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师梁日新匠心杰作!历尽沧海桑田的霞山“八角楼”
发布时间 : 2025-02-05 17:43来源 : 湛江市霞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在霞山区东堤一横路的骑楼街区,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东堤市场旧址。市场建于1937年,因其南端屋面轮廓为雅致的多边形,又被大家称为“八角市场”“八角鱼亭”“八角楼”“旧东风市场”。
这曾是近代广州湾的西营菜市,不仅外观恢宏大气,内部亦令人惊叹——钢筋混凝土拱梁横跨达二十余米,呈现出力与美的融合,堪称国内早期大跨建筑之创举。
1959年的崔冠璋版画《海滨市场》写实地展示市场场景:碧海椰风,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座引人瞩目的建筑,出自广州湾时期著名本地建筑师梁日新之手。
套色木刻版画《海滨市场》崔冠璋1959年作品
梁日新:时代变迁中的杰出华人建筑师 梁日新的建筑设计生涯与法、华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1910年梁日新生于吴川县黄坡里屋村,后随长兄迁入广州湾居住。就读于赤坎法华学校,机缘巧合之下,随“法国师爷”越南人范昂学习建筑工程技术。1931年梁日新在广州湾创立建隆营造厂,迅速在当地建筑界崭露头角。今天的霞山、赤坎、麻章和吴川等地,都留下其诸多作品。
1929年广州湾法当局签发的梁日新身份证
梁爱棠、梁华棣供图
建隆营造厂登记声明(左)与保证书(右),显示其具备甲等营造业资格
湛江市档案馆藏
纵观梁日新的设计生涯,受广州湾时期时代巨变、外来与本土文化碰撞的影响,其作品风格多元、融贯中西、与时俱进。其中,为著名将领李汉魂设计的故居位于吴川黄坡,融中式宅园布局与东西方建筑风貌为一体,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赤坎的南华酒店、百乐殿戏院、霞山的南天酒店等重要商旅建筑多坐落于城区核心区域,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挺拔向上的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构成民国时期城市新风貌。 梁氏兄弟专注实业,参与慈善事业,抗战时期曾联合商界有识之士抗议日军对广州湾贸易的钳制,为支持抗战事业作出贡献,不惧日寇迫害,体现爱国情操。湛江市成立后,梁日新迁居香港,曾支持南路革命斗争。在港期间,梁日新设计了多座校园建筑,转向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1935至1939年间,建隆营造厂承接了多项广州湾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如西厅机场、栈桥码头扩建、志满公路桥等,这为梁日新掌握近代蓬勃发展的建筑技艺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 位于吴川梅菉的广东省第一蔗糖营造厂附属麻包厂是陈济棠主粤时期的省级工程,1935年动工,其厂房建筑群涵盖豪式木构架(Howe truss)、钢筋混凝土券拱、三角桁架等结构,展现出对新兴建筑材料和大跨结构的运用。这一探索在紧随其后的八角市场的设计中得到了更加大胆的呈现。 八角市场:力与美并存的近代建筑典范 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钢、水泥等新兴建筑材料得到迅速普及,带来建筑技术的变革。法国是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的重要国家,建筑师奥古斯特·佩雷即为这一建筑结构技术的重要奠基人。十九世纪末钢筋混凝土技术传入中国,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得到广泛推广。
1917 年落成的法国服装工厂艾斯德车间(Atelier Esders),奥古斯特·佩雷设计
广州湾时属于法国租借地,因此也成为近代建筑技艺涌入的试炼场。法当局在赤坎、坡头、太平等商埠墟市投资建设市场(俗称“鱼亭”),开征“街市税”充实财政收入。1937年,由梁日新设计的西营菜市滨海而建,且位于城区南部骑楼街区中央,迎合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商业需求。
滨海而建的八角市场及周边骑楼街
1966年卫星影像图,朱发文、蔡为哲加注
市场占地近千平方米,东侧即为渔船集聚的堤岸、码头和避风塘,渔业和农业产品在此集散贸易,颇为繁荣。八角市场曾经是西营和霞山的主要菜市,各路商贩在此售卖海产、肉类、蔬菜,热闹非凡,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新东风市场启用转型为服装商场,如今内部空置,外围主要用于海产品加工。其设计巧妙融合了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美,是“力与美”紧密结合的典范之作。
八角市场与骑楼街屋相映成趣,近处海港景色宜人
蔡为哲摄于2025年
建筑外观沉稳大气,屋檐三重,坡面平缓。外墙早年呈黄色,近年刷为白色。市场整体呈南北走向,北立面简洁,南立面作为昔日市场的主入口,得到精细设计:底层屋面轮廓为半圆形,上部两重屋面由小巧的弯头挑梁支承,形状却变化为独特的半十二边形,端部六边加上东西两边,南端共计八边,这应是“八角市场”一名的由来。三重檐之间开设人字形镂空水平长窗,凸显出层层迭变的水平延展之势,也增添了装饰趣味。
八角市场二层平面示意图
蔡为哲加注
从市场南边进入,十支细高的砖柱拔地而起,将视线引向顶部。再往内,豁然开朗——5榀大跨钢筋混凝土拱架逐次排列,优雅的弧线从地面直贯屋顶,形成了内部宽约21米、进深26米、高11米的无柱空间,高大宏伟。拱架上以多层镂空钢筋混凝土预制梁联系,形成紧密的空间结构框架,传力清晰。
八角市场内部空间与结构体系
蔡为哲摄于2020年
钢筋混凝土大拱两端以 “牛腿”的形式向外出挑近3米,承托挑檐屋面,不但平衡了拱体的侧推力,也营造出深远连续的檐下空间,很好地适应湛江的炎热气候。 屋面铺设岭南传统的辘筒瓦,体现了中西建筑技术的有机结合。屋面的排水系统亦得到仔细考虑,雨水顺着三重坡屋顶缓缓流下,汇入底层屋檐端部的排水沟中,有效避免了檐下大雨如注带来的通行不便。这充分体现了梁日新对空间、结构、场所、功能综合把握的卓越专业素养。
八角市场剖面示意图
朱发文、蔡为哲加注
一经建成,八角市场便成为西营重要的地标建筑与公共场所。在以钢筋混凝土拱架实现大跨度空间的同时,结构自身的魅力也得到了充分展示,体现了梁日新大胆的技术应用和独到的空间品位,为近代湛江乃至华南地区留下一座重要文化遗产,也为一代代市民留下了珍贵的生活记忆。
油画《海滨市场》 阎大钧2014年作品
曾经,八角市场因为新东风市场的启用而淡出市民日常生活。岁月如梭,路过的街坊们,语气中仍不掩对市场的赞叹:“呢座八角街市入面好大、好靓”“听我阿爸讲,以前木檩条用嘅系坤甸木,由海外运嚟噶……”如今,港城繁华兴旺,社会安稳,湛江享有“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的美誉。 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有关方面即将对八角市场展开活化修缮,揭开霞山区文旅开发的新篇章。昔日的滨海地标,将在不远的未来重新开放。我们期待这座近代建筑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得以彰显,向八方来客讲述霞山的历史变迁和滨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