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故事 | 传统技艺——蛤蒌粽制作技艺的传承价值
发布时间 : 2023-01-30 13:30来源 : 魅力霞山
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蛤蒌粽制作技艺
△广东省专家、市文广旅体局领导莅临金辉煌集团有限公司直营店查看《蛤篓粽》的销售、宣传、推广等工作。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蛤蒌粽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名称:广东省湛江市金辉煌酒店有限公司
虽然历经艰难的战争年代和文革时期,韦家的蛤蒌粽依然得到连续传承,并在传承中不断改良。
△广东省专家、市文广旅体局领导、区文旅体局领导观看《蛤篓粽》项目、传承人等申报录像片,生产基地、生产线的录像片。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蛤蒌粽不仅是端午节必备的祭品,也变为人们日常餐桌上的食品。改革开放后,第七代传人韦洪文走出那柳村,把祖传的家庭式作坊扩大成酒店,并注册公司、申请商标,把家传的饮食技艺进行保护、传承。
在馅料中加入海鲜干货瑶柱、虾米和本地土产的花生、红豆、绿豆、咸肉、蛋黄、蛤蒌等8种土产食材,选用当地产的糯米和纯正花生油,以野生簕古叶、竹叶包裹,从而成为外形别致、风味独特的食品,深受食客的青睐。
由于一直传承祖传的配方、配料和制作技艺,制作的蛤蒌粽始终保持浓郁的乡土风味,深受食客的青睐,年产量达30多万只。使蛤蒌粽由乡村小食华丽转身一跃登上大雅之堂,畅销省内外。
蛤蒌粽从端午节必备的祭品变为人们饭桌上的日常食品,虽然历经了百年沧桑,但其传统的手工包裹,别致的外形、独特的乡土风味依旧。
蛤蒌粽,源于湛江那柳村由福建莆田迁移过来的韩信后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其家族虽历经几度变迁,但仍留下了诸多的文化遗迹和习俗技艺。据《那柳村韦氏长房族谱》(道光)记载,清同治年间,以厨艺出名的先祖韦应盛,带儿子韦世骥,开始在端午节制作粽子时,加入具有清热作用的蛤蒌,不仅使粽子有防病保健功效,也使粽子在炎热天气能延长存放时间,因此很受家人和邻里的欢迎。后来,每年端午节时就做大量蛤蒌粽,用扁担挑到新墟(今属麻章区建新镇)市场上售卖,因其做工精细、技艺讲究,储存时间长,又有防病功效好,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和欢迎。 改革开放后,第七代传人韦洪文走出那柳村,把祖传的家庭式作坊,进行保护、传承。如今,蛤蒌粽从端午节必备的祭品变为人们饭桌上的日常食品,是探亲访友、返朴归真的信物,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