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山区委书记龙小艾:锚定四大新目标新定位 勇当高质量发展尖兵闯将
发布时间 : 2021-08-10 10:58来源 : 湛江日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确保新征程上霞山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行动方针和根本前提。”日前,霞山区委书记龙小艾在接受湛江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霞山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一体学习,整体贯彻,继续运用“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方法,立足霞山实际,补齐发展短板,激发发展动能,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霞山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向人民、向历史交出合格的霞山答卷。
俯瞰霞山美丽的港湾。 记者 李嘉斌 摄
用好推动发展的胜利法宝
湛江日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霞山在新征程上开创美好未来有何重大意义?
龙小艾: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引发亿万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激励和鼓舞我们继往开来、奋勇前进,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努力实现新时代霞山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大以来,霞山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全力打造港产城联动的滨海魅力中心城区”目标任务持续用力,开创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近三年,全区生产总值均突破400亿元大关,均获湛江市“四个全面”绩效考核一等奖。
实践证明,坚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推动霞山高质量发展的胜利法宝和根本保障。
霞山将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组织开展全方位、全覆盖的宣传活动,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以新担当新作为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扎扎实实把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霞山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全市大局中找准定位
湛江日报:今年上半年,省出台了支持湛江发展的专项文件。霞山如何承接好省的系列扶持政策,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担当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
龙小艾:刚刚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对落实省专项文件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路径,描绘了湛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美好蓝图。霞山将严格对标市的实施方案,主动服务融入全市发展大局,锚定四大新目标、新定位,奋勇争先站在第一方阵,努力当好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尖兵闯将。
当好服务重大战略高质量发展区的重要支柱。一方面,将主动服务湛江综保区,全力配合推进年内封关运行,积极推动霞山区块纳入广东自贸区联动发展区,努力在更高能级的对外开放平台上增强服务重大战略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持续深化与广州天河区和海口市龙华区的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建立产业园区共建机制,打造重大战略深度协作的模范县区。
当好陆海联动发展重要节点城市的关键枢纽。海路方面,将全力配合湛江港泊位、航道建设以及疏港铁路、公路建设,巩固提升湛江港区域性货运枢纽港地位。陆路方面,将加快推进湛江高铁中心枢纽站建设和广湛高铁前期工作,优化完善内通外畅的中心城区现代交通网络布局,为畅通湛江与大西南的内循环提供坚实支撑。
当好现代化区域性海洋城市的魅力中心城区。将严格对标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标准,充分运用辖区教育科研机构云集优势,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东提西拓”发展布局,强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全力打造港产城联动的滨海魅力中心城区。
当好全省区域协调发展重要引擎的有力支撑。霞山是商贸强区、教育大区、医疗大区,在湛江乃至粤西地区都有重要影响力。接下来要在湛江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区域商贸服务中心中发挥应有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作出更大贡献。
“四个坚持”开启新征程
湛江日报:未来,霞山将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龙小艾:全面开启霞山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必须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要求,全力做好“四篇文章”,坚持以“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为经济建设行动指引,不断开创霞山高质量发展的新辉煌。
一是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争当新理念坚定践行者。“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既有向中央看齐的高站位,有立足长远发展的大格局,也有找准发展突破口的真担当,是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高度契合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新要求,对霞山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很强的指导性作用。霞山在“大工业、大文旅、大数据”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我们将积极肩负中心城区的责任担当,准确把握市委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努力在落实市委全会精神中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坚持以加快大园区建设为牵引,打造现代临港产业集群。将依托湛江港和湛江综保区,以临港产业园和华港工业小区为平台,加快构建以化工产业、国际物流产业、大医药产业、大数据信息产业等为主导的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全面融入湛江临港大型工业园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布局。我们将在提升园区规划、完善设施配套、改进项目服务上下大功夫;优化完善工业园发展规划,提高园区对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能力;加快推进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扎实做好临港、华港“双园区”扩容征地工作;严格执行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和联系走访企业制度,以“营商环境整治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加大对土地、能耗、环评等项目要素保障力度,积极提供项目报建、政策咨询等全流程优质服务。
三是坚持以推进大文旅开发为抓手,打造粤西文旅商贸重地。我们将积极依托交通枢纽优势、滨海景观特色和商贸中心地位,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将巨大的人流量、客流量转化为庞大消费人群。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改造提升法式风情街等人文街区,加快打造特呈岛4A级景区,拓展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都市商贸经济,持续优化城市商圈布局,积极支持商业中心、城市综合体和专业市场做大做强,规划利用好湛江旧机场片区,高标准谋划打造高铁商贸综合体,谋划布局综保区关联产业,精心培育跨境电商。
四是坚持以深化大数据应用为动力,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将加快完善5G、物联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大数据与城市治理、工业运行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将用好用活5G融合指挥中心,持续完善大数据资源中心,加强指挥中心和10个街道小型指挥中心功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发挥数据要素核心驱动引擎作用,实现全域感知、全网协同和全场景智慧,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加快建设湛江“大数据”引擎的重要动力源;将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以华港工业小区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平台,以中国移动广东(湛江)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为契机,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
站稳人民立场 办好民生实事
湛江日报:霞山如何让发展红利惠及人民,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龙小艾: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区四套班子领导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梳理汇总了110个重点民生项目,想方设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目前已完成40个,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实际行动。
全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加快完成工农街道、海头街道“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示范站的建设;努力实现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000个,力争年底全区公办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加快推进港区人民医院新建医疗综合楼及配套工程等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提质增效,加快区文化馆新馆、图书新馆、新博物馆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进度。
全力兜牢民生基本底线。将及时总结“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成效,上升固化为解决民生问题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更加高效的劳动培训就业机制、更加普及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便民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加优质的义务教育体系。
全力建设和谐平安霞山。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和三防工作,集中开展整治交通安全秩序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数读
近三年来,全区完成重点项目98个,完成投资223.42亿元。
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达6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27家。
今年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68亿元,同比增长100.7%,增幅居全市第二。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9.91亿元,同比增长186.1%,增幅居全市第一。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8 亿元,同比增长46.4%,增幅居全市第一。
上半年新开工重大项目5个,总投资39.5亿元,其中2021年计划投资19.5亿元;竣工建成项目3个,总投资13亿元。
上半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五个区中排名第三;AQI达标率为97.22%,在五个区中排名第一,污染天数仅有5天;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保持全面达标。
工作清单
1、加快推进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
2、全力配合市加快湛江综合保税区、湛江高铁枢纽站等重大项目建设。
3、以中国移动广东(湛江)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
4、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一批岭南特色乡村风貌提升示范点、示范带。
5、打造高层次的改革开放格局,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
6、持续加强与广州市天河区的沟通合作,打造“核+副中心”机制的区级标杆。
7、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整治提升年”活动,加快推行“极简审批”,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8、以霞山区智慧城市及5G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牵引,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
9、打造高品质的基本公共服务。
10、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