土地利用率高。
 
二、气候
霞山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缘,属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日照长,光能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尚丰,但时空分布不均,台风、干旱、海潮、雷电威胁较大。
(一)光热 
霞山区太阳辐射较强,日照时间长。1954年至2000年间,年均日照时数1935.0小时。一年中,7、10月份日照时数量长,分别为215.2小时和194.2小时; 2、3月份寡照,分别为77.6小时和79小时。光能丰富,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10.28千卡/平方厘米。太阳辐射的年内变化以夏季最多,春、冬季最少,最大值出现在7月(13千卡/平方厘米),最小值为2月(5千卡/平方厘米),以4~10月太阳辐射最强烈,4~10月就有77.39千卡/平方厘米,有利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的产量。
(二)气温 
霞山属于北热带气候,热季时间较长,寒季时间短,因有海风调节,所以寒热相差不大。1951年至2000年气温表显示,年均气温22.5℃~24℃。一年中,7月最高,月均28.9℃,1月最低,月均15.8℃;年极端高温38.1℃(1958年5月9日),年极端低温2.8℃(1967年1月17日)。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城区,日最高气温≥35℃的天数有逐年增高的迹象。霞山区气候条件最好的是特呈岛,冬暖夏凉,从热量条件看,无气象意义上的冬天。
霞山区1951~2000年气温月平均表
表2-1                                                                                     单位:℃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
气温
16.1
16.8
19.8
23.2
27
28.9
29.2
28.8
27.4
25
18.1
17.4
23.7
 
霞山区1951~2000年气温年平均表
表2-2                                                                                    单位:℃
年份
平均气温
年份
平均气温
年份
平均气温
年份
平均气温
年份
平均气温
1951
22.8
1961
23.4
1971
22.7
1981
23.5
1991
24.0
1952
23.8
1962
22.8
1972
22.9
1982
23.2
1992
23.1
1953
23.5
1963
23.1
1973
23.6
1983
22.9
1993
23.6
1954
23.5
1964
23.2
1974
22.7
1984
22.6
1994
23.8
1955
23.2
1965
23.4
1975
23.1
1985
22.6
1995
23.0
1956
22.8
1966
23.9
1976
22.5
1986
23.3
1996
23.3
1957
22.9
1967
22.5
1977
23.4
1987
24.1
1997
23.8
1958
23.2
1968
22.9
1978
23.0
1988
23.0
1998
24.5
1959
23.4
1969
22.7
1979
23.3
1989
23.2
1999
24.0
1960
23.2
1970
22.7
1980
23.5
1990
23.4
2000
23.8
 
(三)雨量 
霞山区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冬春季少,夏秋季多,海岛偏少,陆地偏多。1951年至2000年间,年平均降雨量约1630.1毫米,年最少降水量743.6毫米(1956年),年最大降水量2411.3毫米(1985年),从年际分布情况看,1955、1964、1996年明显偏少,分别比年均降雨量少54.4%、29.3%和25%,而1967、1985、1997年则明显偏多,分别比年均降雨量高出36.2%、47.8%和43.8%。其月份分布5~9月降雨较多,共占年均降雨量的74%,而12月和11月则只分别为1.27%和1.34%。日雨量也同样有倚多倚少现象。1980年6月曾出现一天降雨351.5毫米,3天降雨597.6毫米的高纪录。在年降雨量中,台风雨占很大比重,特别是夏秋季节,台风雨占主导地位。每年7、8、10、11等月份的雨量,有60.6~68%是台风雨,历年台风雨占同期雨量50.8%左右。至于特大台风暴雨,频率只有1.8%,像1996年9月9日15号强台风带来暴雨,降水量达70.4毫米,这仅仅是世纪之遇,频率极微。
霞山区1951~2000年年降雨量表
表2-3                                                                              单位:毫米、天
年份
年雨量
年份
年雨量
年份
年雨量
年份
年雨量
年份
年雨量
1951
1682.3
1961
1594.1
1971
1804.4
1981
2220.0
1991
1443.2
1952
1752.4
1962
1377.1
1972
1975.2
1982
1444.8
1992
1812.8
1953
1740.7
1963
1728.7
1973
2112.6
1983
1670.2
1993
1397.6
1954
1257.5
1964
1151.7
1974
1681.2
1984
1705.3
1994
2313.7
1955
743.6
1965
1695.2
1975
1683.0
1985
2411.3
1995
2082.9
1956
1227.5
1966
1194.5
1976
1831.4
1986
1378.7
1996
1222.6
1957
1327.2
1967
2221.8
1977
1200.8
1987
1532.3
1997
2344.3
1958
1484.4
1968
1413.7
1978
2154.3
1988
1342.4
1998
1266.4
1959
1327.3
1969
1504.5
1979
1490.0
1989
1617.9
1999
1392.6
1960
1381.3
1970
1618.6
1980
2274.0
1990
1510.2
2000
1762.7
 
霞山区1951~2000年降雨量统计表
表2-4                                                                                  单位:毫米、天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
雨量
25.1
42.5
60.6
131.6
184.3
236.8
179.8
283.9
277.7
110.8
43.6
18.9
1630.1
平均降雨日数
8.3
11.2
12.3
11.7
14.9
15.6
14.1
17.3
15.3
9.2
6.1
5.1
141
 
(四)风 
霞山区域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随季节变化而转变。每年4~9月盛行东风和东南风,10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风和北风。一年中主导风向为东风和东南风,占全年各风向出现频率24%,最少风向频率是西风及西北风,在0.5%以下。每年5~11月有热带气旋侵袭,主要集中在7~9月,年平均波及本区3~5次。1951年至2000年,正面袭击或严重影响霞山的热带气旋共54次,其中风力10级以上的18次,造成严重损失的有7次。1951年至2000年对霞山破坏最严重的台风:1954年8月29日,(54)第13号强台风正面袭击霞山,风力12级以上,暴潮高至6米,浪高2~3米以上,沿海堤围几乎全部溃决,死29人,伤246人,倒塌房屋1433间,受灾户5908户,受灾人口23193人。1980年7月22日,(80)第7号台风在徐闻登陆,风力11~12级,阵风14级,正遇东海岸的天文大潮期,湛江港潮高8.2米,霞山部分地区受浸,最深水位1米多。湛江市全市死亡250人,崩塌房屋39.6万间,经济损失严重。1996年9月9日,(96)第15号台风正面袭击霞山区,风速达57米/秒,并带来特大暴雨,造成霞山区死亡13人,损坏、倒塌房屋9200间,直接经济损失7亿多元。
 
三、水文
(一)河流
 霞山区没有自然深水河流,只有2条小河。一是南柳河,二是塘河。这些小河属于浅水河,加上淤积严重,中上游常年枯水,20世纪90年代,下游已变成城区排污河。
南柳河 属于浅短河,全长13.5公里。发源于三岭山,流经霞山区海头镇,于霞山区宝满村东注入湛江港湾。由于环境变化,该河上中游常年枯水,下游成为城市排污河。
塘河 属于浅短河,全长只有6.2公里,发源于霞山区海头镇屋山村后塘岭。1954年建设黎湛铁路时,为了把后洋、后坡、楼下、屋山村之间洋田(也称屋山洋)的水引向东流(原西北流向,影响铁路建设),遂将屋山村后塘岭凿开一条长约1000米的人工渠道连接塘河,从而使塘河延伸至屋山洋,于塘村东流入湛江港湾,其下游已成为城市排污沟。
(二)海洋潮汐 
霞山沿海潮汐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在一个太阳日(24小时50分)内出现峰——谷、峰——谷的潮候。一月之中,“二十五六潮涨,至朔而盛,初三大盛,后又渐杀,大抵视月之盈虚为候。”每年农历三至八月早潮大于晚潮。湛江港湾平均潮差2.18米,最大潮差4.52米。自湾口上朔到湾顶潮差增大,涨潮历时长于落潮。潮流受地形控制为往复流,最大涨潮流速2节,落潮流速3节。台风暴潮水位高达6米。
 
四、土壤
霞山区地处北热带,两面环海,地势较低,从北部、西北部渐向沿海倾斜。土壤成带状分布。土壤的成土母质以滨海冲积物和浅海沉积物为主。滨海冲积物发育的土壤分布在沿海地带,浅海沉积物发育的土壤遍及全区,分别占全区陆地面积116.97平方公里的51.93%和33.75%。其余的为玄武岩发育的土壤和沙质岩发育的土壤。玄武岩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霞山区的西北部,沙质岩发育的土壤仅在西南少数地方。这两类土壤约占全区陆地面积的14.32%。个别地方有少量火山灰土。根据1980年广东省土壤普查的鉴定,霞山区的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砖红壤、菜园土、滨海沙土、滨海盐土和滨海盐渍沼泽土等6个土类。
水稻土 霞山区西北部、北部多属渗育型水稻土亚类,南部、西南部多属沼泽水稻土亚类。具体分为五个种类:
白鳝泥底田,主要分布在海头镇岑擎深翁角坑。此类土壤的白土层多出现在耕作层下20厘米以内,对水稻生长有直接影响,耕层为重壤轻粘土,块状结构,暗炭色,有机质炭化程度高,土壤肥力比白鳝泥田好,水稻年亩产800~900斤。
低白鳝泥底田,主要分布在海头镇陈铁、西厅上村前洋。白鳝泥层出现位置较低,多在上层27厘米以下,对水稻影响不大,耕层壤土肥力中等,水稻年亩产800~1000斤。
低泥炭土田,在霞山区只有楼下村至屋山村前的洋田属此土壤。耕层壤土暗灰色,块状结构,厚度10~15厘米,在30厘米左右埋有较厚的乌黑色泥炭土层,土壤潜在肥力高,水稻年亩产1000~1200斤。
轻咸酸田,主要分布在海头镇调罗下辉洋坑。此类土壤含成酸毒质较少,盐分0.25%以下,肥力中等,正常年景水稻年亩产在900~1200斤。
重咸酸田,主要分布在海头北月石代洋。耕层土壤质地中等,属开垦时间短或田底红树林残体较多的滨海咸酸田,耕层盐分含量0.5%以上,土壤潜在养分高,潴育层不明显,心土层灰黄色, 有硫化物毒质臭味。年景好雨水充足,经常有淡水冲洗咸酸,可免受咸酸为害,如遇干旱缺水,水稻严重受害减产或失收。常年水稻年亩产600斤以下。
砖红壤土 霞山区有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和浅海冲积物发育的黄砖红壤。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风化程度高,土层深厚,以中粘土为主,与浅海沉积物交界处为沙壤土,土体结构好,保水保肥能力较高,土壤较肥,但耕作较困难。霞山区域的塘、平乐、屋山、楼下、陈铁、西厅、岑擎和深田等地多属此类土。黄砖红壤其表面多为黄赤沙地,霞山区旱坡地基本属于此土质。土壤偏沙瘦瘠,土质松散,浅灰色,漏水严重,一般种植甘蔗、花生,但产量较低,常年甘蔗亩产1~1.5吨,种植花生亩产100斤。
菜园土 菜园土分菜田土和菜地土2个种类。
菜田土主要分布在石头村公土坑及其他个别村庄。此土壤主要由稻田改种而成,由于精耕细作和施肥量较多,耕作层深厚肥沃,土色暗灰,土壤肥力较高。
菜地土主要分布在海头镇中部及石头村等地。它主要由旱坡地改种而成。由于长期精耕培肥的影响,耕作层比旱坡地深厚肥沃,土壤结构良好,多已形成团粒结构。
滨海沙土 由近代滨海冲积物演变而成,土壤以粉为主,自然植被稀少,特呈岛大部分属于此类土。
滨海盐土 沿海海滩个别地方出现滨海盐土。
滨海盐渍沼泽土 霞山海滩基本属此类土壤。
 
五、植被 
霞山区域的植被属北热带季节性雨林。今有植被,大面积分布的是人工植被,其余为残留稀林中草群落和残次疏林与矮草群落,及一些零星灌木,海边泥滩还有小片的红树林。
(一)自然植被
自然植被主要是天然林木和热带海滨砂生植物。热带海滨砂生植物主要分布于海岸冲积所形成的海滨沙滩。沙荒的植被简单,外缘以砂生草丛为主,内缘连接着刺灌丛。常见种类有:鼠刺、厚藤、蔓荆子、长穗画眉草、香附、白茅、刺篱木、仙人掌等。
天然林木主要是红树林和灌木丛。红树林分布于海湾、河口、潮泥地、盐性土地带。主要组成有秋茄、白骨壤、红海榄、木榄、角果木、桐花树、海漆、海芝果、黄槿、银叶树、露兜、臭茉莉等。秋茄、红海榄等胎生现象显著,适于在泥滩上胚轴插下扎根。霞山区特呈岛沿岸保留着800多亩的连片红树林区。灌木丛主要分布三岭山和农村村边。主要种类有:岗梅、岗松、山捻、牛大力、鸭掌木、布渣木、七星木、铁包金、板兰木、杜鹃、茉莉和荆刺等。
(二)人工植被 
人工植被分为绿化植被、经济林和农作物。
绿化植被以棕榈科植物和常绿阔叶乔木为主,适当搭配落叶树种、针叶树种,乔、灌、草相结合。主要有油棕、椰子、霸王椰、酒瓶椰、针葵、黄榕、美人蕉、黄金梅、红桑等。
经济林主要是桉树林和果木林。果木林主要有荔枝、龙眼、黄皮、杨桃、木菠萝、芒果、石榴、人心果、柑橘等。
农作物主要是甘蔗、水稻、番薯、木薯、花生、粟、玉米、和各类蔬菜。
 
六、海港、海岛
(一)海港
湛江港 又名麻斜海,曾称广州湾,1974年改为此名。位于霞山区东北和东南两侧,是天然的深水良港。湛江港为一大型台地溺谷湾,其范围包括湾口至霞山(湛江湾)、霞山至赤坎区调顺岛(麻斜海)和调顺岛至湾顶石门(五里山港)。其纳潮水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其中潮滩地占39.3%),平均纳潮量5.038亿立方米,特大纳潮量可达10亿立方米。
湛江港湾沿岸多为泥滩、沙滩,水下滩槽相间,航道两侧岛屿错落,可供众多锚地。主航道由湾口直通调顺岛以北。霞山至调顺岛为麻斜海水道。在霞山以南有两条潮汐通道:湛江水道(主航道),从坡头区南三岛和东海岛之间入海;南三水道,从霞山向东经麻斜与南三岛之间至利剑门入海。在霞山南边与东海岛西边之间原有潮汐通道达雷州湾通明港,1961年湛江东南大堤建成后堵塞。湛江港口的潮汐水道深达10~30米,沿岸总输沙率每年约40万立方米,但由于波浪周期短(3~4秒),海底泥沙扰动较小,航道疏浚至10米后,每年淤积厚度只有20~30厘米。湛江港乘潮可进出30万吨级油轮。
(二)海岛
特呈岛 位于霞山东南部湛江港湾内。原与大陆相连,因地壳变动分离而成。岛东西走向,近似椭圆形,长2.65公里,宽1.48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岸线长约7.5公里,标高8.4米。由细砂和砂砾层构成,地势平坦。表土为沙土,有大片防护林。岛东至南至西沿岸为红树林滩,东南近岸有暗沙、礁石。
宋代以前为荒岛。今岛上有7条自然村, 2000年人口约4000余人,居民以半渔半农为生,有耕地2000余亩,产水稻、花生、甘蔗和番薯等。渔业是本岛主要经济收入,20世纪90年代,网箱养鱼迅速发展,各类海鲜运销海内外。
 
第二节 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霞山区土地由一块陆地和一个海岛(特呈岛)组成。陆地绝大部分为沿海平原,局部为丘陵、台地。2000年,全区土地范围面积116.97平方公里,已确认权属面积115.55平方公里,折合173322.7亩。其中耕地49496.7亩,园地163.6亩,林地19406.2亩,牧草地15.4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9312.8亩,交通用地(道路、机场、码头等)3776亩,水域(水塘、河流、滩涂等)45486.4亩,其他未利用土地5665.6亩。
境内没有高山,最高点为三岭山海拔165米,局部为台地,50%以上为沿海平原,地势平坦,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10度以下,土层深厚,耕作方便,土地利用率较高,但土地质量较差,土壤养分不足。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分析,土壤养分含量:滨海沙土田有机质0.21%,全氮0.01%,全磷0.02%,全钾0.48%,pH值(酸碱值)6.1;黄砖红壤有机质0.66~1.75%,全氮0.03~0.06%,全磷0.02~0.04%,全钾多在0.29%以下,pH值5.0~5.5;水稻土的低泥炭土田有机质6.90%,全氮0.18%,咸解氮168.5PPM(即百万分之一),速效磷17.6PPM(即百万分之一),速效钾56.7PPM(即百万分之一),pH值6.0。
2000年,全区土地利用率达94%,设立农田保护区3969亩。未利用的土地,除滩涂外,多为田坎等小块土地。在耕地中自流灌溉的水田仅占52%,人均良田少。
 
二、海洋资源
霞山区两面濒临湛江港湾,海岸线总长28.5公里,其中特呈岛海岸线长7.5公里。海域气候属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1°,年平均相对湿度82%,风速3.2米/秒。区位和气候具有较大优势,海资源丰富。
港口资源。湛江港湾,海湾广阔,水深浪静,长年不冻,且周围有南三、东海等岛为天然屏障,是建设港口、码头的良好资源。2000年,已建成中国南方最大的深水良港——湛江港,以及霞山东堤渔、商码头,湛江渔业公司码头,霞山海滨码头和特呈岛交通船码头等一批现代港口、码头。
港湾旅游资源。港湾、海岛游资源丰富。特呈岛东至东南海滩1000亩原始红树林(俗称加丁树), 1998年被定为国家级海洋植物保护区,现已开发成为海洋特色的旅游观赏林。
渔业资源。由于气候、水温、水质适宜,水深而浪不大,海域内的浮生物、生物资源丰富。藻类和鱼、虾、蟹、贝类等繁殖快,生长迅速。海滩涂广阔,土质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滩涂养殖潜力大。2000年,全区海滩涂面积512.4公顷,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约4000多公顷,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渔场约1400平方公里。离市区10公里之内的渔场有广州湾渔场、雷州湾渔场和湛江港渔场。海洋水产资源丰富,渔场汛期长、产量高。主要海洋生物:鱼类有鳘鱼(厚鳞)、马鲅、马鲛、鱼、石斑、黑鲳、白鲳、大黄鱼(黄花鱼)、鱼(沙钻)、海鳗(门鳝)、血鳝、花鳝、海鲶(赤鱼)、青鳞、吉尾、鲈鱼、海龙鱼、软唇、鲽鱼(比目鱼)、红鱼、鱿鱼、墨鱼(乌贼)、章鱼、鲦鱼等;虾类有中国对虾(白虾)、长毛虾、墨吉虾、沙虾(泥虾)、日本对虾,狗虾、虾姑(利尿虾)等;蟹类有锯缘青蟹、梭子蟹(花蟹)、乳斑虎头蟹等;贝类有牡蛎(蚝)、花螺(花甲螺)、青口螺、角螺、红口螺、东风螺、指甲螺、铁丁螺、猪仔螺、泥蚶、贻贝、毛蚶、舌形贝(海豆芽)、拉丝贝、海仔贝等;棘皮类有海参、海胆等;腔肠类有沙虫、泥丁等;海兽类有海豚、鲎等;藻类有江蓠、马尾藻等;此外还有海蛇等。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生活排污和一些石油、化工、造纸等设施的污水排泄,已对区域内的海洋资源造成危害。海洋的生物资源日趋贫竭,海洋捕捞量逐年减少,网箱养殖和滩涂养殖也深受影响。从1999年开始,霞山区实施了南海伏季休渔制度和人工投礁工作,并计划建设污水处理厂。
 
三、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霞山区没有高山峻岭,只有少量丘陵、台地,野生植物少,且科属不多,现有植物多是人工栽培的。全区约有药用植物460种,油脂植物6种,纤维植物600多种,野果20种,食用药用真菌4种,蔬菜280种。
人工栽培植物种类:树木有木麻黄、榕树、松、桉、云杉、樟树、棕榈、台湾相思树等;农作物有水稻、番薯、木薯、小麦、玉米、粟、大豆、花生、甘蔗等;果树有荔枝、龙眼、香蕉、芭蕉、木波罗、木瓜、火龙果等;蔬菜主要品种是白菜、青菜、芥菜、椰菜、萝卜、芹菜、葱、蒜、通心菜、青瓜、西红柿、丝瓜等280多个品种;食用菌有草菇、冬菇、木耳等;花卉常见的有紫荆花、杜鹃花、茉莉、大砺花、月季花、玫瑰花、兰花、各类菊花、桃花等;药用植物有霍香、淮山、胡椒、薏米等。
野生药用植物有金银花、田基黄、鸭瓜草、夏枯草、岗芝麻、地胆头、布渣叶、牛大力木、野菊花等300多种。
(二)动物资源
霞山区的野生动物不多,但人工饲养生物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兽类有:狐狸、野狗、黄、水獭、野兔、野猫、穿山甲等7种。两栖爬行动物有:金环蛇、银环蛇、青竹蛇、索蛇、眼镜蛇、草花蛇、蜥蜴等7种。鸟类有白鸽、鹌鹑、画眉、毛鸡、鹧鸪、百灵鸟、麻雀、猫头鹰、鹦鹉、八哥、鹤、乌鸦、喜鹊、燕子和海鸥等30种。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屋山蒲草洋田中生长着一种珍稀野生动物俗称“不求人”,因此种动物既象狗又似狐狸,一身具有雄雌两性,自我交配繁殖,故名。1954年建设黎湛铁路后,随着蒲草洋田的消失和人为捕杀而绝种。
沿海生物品种繁多,海洋鱼类有17目、73科、131属、170种。经济鱼类有32种,常见的有:大黄鱼、斑点马蛟、石斑鱼、白鲳、金丝鱼、海鳗等。虾蟹类主要有对虾科中的6属16种,常见的有墨吉对虾、斑节对虾、中华管鞭虾、锯缘青蟹、中国龙虾和波纹龙虾等。螺类常见的有杂色鲍、爪螺等。此外,还有章鱼、鱿鱼、乌贼,以及海胆、海参、海蜇、海马、泥丁、海龙、海龟等。
人工饲养生物较多。常见的有:猪、牛、羊、狗、兔、鸡、鸭、鹅、鹌鹑、鹧鸪、鸽子等。珍稀的有:金钱龟、野鸭、竹丝鸡、珍珠鸡、毛鸡等。
人工饲养的鱼类分为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的有海鲡鱼、石斑鱼、黄花鱼、红鱼、青鲈鱼、赤鲧鱼、红友鱼、海龙、鳗鱼、腊鱼等;淡水养殖的有鲢鱼、鳙鱼、鲤鱼、鲩鱼、草鱼、鲮鱼、罗非鱼、胡子鲶鱼等。
 
四、水资源
霞山区域内水的来源有三:降雨产生的地表水,河水,地下水。地表水流失多,河流浅短,河水常年枯水,地下水稍优,但分布不均,水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且水质有的已受污染。
(一)地表水
地表水全靠下雨,丰水年径流深1017毫米,径流量13.88亿立方米,平水年径流深623毫米,径流量8.5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4.7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656毫米,径流量8.95亿立方米。按2000年人口和耕地面积计,平均每人1534.6立方米,每亩土地490.24立方米。地表水径流的分布变化规律与降雨量状况一致,冬春少,夏秋多;北部多,南部少;陆地多,海岛少。地表水蒸发量大,平均值比年降雨量多出14%。
(二)地下水
    按照承压水的补给来源,富水性及降落漏斗情况推算,霞山区的地下水水源十分丰富。据地质部门勘测计算,霞山区地下水源地面积(包括霞山、平乐、调塾、调罗等)约107.7平方公里,可开采资源:浅层水16.0万立方米/日,中层水11.59万立方米/日,深层水4.75万立方米/日,总计32.33万立方米/日。20世纪90年代已大量开采,近郊的农田灌溉30%靠地下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全部靠开采地下水解决,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降落漏斗状的影响越来越大,据1973年至1979年观测,1979年地下水位下降量达14.61米,而且逐年继续下降,部分地下水也已被污染。在霞山工业区浅层地下水中大多含有砷和氧化物,湛江化工厂附近民用井水含砷量已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的0.5倍以上;在部分自来水中,也检出微量的氧化物,而酚、铁含量均超过了饮用卫生标准。
 
第三节 自然灾害
 
一、主要灾害
(一)低温阴雨
霞山区每年2~3月,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入侵,冷温气团交替出现或岭南静止锋的形成,造成气温低、日照少、雨日多的一种阴(干)冷天气过程。由于该时期正值春播春种,对早稻及春种作物威胁很大,所以又叫“烂秧天气”。这种天气不但对农作物造成烂种、烂秧、死苗,还会使物品霉烂发臭、变质、病菌滋生,人畜多病,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按照南方低温阴雨灾害标准,日平均温度≤12℃≥3天或日平均温度≤15℃,日照≤2小时≥7天,即称为低温阴天一次过程。其规律:2~3月份,50~80%年份有低温阴雨。2~3月有≥10天低温阴雨过程的年份,霞山发生率为29%以下。
(二)热带气旋 
霞山地处西太平洋热带风暴活动区,每年6~10月为热带气旋登陆季节,7~9月是热带气旋影响或登陆的盛期,热带气旋出现8月份最多。1951年至2000年,在霞山登陆或严重影响的热带气旋共有54次,其中风力12级以上的7次。在霞山登陆的风力最大、破坏性最严重是1954年8月29日的5413号强台风和1996年9月9日的9615号台风,造成霞山区渔民死亡数十人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台风登陆的过程中,还会引起大海潮。1951年至2000年就有过5次,最严重的是1980年7月22日8007号台风引起的大海潮。台风登陆时正与东海岸天文大潮相遇。湛江港潮高8.2米(创当时世界第三记录),大风挟暴雨与大潮来势汹涌,停泊在湛江港的一艘2万吨级外轮和一艘5万吨级油轮被推上岸。湛江港二区的铁路被冲断2段,铁轨被冲弯。还有些水坭船(装了10吨货)、运输船、渔船被冲上洪屋街,咸潮涌入居民的住宅。霞山区堤围被摧毁4550米,鱼塘被冲垮淹没2350亩,农田被淹没855.4亩,经济损失4亿元。
(三)洪涝 
霞山区90%以上的暴雨集中在4~10月,其中:4~6月为前汛期锋面低槽暴雨,7~10月以台风暴雨为主导,称后汛期。暴雨和连日大雨都会造成洪涝,但以暴雨为主。1950年至2000年,日最大暴雨出现于1980年6月3日,日降雨量351.5毫米。前汛期出现的暴雨和连日的锋面雨,范围较广,连续降雨日数较长。洪涝灾害多发生在5~6月和8~9月。5~6月发生的洪涝俗称“龙舟水”。此时正值早稻抽穗扬花危害性最大。后汛期主要是台风带来的暴雨,降雨强度大,往往会造成水灾,农作物受淹歉收。
(四)干旱 
霞山年平均降雨量为1630.1毫米,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容易发生干旱。干旱分为春旱和秋旱,春旱从2月份开始。1954年至2000年间,霞山春旱有21年,发生频率46%,最长连旱天数为103天(1971年);秋旱有17年,秋旱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开始。秋旱常与冬旱相连接,甚至延至次年春,发生频率37%,最长连旱天数有69天(1958年)。如果当年没有台风降水,将会带来严重的秋旱。1998年11月至1999年3月共有150多天没有落透雨,其中1999年2月滴雨未落,是有资料记载以来第一次出现。
(五)寒露风 
每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北方的冷空气频繁南下,霞山区常常出现连续日均气温低于22℃,湿度小、风速大的一种低温冷害天气。此时正值农历寒露节气前后,俗称“寒露风”。恰恰此时又是晚稻抽穗扬花阶段,若出现日均气温低于23℃,极端气温低于18℃以下的低温天气,就会晚稻抽不出穗、扬花授粉不正常,结实率低,造成晚稻减产失收,发生频率40%。
 
二、风灾损失纪实
民国36年(1948年)强台风
1948年8月21日,特大强台风挟风暴潮袭击湛江市区,洪水令雷州半岛海潮暴涨,西营沿海堤围几乎全部没顶,淹田浸禾崩屋毁舍,死人甚众。
1954年第13号台风
1954年8月29日百年一遇的强台风在湛江市区与吴川之间沿海地区登陆,风力12级以上,阵风最大每秒50米,巨风掀起暴潮,潮位高达6米,浪高2~3米以上,是新中国成立后湛江受害最严重的一次台风。沿海堤围几乎全部溃决,居民房屋成片倒塌,树木成棵拔掉。据统计,第一区(新鹿区)因崩屋压死26人、重伤66人、轻伤180人,渔民出海浸死3人;全区倒塌瓦屋884间、受损2721间,倒塌茅屋549间、受损7960间;受灾5908户、23193人,无家可归1137户、3917人。
1968年第11号台风
1968年9月9日,是年第11号台风在湛江市区至海康之间沿海登陆,风力10级。由于此次台风来得突然,海面阵风较强,渔民出海前未收到台风预报,导致特呈岛20多艘渔船沉毁、56名渔民死亡。
1984年第10号台风
1984年9月6日晚,是年第10号台风袭击霞山区,共造成约105.5万元的损失。其中:学校的房屋倒塌、爆裂、损坏约损失35万元;工厂企业损失6.3万元;农村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损失59.2万元;商业各公司损失5万元。
1986年第16号台风
1986年9月5日上午,是年第16号台风开始袭击霞山区,中午11时15分,时值大潮,水借风势,形成特大海潮袭击霞山区沿海乡村及逸仙路一带商业居民住宅区。在一个小时之内,迅速淹没霞山区爱国管区及塘桥周围等地方,冲垮北月、调罗、石头、平乐、特呈等乡村的海堤共13段,2154米,冲垮鱼1800亩、虾塘蟹池765亩、鱼塘1100亩,损失蔬菜3000亩,浸水稻5050亩,倒甘蔗1140亩,其他农作物受浸1040亩,损失家禽1100多只,损坏渔船19艘,农业共损失270万元,商业部门固定资产及商品损失共125.5万元,个体户损失4.5万元,其他部门损失98万元,全区共损失498万元。
1996年第15号台风
1996年9月9日上午,是年第15号强台风袭击霞山区,风力12级,阵风超过17级(57米/秒)其强度大,来势猛,给霞山区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霞山区受这次台风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61495.41万元,死亡11人,受伤92人,失踪11人。全区围墙倒塌244118平方米;损坏房屋80904间,993649平方米,其中倒塌房屋1235间,29213平方米;损坏仓库4700平方米,倒塌车间1540平方米;沉没渔船239艘、打烂渔船307艘;打坏汽车39辆;仓储大米、面粉等粮食受浸损失250吨;损坏教室16930平方米;损坏市场铁皮瓦面7000平方米;摧毁海水养殖网箱4600个,损失优质鱼1880吨,价值9400万元;压死“三鸟”153万只,压死生猪1200头;损坏水稻8170亩,减产1500吨;损坏甘蔗6570亩,减产13797吨;损坏蔬菜5669亩,损失产量4728吨。
1997年第13号台风
1997年8月22日中午1时,是年第13号台风袭击霞山区,台风加上大海潮,给霞山区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达3784万元。其中:冲垮海堤1000多米,毁坏海堤1200多米,海堤损失修复需资金850多万元;压死“三鸟”27万多只;浸没水稻4500亩,损失产量1100吨;甘蔗倒伏折断4800亩,减产9600吨;损毁蔬菜4500亩,损失产量4950吨;打烂渔船15艘;损坏房屋25050平方米;倒塌围墙4500平方米;海潮浸没厂房、设备、商品、住宅家具、电器一大批。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