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霞山区海滨街道海昌社区侨胞之家“我们的节日·七夕节—— 唯美邂逅国风,妙绘漆扇浪漫”助力“百千万工程”主题活动
发布时间 : 2024-08-22 10:08来源 : 本网
为响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辖区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引导归侨侨眷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推动非遗传统文化助力“百千万工程”。恰逢七夕,8月9日上午,在海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海昌社区侨胞之家联合海昌社区党支部、海昌社区家长学校、海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街道领导干部、社区干部和归侨侨眷在茗唐国风馆开展“我们的节日· 七夕节—— 唯美邂逅国风,妙绘漆扇浪漫”主题活动。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也是在中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旗袍作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盛行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
活动现场,参加人员身着旗袍从体验“茶百戏”开始,“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宋代诗人陆游的这句诗正是描绘“茶百戏”中点茶、分茶的场景。一套完整的茶百戏要经过炙茶、碎茶、碾茶、罗茶、候汤、烫盏、取茶粉、调膏、注汤、击拂、分茶等十几道工序,十分繁杂。非遗传承人在演示过程中,还为普及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历程和文人雅士对品性的追求,讲述了茶百戏的没落和非遗传承人对它的抢救和复兴。大家现场领略了茶百戏给带来的味觉美、感觉美和视觉美,正如诗人杨万里说:“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漆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东汉时期。非遗漆扇是一项水与大漆的艺术,以漆为媒,以扇为纸。制扇“网红”漆扇的制作步骤十分简单,大家挑选好喜欢的颜色,工艺师把大漆原料滴入水中,用一根小木棒搅散纹路,让颜料在水面上自然晕开,大家将扇子浸于水中,按照“Z”字形缓缓移动、旋转,水波荡漾间,大漆在扇面上留下斑斓的水波纹路,不到5分钟的工夫,大家就收获一把极具“中式写意”风格的漆扇。归侨女侨眷们身穿旗袍,手拿漆扇,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女性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接着,工艺师向大家介绍扎染工艺,并现场示范,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海昌社区侨胞之家依托“百千万工程”,让归侨侨眷知晓美好传统节日的渊源,体会浓厚的文化氛围,体验非遗传承的独特魅力,弘扬非遗当代价值,推动非遗在人民群众的当代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